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特殊教育學校 張惠菊
關鍵反應訓練(PRT),是為數不多的經過循證的孤獨癥干預方法。針對孤獨癥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習得性無助,學習缺乏動機等問題,運用關鍵反應訓練的干預方法,在動機領域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能激發其學習動機,顯著提高學習效率。文章根據筆者在動機領域對孤獨癥兒童的干預情況,結合實例闡述了干預時如何做到五個元素:即堅持“兒童的選擇”;分散安排任務;進行任務變換;進行自然強化;強化合理嘗試等。關鍵反應訓練(PRT)是以應用行為分析(ABA)為理論基礎,針對自閉癥譜系障礙群體的一項突破性的自閉癥干預方法。關鍵反應訓練干預模式,重點對孤獨癥兒童的核心領域進行干預,以期獲得迅速及全面的干預結果,而“動機”是其中的核心領域之一。筆者在個訓課堂上,嘗試在動機領域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發現在孤獨癥學生的學習中融入動機元素后干預效果更佳,兒童表現出更高程度的積極感受以及更少的破壞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以下五個元素為指導,即堅持兒童的選擇、分散安排習得性任務和保持性任務、進行任務變化、進行自然強化和強化合理嘗試。
在動機領域對孤獨癥學生進行干預,首先應做到堅持“兒童的選擇”。所謂兒童的選擇,就是使用兒童喜愛或選擇的材料、話題和玩具進行教學,并在互動中跟隨學生的引領。這是因為如果孤獨癥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在教學環節中使用的教學材料,那么他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激發,從而比較容易達到良好效果。而當前的大多各種孤獨癥訓練機構選擇回合式教學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剛開始使用這一方法時,孩子能在訓練中取得進步。但是時間一長,家長就會發現孩子開始厭煩和逃避學習。于是,他們開始嘗試很多方法來逃離干預的環境,比如踢打、吵鬧和各種發脾氣,即使是那些沒有出現破壞性行為的孩子,也沒有表現出對干預環節有絲毫的興趣。這讓大多數家長感到擔憂和彷徨。而從“兒童的選擇”入手,即選擇他感興趣的東西進行訓練,孩子會因為興趣而被學習內容吸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學生小A 十分厭煩機構的訓練,對回合式教學模式已經相當厭煩,父母正處在對他教育的焦慮期。而運用關鍵反應訓練的方法,在動機關鍵領域對他進行干預,他不再逃避學習,各項能力均得到提高。訓練他認識形狀時,可以買來他喜歡吃的有形狀的餅干進行教學,他興趣盎然,很快地掌握了各種形狀;他喜歡戶外活動,可以經常把教學過程放在戶外,根據教學目標,在戶外活動時進行教學,將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1.要有明確的目標
在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中,正確運用“兒童的選擇”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明確的康復訓練目標。例如,在對孤獨癥學生小B 進行干預時,課堂上可以使用他喜歡的拼圖進行教學,對他來說有難度的任務會在愉快的拼圖游戲中迎刃而解。在每次的拼圖游戲教學前,要設定具體的訓練目標,如在拼圖游戲中學習數數、計算、形容詞使用等。而沒有具體目標的教學,則不是運用關鍵反應訓練的“兒童的選擇”。如孩子喜歡奔跑,在教學時教師就任其在教室里瘋狂奔跑,說這是用關鍵反應訓練的“兒童的選擇”顯然是不合理的,這是因為教學中沒有具體的目標。
2.注意兒童選擇的變化性
兒童喜愛的玩具在每一天和每一分鐘內都會發生變化,因此需要在兒童喜愛的眾多物件中不斷地進行選擇,靈活地使用。在訓練中,如果使用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沒有考慮兒童的選擇可能是會變化的,這就是錯誤的。如孩子是飽腹狀態,卻還要使用孩子之前選擇的餅干來教學,那么就會看到孩子沒有半點興趣;孩子很疲憊,還要選擇他喜歡的運動對他進行訓練,就會感覺到訓練難以繼續下去。因此興趣是時刻變化的,在不同的地點、面對不同的人都可能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對情境持續進行評估,根據“兒童的選擇”作出調整,確保在任何時刻所使用的確實是孩子選擇的事物。比如,一份打印好的數學題,兒童可以選擇想要坐在哪里來完成作業,想要使用哪種類型的書寫工具,想要先做哪些題目,以及使用哪種顏色的紙等。
