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 吳奇蔚
研學旅行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主要是指引領學生在游覽人文環境、自然風景、名勝古跡的同時,教授其地理、歷史、語文、生物等學科知識,并讓其將所學知識迅速應用到實踐活動中。這既可幫助學生從研學旅行的所見、所聞、所感中提取教學元素,也可融合多學科內容,打破各學科的傳統壁壘,以增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綜合品質、探究精神,培養其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基于此,圍繞學科融合背景下的課程進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研學旅行的開展核心在于如何取舍、運用并規劃教學資源。基于學科融合在選擇研學旅行課程時,教師應將旅行場景中的各種素材轉變為教學資源,全面梳理課程思路,轉化教學資源。教師應全方位梳理旅行場地條件,挖掘素材性資源,從多維度對資源文化價值與特征進行分析;結合不同年段學生選擇價值性、適應性較強的教學素材,遵循地域資源的整合與篩選原則確定研學旅行專題與研學地點。
例如,在圍繞語文、歷史學科確定研學旅行項目時,指導教師可分析各路線的資源特點及核心價值。如教師可選取武陵鎮大唐荔園、石橋水鄉等萬州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旅行課程,其蘊含壯美的山水風景、大量文人騷客的探幽尋隱經歷,融合神話傳說、方言、民俗、戲曲、茶道、書法、詩歌、龍舟等多種文化,蘊含諸多漢語文化元素。蘇軾、蘇洵、黃庭堅、王周等名家在游覽武陵時流連于此吟詩作賦,留下經典詩篇。在此基礎上,指導教師還應對資源所蘊含的教學元素進行全方位分析,重點篩選人物、故事、人情、風俗、詩歌、山水等教學元素,挖掘詩詞、典故、景區中的各類教學元素并進行整理、歸類、分析。
傳統旅行活動主要是指游覽人文環境與自然風景。而研學旅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問題帶入旅行活動,借助系列性的游覽活動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基于研學旅行活動,教師可整合地理、歷史學科的知識點。由于萬州各基地的手工業、農業、經濟發展與生物、地理、歷史學科密切關聯,在設計課程研學方案時,指導教師應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從研學旅行路線中找尋與地理、歷史、生物等學科存在密切關聯的教學素材并進行整合。
例如,坐落在武陵鎮的大唐荔園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歷史人文資源。近些年,當地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持續圍繞武陵古鎮開展開發與修復工作,使其更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色,充分表現出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尊重歷史文化的精神。鑒于此,教師可將大唐荔園納入研學旅行課程,由指導教師負責與生物、地理、歷史、語文等學科教師進行深入討論,走訪基地規劃路線,設計研學活動。基于學科融合視角,教師團隊可設計出下列路線:華清塘—上莊院子—武陵記憶民俗博物館—荔枝園。在完成對研學方案、研學地點的設計工作后,指導教師應對參與本次旅行課程涉及的學生進行分組,利用課前準備時間開展充分的資料收集工作。如歷史學科與本次研學課程的關聯性在于“動蕩的春秋時期”知識點,生物學科與本次研學旅行課程的關聯性在于“植物的生殖”知識點,地理學科與本次研學旅行課程的關聯性在于“中國的自然環境”知識點。鑒于此,教師應在準備階段組織學生圍繞研學旅行路線收集資料,從互聯網、博物館、圖書館中找尋相關信息,提前分析研學旅行環境,調查研學路徑中的生物多樣性與歷史變革。
萬州區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大唐荔園更是江灣武陵的一張名片,是中國緯度最北的荔枝產地,在當地享有“文化名鎮”的美譽,該地區擁有諸多豐富的歷史典故。在歷史教學體系中,鄉土資源始終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且蘊含豐富知識。在設計研學旅行課程時,教師可從歷史學科視角汲取大唐荔園景區所蘊含的歷史典故、人文古跡,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故、景觀并進行介紹。例如,唐朝時期,大唐美人楊貴妃曾五次到武陵,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荔枝,便是產自這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深挖大唐荔園蘊含的文化典故,讓學生重走荔枝古道,了解唐代民風民俗。
