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雙林小學 王維令
想象力是人類創新的原生動力。培養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創新人才,也是中小學響應黨“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使命之一。科幻創造的巨大想象空間,可以教學生正確面對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的未來世界。科學幻想作為一種特殊的想象力,具有“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特點,“真”“實”讓學生回歸本來,審視當下的世界;“幻”“虛”讓學生面向未來,讓未來的美好被看見。2015 年以來,筆者引領學生在閱讀風靡一時的科幻小說《三體》的基礎上,研發科幻小說讀創課程,引導學生分組接力創作出17 萬字科幻小說《破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筆者引入“設計思維”創意方法,將教學分為“共情:價值發現,鏈接科幻創作內容”“定義:創意思考,鎖定科幻創作任務”“構想:頭腦風暴,形成科幻創作方案”“原型:搭建支架,完成科幻作品創造”“測試:創新評價,不懈改進優化作品”“發布:創意展示,彰顯學生作品的閱讀價值”等“六創”環節進行創意教學,鼓勵學生挖掘好奇心、提問、產生想法、創造、測試、完善、發布自己的作品,釋放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編制富有個性的“精制文化編碼”,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與智慧成長。
“共情”即在科幻閱讀教學和日常閱讀活動中,通過觀察、傾聽、了解,師生多一只眼看待教學內容和閱讀內容,搜集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征詢學生參與意愿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內在動機,捕捉與科幻小說創作相關的內容,完成深度閱讀的“輸入”到嘗試創作的“輸出”的自愿轉變。《三體》以科學的邏輯、逼真的細節、豐富的幻想,震撼了無數讀者。對于小學生來說,這部小說的價值還在于:巨大的文學價值,豐富的思想內涵,宏偉的想象,科學特質、幻想特質與小說特質的感受與發現,長篇科幻小說的閱讀策略,學生科學素養與創造性人格的培育等。在引導全體學生連續兩個月閱讀《三體》的過程中,為了促進深度閱讀,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筆者設計并開展了“導讀引趣— 《三體》閱讀啟動儀式”“整體感知—《三體》故事梗概介紹”“知識搶答—《三體》故事閱讀檢測”“人物起底— 《三體》中主要人物故事起底”“聚焦閱讀— 《三體》中科學知識點匯集”等11 個閱讀活動。這些活動按照每周一個的速度推進,從內容和表達上感受《三體》的“科學”“幻想”“小說”三重特質。學生已經成為“三體”迷,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已經有“磨刀霍霍”的創作欲望了。他們紛紛找到筆者,表示也要寫科幻小說。于是,筆者順勢而為,接連開展“創作指導—從《三體》看如何寫科幻小說”“頭腦風暴—成立創作小組,選擇題材,進行循環科幻小說創作”等兩個活動。班上42 位同學,按照自愿原則,每7人一組,參加6 位自告奮勇的小組長的“創客小分隊”,建立創作QQ 群,進行每周一個輪回的科幻小說接力創作活動。接下來,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搜集素材,對各種素材進行價值判斷和科幻鏈接,以求尋找到最有價值的創作素材和想象空間。
我國科幻作家、青少年科幻教育倡導者吳巖說:“科幻不是為了給人恐懼,而是提出問題。”“定義”即分析需求,通過引導學生多多提問,和學生一道進行與科幻小說創作相關的題材的深度思考和創意思考,提煉要解決的問題,形成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挑戰任務,完成從“發散性思考”到“結構化思考”的自主轉變。經過充分商議,大家決定以“遺忘”這一大腦記憶特征為創作題材,同時提出他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怎樣的科學技術能讓人腦做到過目不忘?”在確定了核心問題后,他們又圍繞核心問題,提出了系列子問題:“人腦為什么會遺忘?”“人腦怎樣才能過目不忘?”“人腦過目不忘有哪些好處?”“人腦過目不忘有哪些壞處?”“人腦要過目不忘,必須經歷什么樣的人工改造?需要什么樣的科學技術?”“主人公過目不忘后,會有哪些神奇的經歷?會遭遇哪些痛苦的煩惱?”“人類都過目不忘后,會給世界帶來哪些神奇的變化?帶來哪些麻煩甚至是災難?”“人類又是怎樣解決過目不忘后帶來的麻煩或災難的?又需要怎樣的科學技術?”“這個故事的價值是什么?要帶給讀者怎樣的啟示?”這些問題圍繞核心問題形成了“驅動性問題鏈”,也形成了學生在科幻小說創作中需要解決的“任務鏈”。
