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國家針對新時代各國發展提出的重要的全球價值觀,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蔣洪新教授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歷史任務,也為新時代的外語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即著力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1]
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及,可謂是老生常談,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賦予了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新的使命和意義。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并不是單一性的載體性的復合型,而是要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實現教育理念、師資、課程等方面的“外語+專業”的內在融合。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要以學生為本,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為此要將這一價值導向貫通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注重“課程思政”建設,堅持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要求我國的外語學習者具有國際視野,同時還要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在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國外的語言文化,用外語去搭建國際溝通合作的橋梁,還要讓學生諳熟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國的國情和政情,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可以說新時代背景下的外語學習者肩負著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介紹給世界,由此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這一巨大使命。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彰顯了文化自信。創造力源于創新思維,自信心源于文化素養。兩者看似無交集,實際卻互為支撐,互為補充,協同工作。[2]可以說文化自信需要創新思維的支撐,而培養創新思維,需要增強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標。因此要求教師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變革,認真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和思辨能力,以使學生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迅猛發展,對日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為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大學,其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東語系日語專業一直致力于培養“日語+專業”復合式應用型人才,在大三開設“日語+教育”“日語+旅游”“日語+商務”等方向的課程。隨著中日貿易往來的不斷深入,我國以及日本都對日語IT人才的需求不斷遞增。學校通過開展人才培養戰略定位論證及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論證工作,經過對就業單位、畢業生等多方細致縝密的調查,發現了“日語+IT”這一培養方向的無限前景。在2019年,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依托東語系和信息工程系,充分利用兩院系的相關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日語學科、計算機學科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有效利用國外著名大學和軟件公司的教育資源和成功經驗,成立了軟件學院。軟件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探索“日語+IT”復合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并堅持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院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日語、對日本方向的軟件工程的理論知識與技術開發能力,以及把語言和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有機結合起來的綜合能力。主要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日語專業基礎扎實、人文背景深厚、日語綜合技能、交流能力較強,并具備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基礎,掌握軟件工程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基本工程素養和良好綜合素質,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能從事對日貿易、對日軟件外包及測試、辦公自動化應用、網絡系統開發、應用軟件開發與維護工作。以及能在海外讀研究生,作為高級IT技術人才在日本就職的復合式應用型人才。
學院實行“基礎+專業+實習實踐+培訓”的教學體系結構,課程設置體現了“分層次、多方向、模塊化”專業培養方向。“日語+IT”并不是將日語課程與IT課程簡單地疊加在一起,而是將兩者進行有效整合,真正實現兩者的內在融合。一方面學院開設IT實用日語、日語翻譯與實踐(IT方向)、IT日語閱讀、商務日語實務表達等核心及主要實驗課程,將兩門學科有機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基礎日語、日語視聽、日語會話情景表達等日語課程中不斷融入軟件專業基礎知識,而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軟件測試技術、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等IT課程中,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用日語進行講解,逐步實現日語與軟件的真正對接與融合。同時為了保證學生今后的海外升學及國內外就業,還加入日語綜合技能等相關考試輔導課,以便使學生順利通過各種認證考試(以日本語能力測試為主)。
學院響應國家要求,大力推行“課堂思政”,將育人融入課堂教學,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在日本社會情況等日語相關課程中,融入中日社會文化對比等內容,引導學生用日語來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而在網頁設計、數據庫系統應用程序開發等計算機相關課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設計,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和思辨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日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加深學生對日本社會文化的體驗,學院還與日本京都情報大學院大學合作辦學。采取“3+1+1”的聯合培養模式,即在國內學習三年,通過日語能力測試N2后去日本學習一年,經過學分認定置換,對成績及畢業論文合格的學生頒發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的畢業證及學士學位證,學生可以在國內或日本進行就業。同時學生也可以選擇繼續在日本京都情報大學院大學繼續深造,再經過一年的學習,對成績及畢業論文合格的學生可頒發京都情報大學院大學的碩士學位證。同時學院會定期邀請對方大學的專家學者來我校進行授課及開展講座,但2020年及2021年受國內外疫情影響,都采取了線上模式。
要想實現跨學科的真正融合,需要大力培養既懂日語又懂計算機的復合型專任教師。一方面現有教師要加強自身專業理論知識及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使自己自身就是“日語+IT”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疫情穩定后,學校除了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IT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到校開展講座和培訓外,還應定期派遣教師去日本合作大學及IT企業進行學習交流和一線實踐,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覺悟高、業務精良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今后應加大與日本其他大學合作辦學的力度,經常聘請來自日本大學的教授來學院開展講座及進行授課,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拓寬辦學模式。比如采用“2+2”的雙學位培養模式,或者將“3+1+1”中的最后一個“1”改為在國外或國內軟件企業實習,通過實習了解企業環境和工作內容,了解各個職位所需要的日語技能和專業技能,以及日企企業文化和日本社會文化,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日語+IT”復合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這才能夠體現黑龍江外國語學院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特色。
軟件學院的核心課程基礎日語及日語視聽,目前采用的教材為《新經典日本語系列教程》(外研社出版),該教材內容豐富,難度適中,每節課后都穿插了相關日本風俗文化的介紹,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很少。而且同類日語教材中,關于中國文化的介紹也不多。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新時代需求,所以當務之急是開發新教材。教師可以在查閱大量資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團隊的形式自主編輯一些既能滿足專業需求又能滿足中國文化傳播的教材,在使學生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礎上,還能講好中國故事。而在課程設置上,根據學生和教師反饋以及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應適度調整日語課程及IT課程的比例以及開課的順序問題,并適當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中日文化比較研究等選修課,進行合理的學科協調交叉,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使學生今后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課程設置的調整過程中,我們不能過度參考市場需求,因為市場對“外語+專業”復合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受國際關系及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影響較大,其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和局限性,而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全面長期、力求穩定的過程。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建設科學合理的課程規劃,保證人才培養的穩定性,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在線課程資源以及學校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采用任務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思辨能力,加強日語和IT學科的內在融合,并有意識地在教學中不斷融入人文知識。通過課前的任務設置、課中的學習討論,課后的自主實踐,能夠使學生了解并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成為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實現能力與素養的全面提高,從而更好地實現“日語+IT”復合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指引下,“日語+IT”復合式應用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在今后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過程中,要突出辦學特色、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合理進行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拓寬國際交流合作渠道,真正將人才培養模式的各個環節有機融合在一起,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較強的日語和IT綜合技能、具備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適應國家對外交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式應用型外語人才,以適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行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