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著力推動教師教育振興發展,努力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筆者以為,廣大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要想站穩三尺講臺,就要聚焦研究力、影響力、輻射力的提高,努力做“學術型”教師,并將其作為專業成長的進階性追求。
研究是學術的起點,研究力是學術力的重要組成內容。一線教師有著豐富的研究對象和資源,在此有利的現實背景下,要在增強研究意識的同時,將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身邊的學生(包括家長、家校關系)、課堂、課程等方面,在“熟悉的風景”中找尋研究的切入點。
教師要研究學生。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白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多元思潮的浸染,網絡時代的學生在信息的接觸、搜集、整理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也意味著“知識”的來源更為廣泛,如果教師依然以“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的“變化”,自然無法走近并走進學生,無法促進學生成長。身處新的歷史時代,教師要綜合教育現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言行舉止,在日常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察言觀色,探尋其所思所想,從“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研究學生的前提是了解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地掌握一些心理學、腦科學、兒童成長規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并且在研究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更好地成為“兒童研究者”。
教師要研究課堂。“教師的生命在課堂”,一線教師大部分的學術成果與課堂教學有關。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促進思維激蕩和思想生長的重要場域。在課堂教學中總會出現“教學成效”與“教學目標”不一致的問題,現象即問題,問題即研究點。通過對課堂的“復盤”,將實際教學過程與預設進行比對,比對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此外,加強對課堂的研究,也意味著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教材、分析學情、整合資源,對自己的課堂不斷進行反芻,倒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而優化的過程是研究深入的過程。此外,一名“學術型”的教師不能只是“坐而論道”,應成為教學的行家里手,能夠經常性呈現優質課、精品課,并形成和發展屬于個人的教學風格、教學藝術。
教師要研究課程。課程的開發與建構需要一定的現實基礎,從學校層面來看,要具備物型資源、教師資源以及適合課程實施的良好機制等因素;從教師個人層面來看,教師要有主觀興趣,具備一定的開發能力、與課程相關的學習和培訓背景等。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因一門個人課程進而形成了學校甚至是區域的一種特色。教師要研究課程,首先需要找準自己的興趣點,即厘清“想做什么”,通過實踐與探索,把握課程脈絡、集聚課程資源,逐漸形成獨特的課程見解和課程體系。2022 年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課程標準均已出臺,教師可視其為“風口”,結合教學實踐做好解讀與融合,將新課程標準之“新”及時融入課堂,實現課程思維的迭代。在研究課程、開發課程的同時,做到“跳出課程看課程”,避免“課程淺表化”,并樹立課題研究和項目建設思維,實現從課程到課題、項目的遷移,將實踐成果理論化、學術化。
教師的影響力主要是教師個人在與他人(學生、同事、家長等)交往的過程中,影響以及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影響力的產生與強化,體現出系統性、綜合性、復雜性,有情感、能力、人格魅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并最終展現出吸引、感染、領導的效果,是教師朝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教師的影響力體現在人格魅力上。“親其師,信其道”,一個好教師首先是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不會讓人有隔閡感和距離感。教師要擁有高尚的師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充分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要求。師德是一張無形的名片,對教師的言行舉止起著約束和指引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對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而言,在評價教師工作方面必須堅持以師德師風為“第一標準”。對于教師個人而言,要深刻認識師德建設是自我提升的基石,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突出言傳身教重要性的現實基礎——學生可以從教師身上看到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務實的敬業精神、不屈不撓的韌性和勤奮好學的品質等,還可以在教師身上看到對他人的關心、對弱者的同情、對世界的關注。
教師的影響力體現在創新思維上。教育工作相對固定,卻又充滿變數。固定的一面表現為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教書”和“育人”,充滿變數的一面表現在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對象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要順應時代,乃至引領時代。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防止“新瓶裝舊酒”;另一方面,教師要勇于實踐,在科學理念的引導下進行嘗試,營造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改革氛圍。在教書和育人中,教師應通過一個個“微創新”,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升級,增強工作的趣味性和創新性,讓繁雜的工作迸發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教師的影響力體現在優良關系上。“教育學就是關系學”,顧明遠教授更是強調“師生關系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一個能夠妥善處理自己與同事、家長、學生關系的教師,自然能夠充分用好每一個教育契機,將個人對教育、對學科、對生活的理解進行巧妙傳遞。現實中,那些受學生愛戴、得到學生認可的教師能夠巧妙地走進學生的內心,進而參與他們的生命進程,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教師只有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換位思考、學會理解、懂得體諒,才能在拉近彼此距離的同時最大限度發揮“向師性”的作用。
教師的輻射力可以理解為教師個人所自帶的磁場,包含其個人知名度、對學科質量的提升,乃至是對區域教育生態的改善。教師的輻射力看似與“名利”有關,但恰恰體現努力的“社會性”,輻射力是對個人付出的回報,是“天道酬勤”的現實結果。對于教師來說,只有具備“輻射”能力,才能獲得相應的回饋,比如各類榮譽、稱號、獎勵等。榮譽作為“向上攀登”的激勵,可以更加堅定教師“向下扎根”的決心。
教師要投身教育寫作。有人認為,提高教師的知名度有兩個最直接的方法,一是研究課堂,二是教育寫作。盡管這樣的觀點帶有片面性,但從現實看,研究課堂教學(尤其是賽課)確實是磨練教師的重要平臺,教師個人關于教育教學的思考和心得體會也只有訴諸筆端,才能更好地向外界傳遞,教育寫作本身就是錘煉思維能力、提升表達能力、激發創造能力的有效路徑。在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好地回顧課堂、思考得失、發現問題,在理性思維中找到問題解決的對策。
教師要主持課題研究項目。在鉆研課堂、寫好文章的同時,教師需要圍繞某個問題或者現象進行系統深入的探究,在理論與實踐的互融互通中形成研究成果。教師牽頭開展課題研究或者項目研究,可以結合自身專業和興趣點,從小切口、易開展的課題項目開始研究,逐步養成整體化、體系化、專業化的研究習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梳理和提煉,形成可以借鑒和推廣的經驗舉措,增強科研的實效性。
教師要開展青藍結對。“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教師的專業發展除了需要自身的內驅力外,也依賴適合的外部環境。教師青藍結對就是在學校行政力量的推動下,根據教師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和個人志向,組建相應的“成長共同體”,將一群“精神尺碼”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教師提升了業務能力,相互取長補短,在“領雁”教師的帶動下,深耕教育教學,領悟教育內涵。除了學校或者區域層面的結對,致力于成長為“學術型”的教師還可以充分借助相關學術團體或者非正式的“學習共同體”,主動指導年輕教師,在教學相長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爭做“學術型”教師理應成為教師的自我追求,在不斷提升研究力、影響力、輻射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增強自己的學習專注性、持久性、敏銳性,實現從“學習型”教師到“學術型”教師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