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洋中分校 陳鐘山
初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重要支柱和新生力量,其自身的綜合素養將會對國家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素養,既能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又能促進其自身核心素養的建設,使其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這將對祖國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法治就是指國家治理社會的方法,既是蘊含了法律至上、權力制約等文明的法律精神,又是一種在法律制約下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社會狀態。法制則是法律制度的一種簡稱,從本質上來看,法治與法制兩者的含義并不相同。
一般來講,具有良好法治意識的人往往可以自覺遵法、守法,既懂法又能靈活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同時還能監督自己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建設活動當中去。這種行為正是人們對法律功效認同和信任的具體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反映自身的法律認知和思維。
一個人的素養是經過一定的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其中知識、能力、思想品質等都是素養的表現。若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可以將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都視為構成其素養內涵的重要內容。
法治意識素養是指人以法律知識的學習、教育和使用為指導而形成的法律意識,始終堅定良好的法治信仰,依法規范自身行為,積極參與法治實踐,從而形成對法治價值和體制的高度認同感,最終促使自己成為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維護者和自覺踐行者。
法治認知素養作為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基礎,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從初中生的角度來分析,它一般包括學生對法治現象、本質、功能等多個方面的認知和理解。
法治思維素養的培養可以被視為學生對法治認知培養的更高階段,它以人們對法律的認知為基礎,卻又大大超越了我們原有對法律的認知,進而對法治功能和效用形成全新的認知體系,這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必備素養。
法治信仰素養是建立在法治認知和法治思維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學生往往可以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法治現象做出合理分析、思考、判斷并做出評價,還能夠知法守法并履行法律要求的公民義務,最終能基于理性判斷和評價而對法律功能建立信任。這個時候,學生的法治信仰素養就基本已經形成了,而這一素養在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素養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指導性作用。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而且還提出了豐富的內容,以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法治意識素養,其中主要包括對學生法治知識、情感、技能和意識等全方位的培養。法治知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法治常識,能使其學會利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法治情感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法律規范行為的能力發展;法治意識的培養能讓學生學會用法治知識解決問題,明確自己的義務和權利;法治行為能力的培養可以深化學生的法治認知、情感和意識,更能提升他們的用法能力。
隨著教材的不斷完善,目前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已然成為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一大亮點,從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將其知識、觀念和行為融為一體,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心中有法,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我國法律,并且學會用所學到的相關知識進行自我保護和約束,從而促進自己成為知法守法的良好公民;二是依法維權,旨在讓學生懂得法律可以保住我們的各項權利、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能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監督自己履行義務;三是依法治國,旨在讓學生明白自己身處于一個法治國家,不僅要懂得知法用法,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與法同行。可見,對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培養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教學內容要求的重要體現。
如今,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外界的誘惑因素越來越多,法治意識淡薄化現象嚴重,特別是當代青少年的犯罪現象有著明顯增長趨勢,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多關注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培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他們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學生法治意識素養可以很好地保障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法治知識和法治意識,樹立良好的法治觀念,他們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拒絕不良因素的誘惑。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素養,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條件和有效保障。
1.堅持“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是新課改理念重點強調的一點要求,新時代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該盡可能通過各種手段來落實這一理念,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以此來驅動他們主動參與法治知識的相關學習。
首先,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著較強的好奇心,但抗誘惑與抗挫折意志比較差,大多數初中生的違法犯罪行為都與其情感沖動有關。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思維等,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緒變化,防患于未然。其次,教師要為學生創建一個民主、平等的法治課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確定教學內容、計劃和方法等,并在上完課后及時了解學生的建議和感受。例如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或由學生列舉法治案例,并邀請學生利用所學去當小法官將問題解決,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法治實踐活動。比如可組織學生參與校規班規、社區制度或村規民約的制定,向居委會提出合理化建議等,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多實踐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2.堅持三維目標的一體化
新課改強調以三維目標為基礎,以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全面有效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進行有機整合,以課程標準為引導展開教學,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準確制定三維目標。
