王加倍賀桂欣
(1.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600)
城市街道兩旁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小品,是有序而藝術地匯集了多種景觀元素的綜合體,其設計涉及到風景園林學、政治學、建筑學、美學等多個學科。這類小品是城市環境的一部分。對紅色文化景觀小品文化內涵、構成元素、表現手法、存在問題的研究,對烘托城市藝術氛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宣傳黨的政治思想,塑造居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具有重要意義[1]。
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紅色并不僅僅是一種顏色的名稱,而是有著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等寓意,指代著明確的政治屬性,代表著人民的政治傾向。毛澤東所著《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就用“紅色政權”標識無產階級政權[2]。革命時期也用“紅色江山”代指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國家。
紅色文化,是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開始,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多個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由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根據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實踐要求逐步形成的一種政治文化[3,4]。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內涵,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3類。器物文化主要體現在革命遺留物和革命舊址中,是歷史見證;制度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所創立的理論、思想、方針、計劃、政策、原則、戰略、價值觀等體系;精神文化是在中國革命、解放、建設、改革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優良傳統和民族信仰[5]。
景觀小品主要是指表達某種思想、具有審美價值、具備景觀功能、用現代造景手法建造的各種戶外構筑物。設置于街道兩旁的景觀小品,造型新穎別致,具有宣傳、烘托作用,能夠輔助園林風景,營造出獨特的景觀氛圍。景觀小品通常由2個層面的要素構成:造型、色彩、空間、布局等通過外在形象表達主題思想的要素;立意、文化等通過內涵來展現的思想和精神要素[6]。可見,景觀小品讓美學視角和價值取向緊密聯系,是整個區域的文化內涵、思想精神的藝術形象[7]。
紅色文化景觀小品,就是通過造景手法展示紅色文化內涵的一類景觀小品,是紅色文化的傳播媒介。這類小品既要滿足景觀小品設計的基本要求,更要具備宣傳、傳承、發展紅色文化的功能。為避免千篇一律,優秀的紅色景觀小品,還提倡個性化設計,應融入當地地理、人文、歷史、經濟等元素,以體現鮮明的地域特點,讓地域文化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進而實現政治教育的目標[8,9]。
紅色文化元素提取的本質是思想的具體化,意識的形象化,通過分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代表性屬性,提取出符號化的紅色文化元素,就形成了景觀小品的設計元素。紅色資源包括革命遺址,紀念館或博物館的館藏革命文物,圖書館、地方志的歷史文獻等[9]。只有科學地提取出紅色文化元素,才能在小品設計中喚起人們的認同感。
2.1.1 從建筑樣式中提取
紅色文化與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緊密聯系。不同地區的建筑樣式各有特色,將這些代表性建筑樣式提取成造型元素,并融入紅色文化景觀小品,就能實現從地域特色向紅色文化特色的轉變。如,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可以提取贛南民居“圍屋”的形象,從瑞金蘇區可以提取“臨時中央政府”形象,從遵義會議舊址可以提取民國風格的兩層青瓦小樓的形象,從革命圣地延安提取窯洞和寶塔的形象[10]。又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曾在秦皇島五峰山避難并撰寫革命文章,可以提取韓文公祠古建筑、山民平頂石屋的形象。
2.1.2 從革命文物中提取
革命紀念館和歷史博物館展示的歷史文物,包括槍支、軍服、工具、手工制品等戰爭遺留物;歌譜、繪畫、照片、電影等藝術作品;傳單、報紙、批復、傳記、期刊、會議紀要等文獻資料。這些都兼具歷史意義和藝術特質,可以從中提取豐富的造型元素[10]。如,秦皇島市冀東抗戰紀念館展示的駁殼槍,是當時我黨我軍的經典武器,駁殼槍形象就極具時代特征;又如,秦皇島五峰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展文獻記載,李大釗曾親手書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字對聯,人們從中提取了“鐵肩”元素,設計出了李大釗鐵肩像這一經典形象。
