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軍
2021 年3 月,我有幸加入張召永教育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在張召永老師的引領下,我學到了先進的教學理論、拓展了教學視野,尤其是他提出的“主題型活動教學”主張,讓我受益匪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21 年5月,我第一次從區縣勝出參加了市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與全市20 名優秀青年教師同臺競技,最終取得一等獎的好成績,實現了個人的歷史性發展。反思那次備賽過程,我的成功與張召永老師的用心指導和整個團隊的無私幫助分不開。如果沒有他們,我的教學理念不會轉變,教學方式不能實現轉型,對學教關系的認識也不會這么深入。
教學理念是指教育者對教學活動的看法,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所持有的觀念。在加入工作室之前,我也知道一些教學理念,如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但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我一直一知半解,沒有進行深入性、系統性的挖掘和整理。
2021 年3 月18 日,工作室舉行了第一次研修活動。在專題研討中,張召永老師通過一系列文章向我們闡述了“主題型活動教學”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價值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書目。在那之后,我閱讀了《當代教育心理學》《有效教學》等專業書籍。為了加強理論學習,針對一些思想流派,我做了詳細的思維導圖,梳理出一些基本原理的使用原則、范圍和方法,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為了解現在的教育主流觀念及理論動態,我也訂購和閱讀了一些專業期刊,如《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江蘇教育》等。在實踐中,我盡量嘗試用這些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就一些課堂實踐中出現的疑點和困惑向張召永老師請教。慢慢地,我找到了課堂教學的“法門”。正是有了理論知識的儲備更新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在市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的理論考試與課堂教學環節,我才有出色的表現。
好的教學理念一定能引導教學方式、指導教學實踐。2021 年3 月18 日上午,我聆聽了團隊成員王青媛、徐亞楠兩位教師的公開課,這兩節課都充分彰顯了“主題型活動教學”的價值,均以某個人物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系列化的活動來引導和組織教學,有效促進了知識的生成、素養的落地。在隨后的磨課環節,就如何上好一節課,團隊成員也給出了許多建議。我這才明晰:教學不能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而要圍繞一個主題,以一系列活動的方式來呈現,要從灌輸式的課堂向活動式的課堂轉型,要讓學生通過參與小組討論、完成任務來獲得個人經驗的積累、個人品格的提升。在隨后的教學實踐中,我也一直向其他團隊成員學習,不斷打磨和優化自己的課堂。
賽課中,我抽到的課文是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三框:讓家更美好。根據“主題型活動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依托大賽所提供的教學素材,我迅速確定了一個主題和三個活動環節。我以《家有兒女》中劉星的家庭為主要參考,設計了三個活動板塊(“觀·我的家庭”“品·我的家庭”“愛·我的家庭”),采取“一案到底”的活動方式,中間穿插著音樂、思維導圖、視頻、情景劇表演,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最后以一首小詩作為結尾。為了凸顯主題,板書時我設計了一個愛心的圖形,輔以關鍵詞、核心概念來說明。有了成熟的教學理論作為支撐,加上簡約的教學流程設計,我的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生,這也是我在上課環節得分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與教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良好的學教關系有助于師生矛盾的解決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一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講解與傳授,希望給予學生一個整體性的思路和框架,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往往不強,思維阻滯,課堂氣氛沉悶,效果也大打折扣。在工作室的集體研修活動中,我向張召永老師請教了這個問題,他給我的建議是:重塑學教關系,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帶著這個建議,我重新整合了課堂教學資源,備課時先思考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什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再適當整合經典案例,通過精心組織的活動去層層推進教學。每節課我盡量抽出時間,讓學生完成一項任務、當一回老師;課堂總結環節,我則放手讓學生去做,有的利用電影片段,有的利用歌曲,這些形式都是我以前沒有嘗試過的。逐步放手后我才明白,學教關系要從教師為主導向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師應該發揮引領者、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反思自己在這次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的即興演講和課堂教學兩個環節中的表現,之所以能夠得到評委的認可,有賴于課堂上學教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與大雁齊飛,目光所及皆是廣袤的天空。”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在張召永老師的啟迪下,在與同伴的“集體行走”中,我不斷吸收營養、汲取智慧,邁向專業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