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 周若淳
家庭教育對個體成長有著極其深刻且持久的影響力。對于剛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而言,家庭是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的重要場所,也是他們構建自我的最初環境。然而,在“早教熱”的背景下,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智育、認知,忽略了幼兒的情緒體驗和優良的情緒培養,以至于小班幼兒在人格、認知、思維和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難以實現身心健康、均衡發展。鑒于此,本文以鏡子效應為立足點,基于家庭及家庭教育對孩子情緒與成長的影響,對小班幼兒的情緒問題展開全面探究,力求多維度地指導、引導家長改變和調整策略,正向影響小班幼兒的情緒和行為,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以及有效的實施策略,從而豐富幼兒的積極情緒體驗以及促進幼兒良好情緒的培養。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都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社會活動。然而,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是,家庭教育更注重在日常生活進行,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身榜樣、身體力行的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社會活動。家庭教育中,不僅有著父母對子女的單方面教育,也有著子女對父母行為的影響,但前者更為廣泛、普遍,且影響力更為持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幼兒在園內出現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可以從原生家庭關系中探究出根源,父母的言行舉止、道德品質等可以從孩子的表現上一探究竟。對于孩子而言,父母不僅是人生的啟蒙教師,也是他們認識世界、建構自我的榜樣與參照物,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成長、未來發展尤為重要。
什么積極情緒呢?學術上,情緒指的是個體在一定刺激下,為了滿足個體需要所產生的各類情緒,而積極興趣,則是在愉快刺激下所產生的心理體驗。近年來,國內外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研究愈加深入、全面,情緒特別是積極情緒則是研究的重點,著重探究幼兒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從幼兒心理發展角度來看,情緒是孩子主觀上存在認知經驗的統稱,也就是感覺、思想、行為產生的綜合性心理與生理狀態,外顯于言談舉止之中,集中表現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對于小班幼兒而言,他們的情緒,大多受父母的影響,如果在日常親子互動中,家長讓孩子產生了積極的情緒,他們就會充滿興趣、求知欲,產生探究環境的動機并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周邊環境與事物。總的來說,積極情緒對幼兒成長、發展具有以下作用。
其一,促進智能發展。基于Fredrickson 的“拓展—建構”理論,積極情緒能拓展個體即時的思維、行動范疇,也就是能拓展孩子的個體注意、認知以及行為等范圍。從心理進化角度來看,不同的情緒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傾向,而積極情緒所產生的行為傾向,能促進幼兒智能的發展。例如,幼兒在新環境感到高興時,就會產生探究新環境的動機,努力地想要去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智力也就得到了促進和發展。
其二,促進自我建構。積極情緒對幼兒成長還具有一定的建構作用,通過間接的、長遠的方式,積極情緒能使個人建立起提供自身長期發展的個人資源,其中就包含了心理資源、人際資源、智力資源等,這些資源對自我的認識、自我的構建,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在外界刺激下,積極情緒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展、拓展思維、提高認知水平,提供幼兒社會上所需的資源,另一方面可以讓幼兒更好地感受、發現美,并積極地表現和創作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的健康教育目標,既要求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還要求幼兒園各領域的教育都要促進幼兒的情緒情感發展;《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健康領域中明確指出,要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然而,落實《綱要》和《指南》精神,培養幼兒愉快的情緒情感,發展小班幼兒積極情緒,不能局限于幼兒園,家庭教育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畢竟,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映射著父母的言行,小班幼兒情緒下的行為也大多受父母的影響,通過家庭教育促進小班幼兒積極情緒,旨在引導我園的兒童家長通過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幫助兒童改善自身的情緒行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其一,家長對待孩子們的方式大多與他們小時候父母所養育的方式有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能很好地覺察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自我療愈的過程;其二,以多種方式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引導家長深入了解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發展,并且可以疏導兒童的不良情緒,解決他們因情緒帶來的困擾。但要實現目標,就要滿足以下兩點要求。
影響家庭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在于,家長本身的素養與教育能力、教育理念。這也就意味著,在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和發展小班幼兒積極情緒情感之前,要先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對積極情緒培養的重視以及糾正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幼兒園教師要承擔起相應的指導和教育職責,一方面要加強家園合作,積極地與家長聯系,引導家長了解、學習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和實踐小技巧,并面向兒童家長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提供專門的場地和設施,幫助家長了解積極情緒的相關概念、功能以及如何落實積極情緒的培養。另一方面,要深入孩子家庭生活中,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通過家長會、家長微信群等,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對孩子一生成長和發展的影響,讓家長重視幼兒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言行對孩子的影響,為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實踐指導。
幼兒園和家庭,是影響小班幼兒發展最為重要的兩個場域,在教育功能上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在小班幼兒積極情緒培養與發展中,幼兒園與家庭之間要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但鑒于大部分家長并不了解正確的幼兒教育理論、難以在生活實踐中落實積極情緒的培養,所以,幼兒園教師要率先幫助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并提供相應的資源,確保家庭教育內容符合小班幼兒成長需求,能切實促進小班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一來,教師要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引導孩子正確地了解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優良的道德品格與行為,這些積極的心理要素是幫助孩子處理自己和外部世界關系的關鍵;二來,教師要因人而異地針對每個兒童的家庭環境、成長環境、個性特點,指導家長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愉悅的刺激,提供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