3.對刻板興趣行為加以利用
自閉癥孩子大多會有刻板行為,當孩子一個人獨處或者無聊的時候,他會用自己的刻板行為來打發時間,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刻板行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運用結構化的日程表把孩子一整天的時間做個規劃,讓孩子在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以此來填充孩子的空余時間,減少刻板行為的出現。如一遍一遍地開燈,不停地玩轉動的輪胎。這些刻板行為正是他們最愛的活動,而人們總是擔心這種“兒童的選擇”是不恰當的。但是研究顯示,使用刻板的活動并不會導致個體一天中出現不恰當行為的數量增加。并且,因為刻板行為的強化效用非常強,是其他事物完全無法匹敵的,我們應該立刻介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讓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所以在干預的時候加之利用會很有幫助。因此,孤獨癥兒童的刻板興趣行為可以作為“兒童的選擇”進行教學。如孩子的刻板行為是玩轉動的東西,在學習發音“車”時,讓他玩轉動的輪胎就是很好的選擇。 再如,用卡片學習貓,我們就要帶孩子去看真正的貓、不同顏色的貓,讓孩子聽貓的叫聲,摸摸貓的身體,讓孩子多感官一起參與,來對這個貓形成一個更立體的印象。這樣孩子對貓的認識就不會刻板地停留在卡片上了。
“習得性任務”是指為學生制定的新的學習任務。“維持性任務”是指孩子已掌握的、簡單的學習任務或技能。在教學時常常發現,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為他們制定新的訓練目標,接著就朝著這個目標進行反復的、沒有變化的練習,但他們卻在訓練期間做出逃避學習的行為和各種破壞行為。這是因為孤獨癥兒童在許多方面需要得到提高,但是他們卻經常體驗到連續的失敗,于是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進而放棄嘗試任務并做出各種破壞行為,以逃避學習。鑒于以上原因,在教學時將“習得性任務”分散安排在“維持性任務”中,就會保持他們的學習動機,他們的厭煩和焦躁情緒就會減少,學習速度更快,破壞性行為更少。有人或許會覺得,在穿插了維持性任務后,學習速度會變慢,因為學習習得性任務的回合減少了。事實卻與之相反,如果學業任務大多數都是簡單的,學生在之后呈現的困難任務上表現出更大的進步,也更少出現問題行為。例如,訓練學生小A 句式提問“××在哪里”,這是一個比較有難度的“習得性任務”。因此,在教學“習得性任務”時,可以把它分散安排在“維持性任務”中。“這是什么”是他已經習得的句式提問,對他來說是比較簡單的“維持性任務”。教學中可以把“××在哪里”這句話的訓練分散安排在“這是什么”這個句式的教學中。這使小A 在學習中能夠始終保持參與感和興奮感,即便困難的新任務頻繁地出現。
在進行任務穿插時,要保證“維持性任務”的量,從而使孩子輕松地學習并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教學中,教師可能會認為“習得性任務”比較重要,所以安排大量的時間教學,而“維持性任務”只是穿插一兩次進行。這樣做學生依然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難以投入學習,學生實際上的學習速度卻變慢了。
重復教學可以推進學習。然而,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任務可能令人感到沮喪、單調乏味和無聊。而任務變換后,教學的效果更佳。孩子在任務時間較短且與其他任務相混合的情況下做得更好。也就是說,當目標任務呈現得不那么頻繁后,兒童表現出更好的行為,學習速度更快。因此,任務變化就是,不要重復地訓練同一個內容,不要長時間地呈現一項任務而沒有其他間隔安排,而應在互動中變化任務,變化刺激物和強化物。即使在目標行為上做得很好,也不要在這一行為上停留時間太長,要保持任務的變化,保持兒童的興趣。例如,小A 同學完成數學作業時,因為量多而出現厭倦情緒,一直以各種方法逃避學習,而且總是出錯。當作業量減少后,可以看到他專注于這些更少數量的數學題,而不再逃避做數學作業,而且作業完成得更好。