“構想”即進行小組或全班的專題討論和頭腦風暴,探尋想法,將創意思考進一步完善優化,制定出科幻小說的立體化規劃和結構化解決方案,引導科幻寫作知識從功能化走向支架化。此過程需經歷兩個步驟:一是圍繞主題和問題,搜集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查閱信息文本,找出和他們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現實點、幻想點,更好地理解問題,為解決問題出謀劃策,創造出“不可思議點”。二是進行開放式頭腦風暴,集思廣益,探尋多種想法,直到形成一個結構性提綱。如圍繞“大腦的遺忘”這個主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故事梗概為:一位名叫王亮的高三學生因為“題海戰術”的機械學習方式造成大腦過度疲勞,導致他第一次高考時名落孫山。后來,王亮在一群醫生的幫助下,在大腦中植入了一塊“不忘基因”的芯片,導致大腦中掌管記憶的神經元—突觸的數量猛增,能夠做到過目不忘。后來,王亮金榜題名,享受到了許多因為記憶力超強帶來的甜頭。但是,煩惱也接踵而至。悲傷煩惱的事情忘不掉,導致他失眠;突觸數量猛增,導致他的腦袋越來越大,被別人視作怪物。后來,王亮不堪煩惱,取掉了植入腦中有特異功能的“不忘基因”芯片,恢復了正常人的生活。在這個梗概下,創作小組還將小說按照人物的塑造、情節的發展和環境的轉換,進行了章節策劃和結構搭建。
“原型”即尋找各種工具和材料,搭建支架,開展“創客”行動,嘗試創作科幻小說,進行技術細節化處理,引導學生將頭腦中“理想的作品”變成看得見的“現實作品”。這里的“支架”是在科幻習作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了“加一加”“減一減”“擴一擴”“變一變” “改一改”“縮一縮”“聯一聯”“學一學”“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等創新方法支架,引導學生增強科幻小說創作意識,打開思路,降低難度,插上科技的翅膀大膽想象,變“封閉保守”為“嘗試創新”。這里的“創造”包括亦真亦幻的科學技術知識點的恰當嵌入、瑰麗豐富的想象的合理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的巧妙安排、真實飽滿的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以及不拘一格的表達方法的靈活使用。因此,每天都要對創作內容進行細節構思、認真討論和任務分配。這需要相信學生的創造天性,需要為學生創作鋪墊和累積一些科幻寫作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方法。在此過程中,要經歷從“模仿”到“激發”再到“創造”三個階段:“模仿”,就是以《三體》為模板,學習科幻小說寫作基本規范,理解科幻小說文本的基本模式,學習規范的文本表達范式,感受科幻小說邏輯嚴密而感情豐富的文學樣式;“激發”,即激發愛讀會寫科幻小說的興趣,發現最喜愛的表達方式,改變固有的語言表達模式;“創造”,即突破規范建立自己小組的語言標準,建立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建立讓文字更具新鮮度、表達力和張力的文本話語體系,實現了嘔心瀝血和打動人心的創意創新。面對學生在創作中遇到的畏難情緒,盡量少動用“行政手段”或“集體壓力”強制干預,而是用“科幻小說本身的魅力吸引”“強化任務的目標期待”“利用伙伴互助力量”“專家助力專業引導”等方法,破解困難,消除惰性,鼓勵學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如“大腦的遺忘”創作中,就嵌入了多個亦真亦幻的科學技術知識點和不可思議點,破解了主人公遇到的困難,形成了具有濃郁科幻特質的“懸疑”情節:蟲洞、突觸、引力波、超納米,交織在時間線和世界線里,引發了一波又一波未來的危機……