基于鏡子效應,家庭教育就像是家長照鏡子,透過孩子的表現看到自己的盲點。所以,家庭教育的實施,要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實踐性,而家庭中良好的親密度和適當的情感表達,積極促進關系維度的培養,是學齡前兒童的保護性因素,培養小班幼兒積極情緒的關鍵。在具體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遵循積極認知原則、積極情緒原則以及積極行為原則,即家長應幫助孩子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積極向上、理性的認識,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體驗,并讓孩子能及時釋放消極情緒,促進孩子主動行為和利他行為的發生。
首先,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心理需求。只有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孩子才會從小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積極地進行自我構建,對周圍世界有正確且積極的認知,而這一切都是積極情緒情感體驗的目標。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和諧相處,給孩子營造出和諧、溫暖的環境,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爭吵等,和諧的婚姻關系,是小班幼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
其次,家長情緒也會對孩子情緒情感體驗造成影響,在孩子面前,家長應盡量保持積極、平和的情緒,維持穩定有序的生活,要用自身行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從而激發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增加對外界的探索行為。
再者,家長日常的言談,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父母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與想法,也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獲取和情緒體驗,在家中父母要嚴格規范自身言行,要打起精神用樂觀、積極的態度,來引導孩子理性地認知世界。
最后,孩子對家的歸屬感,則是孩子認識自我、愉悅自我的基本要素,而歸屬感的產生,源于父母的陪伴。父母要經常陪伴孩子進行游戲,通過親子游戲來調節家庭氣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或是與孩子進行親切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現,幫助孩子發泄消極情緒,讓孩子能學會應對壓力、挫折,并逐漸從討厭去幼兒園轉變為喜歡去幼兒園,改變孩子對學習和成長的錯誤看法。
大部分的幼兒對自我是缺乏認識的。幼兒時期的孩子,基本上是依照自己的喜好、想法行動的,他們與外界的互動是需求的表現,而與外界互動的結果則會強化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只有通過對外部世界的長期探索與實踐,自我的建構才會逐步完善。針對小班幼兒,家長要做的就是在親子互動中,積極地反饋對世界、對孩子的認知,通過積極反饋來幫助孩子初步建構自我。
一方面,在家中要營造民主的氛圍,家長要給予孩子支持性的教育環境,也就是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面對、去思考,從而使孩子在生活中增強參與感、控制感、自主感,逐步意識到生活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由于小班幼兒的認知、理解能力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要讓孩子理解復雜的信息、抽象的話語,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父母要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件,如收拾玩具、晾曬衣服、上廁所等小事情,對孩子正確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賞識,錯誤的行為表示不滿和指導改正,從而一點一點地幫助孩子完成積極的自我構建。
另一方面,則是要多多利用“肯定式的語言”和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如“你真棒,今天都沒有闖禍,弄臟衣服!”“寶寶真厲害,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等,讓孩子在鼓勵和支持中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自信和謙遜的優秀品質。
積極的情緒體驗,是激勵孩子成長,讓孩子自主參與社會活動、提高動手能力的關鍵。“早教熱”背景下,大部分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而不是品格、品質的培養,許多孩子從小就要進入多個興趣班學習、過分關注成績,以至于過早地接觸了社會競爭殘酷的一面,從小體會到了對未來生活的焦慮、不安。這些消極的情緒體驗,既會引發幼兒內在的不安,也會讓孩子對未來生活、學習缺乏憧憬。
因而,父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注重孩子的積極情緒體驗,一方面要讓孩子體會到生活幸福、快樂的一面,如經常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玩等,讓孩子在幸福、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從而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不反感學習,對社會留下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溫室中的花朵無法承受風雨的摧殘。要幫助孩子舒緩壓力、發泄負面情緒,相較于現在不科學的寵溺式教育,在孩子經歷挫折后幫助其應對難題、解決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例如,在孩子由于早上去幼兒園表現出不高興時,父母可以采用游戲轉移法,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暫時回避法,采取回避的方式,對于孩子討厭去幼兒園的哭訴、吵鬧不給予理睬,讓孩子明白哭訴、吵鬧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從而老老實實地接受每日去幼兒園的安排;積極引導法,告訴孩子自己每天都很忙,不能一天到晚地陪著他,但去幼兒園就不一樣了,可以跟小朋友們玩,能更開心一點。反正,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并合理表達消極情緒情感,使孩子在經歷挫折、掌握應對消極情緒的方法后,能接納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折與相應結果,從而促進孩子換位思考、增強共情能力。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發展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孩子的行為、性格、態度等一定程度上是父母言行舉止、生活態度的縮影,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孩子成長、學習、發展提供幫助。家庭教育實施過程中,父母要明白一點,正如性格決定命運一樣,情緒也會影響孩子成長,只有促進孩子積極情緒,才能讓孩子積累一生的財富——真正實現全方面發展:一是可以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二是注重正面鼓勵和評價,避免讓孩子在自卑、自負中搖擺,形成自信和謙遜的優秀品質;三是靈活利用調節情緒的方法,讓孩子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激勵自己成長,提高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