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晶
生命之神奇在于人與人之間總在遇見,有些遇見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而有些遇見卻能讓我們的人生走出不一樣的軌跡。我就屬于后者。走上講臺至今已有11 個年頭,工作也算兢兢業業,但日復一日地重復,心中不免生出一些迷茫、一絲倦怠——我不知道這樣重復的意義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里去。正當我迷茫度日的時候,我遇見了張召永老師,加入他領銜的教育名師工作室,我的很多困惑終于有了答案。
在工作室積極向上的團隊文化引領下,我對成長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教育的意義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張召永老師常常告訴我們:要用積極向上的姿態對待我們的生活,對待自己的教育事業,要像成尚榮先生那樣去做“人生意義的追求者和創造者”,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專業素養、廣博的仁愛之心”去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服務學生成長,要把理想信念深刻心中,把責任擔當扛在肩上。與一群向美而生、向善而長的人在一起,我明白了為師者的價值與意義。
王陽明《示弟立志說》中有語:“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加入工作室不久,張召永老師根據自身的成長經歷,為大家開設了專題講座《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目標與實踐路徑》,指導我們制定三年、五年和八年成長規劃,提出了讀一本教育專著、寫一篇讀書筆記或心得、上一節示范課、整理一個優秀課例、發表一篇優質論文、參與一項研究課題的“六個一”要求。這讓我這個“井底之蛙”第一次明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和路徑。同時,張召永老師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立場是扎根課堂,只有深深地扎根課堂,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長”。在他的指導下,圍繞“扎根課堂”的要求,我為自己制定了課堂教學、讀書、科研、寫作等方面三年行動方案。這個行動方案讓我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專業成長的認知邊界也得以拓展。
奮斗目標總是讓人熱血沸騰,但在實現奮斗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隔著千山萬水,經常遭遇困惑和迷茫。幸運的是,我們有張召永老師的細心呵護和精心指導,這為我們的專業發展注入了動力。張召永老師為工作室的每個成員精心挑選書籍,訂閱專業雜志,購買知網賬號,開設研修活動,鼓勵我們撰寫年度成長總結……為了大家的進步,他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每一次的電話溝通。因為不在同一所學校,張召永老師經常通過電話或微信為我們解答專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從備課研討到論文寫作再到課題研究,甚至是成員們的心理疏導,事無巨細。張召永老師像慈父一般給予我們青年教師無數的幫助,這讓我不敢在舒適區“躺平”。雖然和工作室的其他教師相比,我的成長速度緩慢了很多,但是我始終不敢懈怠。一個人能不能干成一件事情,不僅取決于他的能力,還取決于他的意愿。張召永老師的答疑解惑、同伴們的優秀表現既給我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是激勵我不斷前行的動力,這正是我迫切需要的。很慶幸我遇見了一群優秀的人,從此不愿再做低頭的教書匠,也想做教改的排頭兵。
縱然立得志,也要致知篤行。不經歷,永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行動,永遠不可能改變什么。在張召永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接受各種歷練與挑戰:第一次為工作室公眾號寫研訓活動推文,因為文筆功底不夠,撰稿困難重重,感謝工作室妙語連珠的徐振偉老師的悉心指導。我至今都還記得當時的感受: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正是這樣的經歷,我深刻明白了閱讀與積累的重要性。為了提升書面表達能力,我開始寫讀書筆記。張召永老師的“主題活動型教學”主張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領航杯”比賽時,我用張桂梅老師的故事作為情境主線串聯了《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基本功大賽時,我用模擬人大代表活動作為主線串聯了《關心國家發展》一課。因為設計思路清晰、教學結構簡約,教學效果也在不斷提升,這讓我在幾次大賽中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功夫在平時”是我賽后最大的感觸。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扎根課堂,提升能力,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獨行快,眾行遠,有方向地前行,有選擇地堅持,才會遇見更美的風景,成為更好的自己。回首自己加入工作室的這段時光,雖然沒有光芒萬丈,卻也實現了新的成長,愿未來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