進行任務變換要持之以恒。訓練中,當看到一個孤獨癥孩子做出正確反應時,家長內心會十分開心,于是忍不住讓孩子再來一遍、二遍、三遍,一直重復任務,而忘記了任務應變換。而一直重復任務不做變換,不管孩子進展得多順利,那也不會一直順利進行。所以,進行任務變換不能存在僥幸心理,而應該堅持不懈,才能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自然強化物應貼近“兒童的選擇”。自然強化物也被稱為“自然的后果”或者“自然的獎勵”,是在孩子做出正確反應后,得到與孩子的反應行為相關的事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然強化物應貼近“兒童的選擇”,也就是給予兒童的獎勵與他的反饋直接相關,而不是與活動完全不相關的強化物。
通過注意兒童的選擇,然后以自然的方式提供兒童最喜歡的物件或者活動,就會看到他們更愉悅、更積極地投入學習。如果孩子在學習用杯子喝水,在他口渴的情況下給他喝水,就可以得到自然強化;教兒童打開午餐盒,可以將要獎勵的糖果放在午餐盒內,不僅可以為其行為提供一個暫時性獎勵,還能讓兒童因為自己的行為直接得到獎勵;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他想吃餅干,就拿出餅干反復地教他發音,當他嘗試發“餅干”的音節時,他每次都能咬一大口餅干作為獎勵。
例如,自閉癥兒童小A 有刻板的興趣——喜歡轉動的車輪,在教學中可以用車輪作為教學手段,教他語言“車轉在轉動”,提問“這是什么在轉動”等。當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后,給予他玩“車輪”這樣的自然強化。還可以利用幾輛車教孩子識數字和做加減法算術題,孩子做出積極的反應后,同樣給予他玩“車輪”這樣的自然強化。
從孩子的選擇入手進行自然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被激發,學習興趣盎然,能很快地達成預定的康復目標,教學效果更佳。
兒童的強化物應該經過對兒童認真地觀察和準確地分析才能確定。沒有經過調查,而盲目地為兒童選擇強化物是不對的。比如選擇一大堆玩具和食物,而孩子卻一點都不喜歡,這就是盲目地使用強化物,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所謂合理的嘗試,是指清晰明確、有目標指向的嘗試。對孤獨癥兒童來講,學什么都是困難的,特別像正常兒童甘之如飴的社交游戲和活動對他們來說更是很有難度的。而如果給正常的孩子布置困難的任務,并且每周花40、50 或者60 個小時去完成這些任務,大部分也會逃避。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講也是如此,要求他們一整天都進行無比困難的社交溝通任務,他們也會抵觸。因此,該如何保持他們的動機呢?方法是,應該對他們清晰明確、有目標指向的努力進行強化,每一次努力不管大小,都應該得到獎勵,這就是強化合理的嘗試。
在面對困難的學習任務時,獎勵嘗試是尤為重要的。例如,學生小A 在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之后會出現逃避行為。他在學習生字的時候速度非常快,也很喜歡。但是他的精細動作較差,握筆能力較弱,書寫對他來說尤為困難,每當習完生字讓他書寫,他都會以各種方法逃避。因此,每次在他歪歪扭扭寫一個字時,哪怕沒寫正確,也要獎勵他一個與他所寫的字相關的孩子選擇的物品。這就是獎勵孩子的努力和嘗試,因為對孤獨癥兒童來講,嘗試比完美來得更重要!
在孩子沒有努力的時候就給予獎勵,就會混淆努力和正確的反饋。一種是兒童給出了正確的回答,但是他沒有努力,他正在開小差或出現了擾亂行為,那么他就不應該得到獎勵。二是兒童在上課的時候很被動地跟著教師學習,行為比較麻木,沒有努力的傾向,更談不上朝著清晰的目標努力,這時候就不能給予強化,因為這對他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很不利的。因為針對的目標是動機,我們需要確保所有的獎勵都是在孤獨癥兒童真正付出努力時給予,用以強化合理的努力或者正確的反饋。
綜上所述,要使孤獨癥兒童學習產生動機,以上五個動機元素的落實至關重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這五個元素合并實施,系統地將“選擇的選擇”、自然強化物、分散和任務變化等變量囊括其中,這樣將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將動機程序納入干預中,被干預的兒童在言語、社交行為、認知水平、共同注意和象征性游戲等方面都將取得顯著的進步。他們的幸福程度、興趣和激情程度都會有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