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學就是人學,就是關系學。人是教育的核心,情緒是師生的日常,師生之間的交流看起來是有關教與學的對話,實質上是情緒的聯結。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學校精神,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以絕對權力的態度、恢復秩序的手段為基礎,而是以改變對兒童的態度、改變教學和教育過程本身為基礎,最后在班上確立普遍的友善、同情、親切和關懷的氣氛。”以“改變對兒童的態度”為首要前提而確立的“普遍的友善、同情、親切和關懷的氣氛”的學校精神其實是教師情緒勞動的結晶。
教師是生活的熱愛者、職業的意愿者。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教師要用愛培育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顧明遠先生在談到教師的修煉時特別強調“意愿”:“因為教師的職業不同于其他的職業,只有教師的職業面對的是生動活潑、正在成長的兒童,教師的任務是要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傳播人類文化。”誠然,只有熱愛生活、有強烈意愿的教師,才會有積極、飽滿、持久的情緒,并會把這樣的情緒傳遞出去,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只有自己具有豐富的精神生命,才可能帶給學生豐富的精神生命;只有對學生精神生活有細致入微和知輕知重的洞察力,才會有真正的教育。
教師的情緒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校園中,教師的喜怒哀樂關乎著教育,孩子的酸甜苦辣關乎著成長。教育要給學生一張寧靜而溫暖的書桌,給生命一個滋潤而飽滿的童年,讓教育被溫柔以待,讓學生被慈善以懷,我們要看見學生的模樣、接住學生的憂傷、捧起學生的歡暢。蘇聯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認為:“笑聲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兒童清脆的笑聲將給我們的課堂增添光輝,笑聲不僅可以促進認識過程,而且它本身也是認識的方式和成果之一。笑聲,這是表達歡樂的感受的鮮明形式。”“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愿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的職業的幸福。”解讀好情緒、利用好情緒、關照好情緒,教師的情緒勞動才能夠創造豐富的教育價值。
教師要帶著情緒勞動走向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報告中指出,學習在人工智能時代生存,讀、寫和算是所有教育體系的三大基本支柱,現在,必須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三個:同理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三項技能的學習原本通常是在學校以外,但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將它們納入學校課程。教師,是帶著學生走向未來的人。未來,即便是最出色的算法也無法取代教育工作者的社交和情感技能,包括其人性、同理心和對學生的關注,這些品質將是未來教師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