2.1.3 從革命精神中提取
基于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人們已經提取出眾多革命精神的代表物,在此基礎上凝練為元素符號,能讓其文化內涵更為直觀。如紅船精神的“紅船”、延安精神的“寶塔山”、長征精神的“長征路線”、井岡山精神的“紅旗”、沂蒙精神的“扁擔和獨輪車”、西柏坡精神的“七屆二中全會會址”等,只要看到這些精神標志,人們就能聯想到對應的精神。
能夠彰顯紅色文化的代表性顏色,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逐漸積淀而成并被人們廣泛接受的。這些顏色來自于革命歷史長河中人們所處的特殊環境和標志性器物,如旗幟、軍服、徽章等,經過長期的認知、使用、強化過程,這些紅色文化對應的色彩才被逐漸固定下來。在這些色彩中,應用最廣、認同度最高的當然是紅色,其次是黃色,作為輔助的還有褐、藍、綠等色。
2.2.1 紅色元素的提取
從傳統角度講,紅色是中國的傳統顏色,古代建筑的立柱和外墻、婚慶服裝、節日彩綢都傾向于采用紅色作為主色調,紅色含有喜慶、紅火、吉祥、熱烈的寓意,是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從紅色文化角度講,從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紅色就一直作為旗幟的主要顏色。因此,紅色自然而然地成為紅色文化景觀設計的重要顏色元素。
2.2.2 黃色元素的提取
古人崇尚黃色,黃色被看作君權的象征,宋朝及以后“以黃為貴”,明黃色稱謂皇家的專用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有著深厚的積淀,中華民族的人文先祖是“黃帝”,中國人同屬炎黃子孫,中國人的膚色是黃色。在紅色文化中,黃色代表著隆重、勝利、光明、興旺、輝煌、溫暖、豐收和希望。
2.2.3 輔助顏色元素的提取
藍色帶給人的是深遠、希望、潔凈的感覺,在革命戰爭年代,灰藍色是革命隊伍軍服的顏色,表現出堅定、勇敢的特征。在景觀設計中,藍色也可以表示大海,用以彰顯地域特征。
土黃和褐色也是中國傳統的顏色,源自泥土,代表著大地、自然、簡樸。
綠色源自大自然,是自然界植物的主導色,能給人以清新、青春、生命的感覺,象征和平、環保、安全、希望。
紅色小品造型設計的本質,就是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文化內涵,并使之符合視覺審美的要求。每個紅色文化小品的設計,首先要確定一個精神主旨或宣傳主題,這也是小品的靈魂,之后,即可圍繞這一靈魂選擇設計元素進行造型設計。設計元素的選擇主要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紅色文化元素的選擇,也就是根據小品所要表述的精神內涵選擇經過抽象的圖形素材,如,宣傳黨的思想、方針、路線,可以選擇黨徽、黨旗、文本圖樣、人民大會堂作為設計元素;宣傳愛國主義,可以選擇國旗、國徽、天安門、華表、長城作為設計元素;宣傳黨的光輝歷史,可以選擇窯洞、寶塔山、紅船、遵義會議會址等圖案元素;宣傳法制建設,可以選擇法律典籍圖案、華表、國徽、天平等圖案。
地域特色元素的選擇,也就是小品選擇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地理、歷史、文化符號元素。以秦皇島市為例,該市地處渤海之濱,依山傍海,歷史厚重,可以選擇體現海洋旅游城市特色的設計元素,如浪花、貝殼、潮汐以及各種海洋生物等;秦皇島還是花果之鄉,以葡萄最負盛名,可以選葡萄果實、葡萄葉、葡萄藤圖案作為景觀小品的裝飾性元素;另外,秦皇島是歷史文化名城,可以選擇地理特征元素,如山海關、碣石山、秦皇求神入海處圖案。
將這些設計元素,從美學的角度,經過調整大小,排列組合,適宜空間擺放,并加入輔助元素,即可形成景觀小品的基本造型。
紅色文化景觀小品多數脫胎于宣傳櫥窗,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宣傳。而文字,以其直觀、簡潔、明了、易懂的特點,是這類小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小品的點睛之筆。對于文字的設計,應根據宣傳主題確定文字內容,通常選擇能概括和體現主題思想的關鍵字、關鍵詞,或者直接選擇與時代脈搏一致的宣傳口號或經典語句,如設計宣傳社會主義文明生態觀的景觀小品,就可以選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展示宣傳主題。
關于文字的表現,從字體角度講,多數文字適宜選用容易識別的字體,尤以橫平豎直的黑體、宋體、隸書為佳,少量文字使用毛筆書法字體作為點綴或用于突出主題,并提高文字的藝術性。
文字的分布要符合一定的規則,要疏密得當,充滿韻律,切忌雜亂無章。如,某個以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題的、主題造型為3面旗幟的景觀小品,分別在每面旗幟的旗褲位置,依次縱向展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3句口號,充分體現文字的韻律美和布局的節奏感。
色彩是視覺傳達中首要元素,是人們最先感受到的視覺元素,是提高小品辨識度和形成藝術感染力的關鍵要素,景觀小品顏色選擇的原則:使用面積大、明度高、純度高的色彩,這樣的色彩最有表現力,而且能在視覺感受上放大狹小的空間;適當地運用多種色彩但不宜過于復雜,這是因為豐富的色彩可使單調的景觀小品更加生動。