“測試”,即對小組創作的科幻小說進行班級、親子、作家、專家等多個層面的分享與評價,通過聽取各方評價意見和建議,明確小組作品的優缺點,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和反復循環的修改優化,實現作品由粗放的“漏洞百出”走向精細的“虛實相生”。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說:“科幻與其他幻想文學的區別就在于它與真實還牽著一根細線,這就使它成為現代神話而不是童話。”“好看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把最空靈最瘋狂的想象寫得像新聞報道一般真實。”為了充分彰顯科幻小說“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文學特質,當學生的科幻小說初稿出來后,通過這種方式,各個創作小組搜集到了許多修改意見和建議,又開啟了幾乎與創作時間同時長的修改模式。如“大腦的遺忘”,有學生和專家認為故事情節過于簡單,視角不夠廣闊宏大,矛盾沖突不夠激烈,人物形象也比較單薄。于是創作小組又在原文的基礎上,增添了一個反面人物“韓天賜”,這個人物與主人公王亮是高中同學,但又是“死對頭”,處處與王亮作對。接著續寫了這樣的情節:醫生在取出王亮腦中的“不忘基因”芯片時,芯片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由于消毒不嚴和壞人作祟,“不忘基因”變異成了“不忘病毒”,并以幾何指數的速度迅速地傳遍了全球,很多人都感染上了這種病毒。于是,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和全世界的頂尖級醫學專家,包括王亮自己都加入了尋找和研制病毒抗體的茫茫道路。最后,王亮發現自己竟然就是那個唯一帶有這個病毒抗體的“破壁者”。于是,科學家們從王亮身上提取抗體,制成疫苗,以“人工降雨”的方式播撒疫苗,艱難結束了這一段讓世界陷入混亂的危機。這樣一修改優化,這部小說的視野就立刻變得開闊而遼遠,主人公的命運就與人類的命運發生關聯,變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也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隱藏在科技背后的倫理道德。
“發布”即面向真正的讀者,發布學生分組接力創作的科幻小說,接受不同讀者的“檢閱”,讓學生的科幻小說由封閉的“自我欣賞”走向開放的“大眾檢閱”。在學生的科幻小說日趨成熟時,我們一共開展了六個活動,充分彰顯科幻小說創作成果的閱讀價值。一是親子賞讀活動,引導學生家長和孩子共同賞讀孩子們創造的作品,寫書評,對小說進行親子冠名投票活動。二是給劉慈欣先生寫信并寄出他們的作品,劉慈欣先生回信后又舉行了回信閱讀儀式,讓小作家們感受到了大科幻作家對他們勞動的肯定。三是接受多家媒體采訪,讓學生在媒體《迷“三體”,迷出小學科幻作家班》的整版報道中嘗到了科學夢、文學夢和小小作家夢同時實現的甘甜。四是將學生作品推介到了團市委舉辦的“繽紛童年 智創未來”慶祝六一主題隊日活動中,他們自導自演了自己的科幻小說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受到與會人員的贊賞。五是聯系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們的科幻小說,開展了簽名售書活動,刮起了一陣又一陣《破繭》風,形成全國性影響。六是在畢業典禮上,學校校長為每一位作者頒發了出版的小說《破繭》,結束了他們六年美好的小學學習生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總目標指出,要讓學生“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培養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科幻小說,一頭連接著過去和當下,一頭連接著未來。筆者引導學生創作科幻小說的“六創”指導策略,單列時可成為相對獨立的策略,連起來也可組成相對完整的循序漸進的科幻小說創作閉環,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接力循環創作的科幻小說里,既有科學知識的恰當嵌入,又有緊張曲折的情節展現,還有大膽豐富的想象創造,初步涵育了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獨立的批判性思維和無限的創造力。正如他們給劉慈欣先生的信中所言:“盡管我們的科幻小說,在您看來也許很稚嫩,還不夠‘硬’,但是我們認為,這絲毫不能阻擋我們對科學和文學的熱情,它畢竟是我們在童年階段的積極的足跡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