首先,教師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激發學生的法治情感,并盡可能通過言傳身教來影響學生,所以教師不妨為學生創設特定情境,使其在良好學習情境中有所收獲。以“法律在我們身邊”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故事表演創設情境;還可以邀請學生圍繞著相關議題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通過搜集報道、調查社區等方式,充分了解人們參與民主選舉的具體表現和相關權利的使用方法等。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在真實的情境中融入法治課堂,主動思考問題并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識素養。其次,教師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用法能力。以“合理利用網絡”教學為例,教師不妨先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一些身邊有關網絡誘惑的例子,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這些事件進行討論,從而引導他們學會合理利用網絡,真正提升學生解決法治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還要注重知識技能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法治認知。譬如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引入一些真實發生的法治案例,供學生學習、思考并分析,讓他們從中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在現實生活中的效能和作用,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法治認知。
3.堅持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理論聯系實際作為教學的一項基本原則,要求教師既要注重課本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法治知識,為他們做好扎實的基礎教學;又要注重開展課堂實踐活動,如通過模擬法庭訓練的形式,幫助學生內化課上所學到的法治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的鄉土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通過補充一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法治資源來展開個性化教學。如可以開展有關社區法治知識的有獎問答活動,結合真實案例開展說法實踐,借助網絡了解當地最新的法律政策等,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知法守法用法,提升他們的法治意識素養。
4.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具體體現。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多與之溝通和交流,及時引導他們正確規范自身行為。以“遵守規則”教學為例,教師不妨帶著學生拍攝小視頻并在課上引發學生思考,還可以在課下要求學生寫下對不遵守規則的看法和制止方法,從而有效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教師要準確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因勢利導,對待性格偏內向的學生,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委婉疏導將其感化;面對性格偏活潑的學生,則可以采用說服教育和批評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引導教育。另外,教師也要關注不同班級、年級學生的成長,了解他們的困惑點、興趣點以及價值點,采用如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不同的方式展開教學。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課程資源
教材作為教師展開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最核心的教學資源。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法治教育資源并加以利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有效培養。譬如,八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都與法治教育有關,而且很多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思想拓展和情感延伸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補充真實的法治案例,鼓勵學生積極分析案例,實現教學資源的補充。當然,教師自身也要注意法治意識素養的提升,并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法治思想,從而影響學生的法治觀念。另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資源的調整和適當增減,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素養,使其成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2.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中的法治意識培養資源
如今,很多學校為了突顯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學優勢,愈發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所以教師也需要深入挖掘學校自身的法治精神和文化基礎,并結合當地的法治教育資源展開教學,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服務。既要注重學生的隱性教育,譬如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當地的特色文化,創編校歌、校訓和口號等;又要注重學生的顯性教育,譬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關于法治教育的講座、知識競賽、模擬案例等。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構建特色法治課程,如組織學生進行拒絕毒品的議題探討活動、表演公交車讓座的真實案例等,提升他們的法治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還可以將贍養老人、家產糾紛等這些生活故事引入課堂,要求學生定期寫反思和總結,從而提升他們的用法能力。
1.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方法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既可以活躍教學氛圍,又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和需求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去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開展體驗式教學,使其愿意且樂于學習法治知識。以“合理利用網絡”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沒有抵制網絡誘惑的例子,或讓他們表演教材中的小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和共鳴。又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以“公民基本義務”教學為例,教師不妨先讓學生觀看相關案例視頻,引發學生思考,并通過小組合作搜集并分析相關資料,結合資料讓學生進行闡述,從而逐漸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評價生活中的法治案件。
2.開展具有特色的課外實踐活動
只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才能大大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有效培養與提升,使其在所學知識的引導下做出正確的行為。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妨帶著學生開展法庭模擬活動,與同學們一起分析案例;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志愿協警活動,引導他們感受法治的意義等,從而培養學生成為學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總之,在依法治國的社會,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注重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用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