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可立足于地理學科,對學生的地理地圖繪制與歷史時空觀念進行培養,強化其地圖繪制技能,重點對學生的地理位置分辨能力與空間思維進行培養。通過分析大唐荔園園區的獨特氣候環境,讓學生認知不同溫度帶對果樹的生長影響。教師可設計下列三個教學環節:第一,引領學生動手繪制大唐荔園園區的簡筆圖,引領學生了解地圖繪制的三要素;第二,深入分析大唐荔園所處的地理環境對園區開發、果樹生長的影響,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上述問題;第三,組織各小組對大唐荔園的氣候類型進行深入分析。
在研學旅行課程體系中,教師可立足于地理與生物課程的雙重背景,帶領學生分析不同氣候類型是如何影響生物的。結合大唐荔園所處的地理環境,分析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所呈現的獨特環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學生記錄大唐荔園的果樹,了解其習性并分析其生長環境。通過引領學生步入大唐荔園的果樹林,讓他們了解哪些種類的果樹生長于長江流域,分析生態環境改善是如何影響大唐荔園園區生物多樣性的。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帶領學生步入生態園,深入了解生態園中荔枝樹、桂圓樹、枇杷樹、李子樹等的具體種植過程。同時,教師也可結合“植物的生殖”系統性地引領學生分析自開花至結果的果樹是如何進行變化的,深化學生對本堂課知識點的認識,讓學生了解到子房經過發育可形成果實。立足于地理學視角,教師可結合上述所學的生物知識,分析國內南北氣候對當地生物生活、生產帶來的差異性影響。
在地理、氣候、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區域的民俗建筑文化也會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研學旅行課程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對大唐荔園景區的建筑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哪些元素共同構成該地區的建筑物。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分析當地的獨特民俗活動,以漢唐文化為基調,以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了解漢唐文化習俗,了解古代各地區是如何重視農業發展,進而探究當今社會以何種態度看待傳統民間習俗。通過深入分析研學旅行活動,鼓勵學生闡述自身對社會發展的獨特見解,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考態度與探究精神。
基于學科融合視角開展研學旅行課程時,教師還應選取綜合性的學習主題作為教學切入點,組織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了解各學科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以強化教學意義。由于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中心地位,教師可引領學生在真實世界中了解問題、發現問題。在整合景區教學資源與學科教學計劃時,教師應圍繞具體主題縱向整理各學科內容,既要關注實踐活動,也要體現地理、歷史、生物、語文學科的特征。為推動語文、歷史、地理學科的融合,教師應將有文化、趣味、好玩的內容相結合。例如,在圍繞大唐荔園開展研學旅行課程時,教師可設置古代文人游戲、地圖繪制、古詩溯源等多種教學主題,整合研學旅行課程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橫向整合是指基于學生所處年代提取研學旅行項目所蘊含的教學內容,由教師重新建構課程體系。例如,在組織學生參與石橋水鄉實踐基地的研學旅行課程時,教師可圍繞石橋水鄉帶領學生學習“中華第一字謎”,探尋與石橋水鄉相關的書法字體,令學生在猜謎、解謎的活動中認識漢字、研究漢字,使其可從漢字的音、形、義方面感知漢字背后的歷史文化。通過引入自主活動,深化學生對漢字的感性認識,令其逐漸了解漢字的結構規律,強化學生對漢字的情感。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立足于歷史學科視角,帶領學生學習漢字的歷史以及不同時期的獨特字體與使用狀況;結合歷史學科知識,讓學生從漢字的音、形、義角度理解漢字特征,發現漢字的獨特美。