紅色文化景觀小品除了要滿足一般景觀對顏色的要求外,還具有特殊性。這類小品的顏色要與環境顏色相協調,但絕對不能淹沒于環境色之中,小品色調和環境色調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是因為紅色文化景觀小品需要擔負明確的宣傳功能,在不破壞整體環境協調性的前提下,要盡量做到鮮明、突出,對整體景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基于這一思路,紅色文化景觀小品通常選擇紅色、黃色、藍色、綠色、褐色作為色彩元素,再確定這些色彩所占面積的比例及分布。
為突出小品紅色文化特征,多選用紅色作為主色,再從美學的角度,配以與紅色相協調的其它顏色作為輔助色。在冷暖、濃淡之間烘托主題,營造氛圍,影響觀者意識,引起審美愉悅[11]。但需要注意的是,紅色并非唯一的主色選擇,有時候選擇與環境色協調的其它顏色,反而更能體現人的參與性,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更容易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從尺寸角度講,有的小品尺度與街道空間沒有協調好。景觀小品需要恰到好處的尺寸呈現,尺寸直接影響小品造型的沖擊力,衡量尺寸是否適宜的標準在于環境,而觀者會以自己為尺度來感知,只有尺寸適宜才能得到視覺上的享受[11]。街道的景觀小品的受眾是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的交通參與者和行人,其特點是這些人都處于移動狀態,其在小品前逗留的時間很短,通常不會像在公園中那樣駐足欣賞,因此,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路旁的景觀小品在造型尺寸、文字大小上不應該一樣。有些人行道旁的小品體積過大,行人需仰視,產生壓抑反應,抑制了人們休閑中的愉悅感;而有些機動車道旁的小品尺寸過小,導致對景觀空間的影響力變弱[7]。
從文字大小的角度講,有些機動車道旁的小品上有大量文字,如介紹英雄人物事跡、宣傳政策法規,機動車在行駛時不可能看清、看全,而行人又不可能到機動車道上駐足觀看。不適宜的文字大小會削弱小品的宣傳作用。
從顏色角度講,有的小品設計者機械地認為紅色小品就應該是紅顏色,導致小品過于突出,與周邊道路、建筑、植物的顏色格格不入,導致小品的宣傳功能極其生硬。實際上,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只要達到效果,并不一定拘泥于紅色。如,秦皇島碣石山景區道路旁,用當地產花崗巖,制作了“綠水青山”隸書石雕景觀小品,小品與山體呼應,顏色與環境協調,給人以自然、莊重之感,很好地起到了宣傳社會主義文明生態觀的作用。
全國的紅色景觀,都展現的是共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因此,不同地方的紅色文化景觀小品難免雷同,甚至盲目照搬,導致乏味和單一。
為景觀小品賦予彰顯地域特色的內容,是解決雷同問題的鑰匙,也是提高小品質量,并使其更容易被當地受眾接受的重要途徑。所謂地域特色,其實是人們在某種特定的地理、氣候、生態環境中共同生活,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理區域的文化特征。小品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當地受眾的風俗習慣及地域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而在景觀小品設計中加入這些符號,就能充分利用地域條件,展現自身優勢,使小品更具個性,也更加靈動[6]。
如,秦皇島市作為濱海城市,地域特色明顯,對內陸城市居民有較強的旅游吸引力,體現其地域特色的關鍵詞是海濱城市、旅游城市、北戴河、山海關、長城起點等,因此,在秦皇島市建造紅色文化景觀小品,可以加入浪花、大海、海洋生物、長城等元素,通過展示鮮明的地域特色,避免與其它城市雷同,給游客以耳目一新的觀感[12,13]。
部分紅色文化景觀小品的設計過于重視突出宣傳功能,而且造型簡單、生硬,忽略了藝術性,形式美的表達過于直接,藝術化的處理過于直白,不能完全契合新時代受眾的審美要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應有的宣傳功能。
紅色文化景觀小品,作為一種特殊的景觀形式,要求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只有保障了形式美,才能更好地發揮宣傳媒介的作用。人通過審美與小品溝通,而溝通的橋梁則是由造型語言搭建的。因此,要提高紅色文化景觀小品的藝術性,最重要的是,依據紅色文化的設計元素,設計點、線、面造型,通過點、線、面的組合,營造出多樣、統一、和諧、對比、韻律的美感[11]。
融合了地域特色、文化歷史的紅色文化主題的街道景觀小品,是城市街道園林景觀的重要點綴,也是宣傳紅色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秦皇島這樣的旅游城市,顯得更為重要。通過對紅色元素的深入挖掘,對小品表現形式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實踐應用中的不斷修正,紅色文化景觀小品的設計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