上述實踐活動不但有助于提高漢字學習質量,還可讓學生熱愛漢字,整合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進而達到共振效果。同時,教師還應開展縱向的整合活動,跨年段銜接中小學的教材內容。例如,在圍繞三峽移民紀念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時,教師可從紀念館中的墨跡題刻入手,了解語文學科中的對聯文化、歷史學科中的三峽文化。通過組織學生摘錄對聯題刻,用欣賞、對比、創作等多種形式了解對聯文化所蘊含的傳統韻律美。中小學語文學科涉及的對聯文化包括風景名勝對聯、自然景觀對聯以及春聯等。不同的對聯擁有迥然不同的編排形式。通過對劉江藝術廳中的獨特對聯形式進行賞析,可使學生立足于對聯了解紀念館所蘊含的三峽移民精神,由歷史教師講解三峽工程的由來、百萬移民搬遷的輝煌壯舉、城鎮的遷建、專業設施的復建、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三峽工程興建后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新城鎮建設等方面的巨大變化,進而實現語文、歷史課的整合目標。
立足于研學旅行地點,教師應設計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案,不但要了解各學科的教學內容,還應分階段設計實施流程。在研學旅行課程開始前,教師應引領學生了解本次研學旅行的主題。例如,在圍繞七星谷實踐教育基地設計研究方案時,教師可引領學生了解牯伏寨所發生的歷史故事,鼓勵學生吟誦《蘭亭集序》,便于學生了解古人的詩歌游戲。同時,教師還應將學生劃分為歷史考察組、文化報道組、地理采風組、生物調研組、游戲設計組等多個小組,并明確各小組任務,由各小組自由設計計劃書與任務流程。歷史考察小組可引入戲劇方式,讓其他學生參與完成“曲水流觴”;地理采風組可設計地圖繪制任務;游戲設計組可結合本學期所學的詩詞,設計趣味的詩詞游戲。
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為踐行學科融合原則,教師應鼓勵各小組學生合作研究、分組討論,共同完成任務;鼓勵各小組整理錄音,尋找學科背景資料,整合現場采訪記錄。這有助于將學生明確為研學旅行課程的參與者、組織者、設計者、主導者,使其真真正正成為研學旅行課程的主人,讓其了解古詩文所蘊含的獨特樂趣,切實增強其語文綜合素養。
在完成研學旅行課程后,師生應結合預先設計的方案,匯總活動感想、活動視頻、小故事、記敘文、散文、地圖集,再由師生共同點評,將其中的精彩元素提取出來并整合成研學旅行課程手冊,便于學弟、學妹從中汲取經驗,也有助于學生通過回憶研學旅行的過程總結經驗與認知。
利用學校資源,組織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到歷史名城、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游覽,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興趣。結合研學旅行課程,融合多學科內容,深入開發旅行地所蘊含的教學素材,有助于增強課程的教學實踐效果。
例如,立足于歷史學科角度,大唐荔園擁有春秋時期的歷史遺跡,其中的麻柳沱遺址、下中村墓群等可極大地充實歷史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春秋時期三峽地區巴蜀文化。立足于地理學科視角,大唐荔園園區的“春枇杷、夏荔枝、秋桂圓、冬蜜柚”果樹,其處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這也為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重要教學元素。簡而言之,在完成研學旅行課程的教學任務時,指導教師應注重總結、反思、升華課程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基于多學科融合視角反復思索研學旅行課程蘊含的各學科內容;借助研學旅行課程,激發學生興趣,深化學生對多學科的認知、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研學旅行可延伸課堂的教學邊界,拓展課堂教學成果,有效增強學生的自學意識、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積極進取的科研態度。
綜上所述,教師應正確認識研學旅行課程的特點,融合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既要重視實踐活動,也要注重知識學習,展現研學旅行課程的可操作性、體驗性。通過科學轉化旅行場景的教學資源、合理設計研學方案、充分展現各學科特色、制定翔實的學科融合策略、設計細致的活動方案、注重研學旅行課程的反思總結,增強研學旅行課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