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五中學 吳建桂
初中物理是培養學生形成物理素質的重要學科,教師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也應當加強實驗操作教學。教師在學生面對問題時應當引導學生運用物理思維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開展物理實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于初中物理學科的好奇心。在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合理地開展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但是,教師也需要認識到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交流鞏固知識、開展探究活動、提高學習成效等各種方式來更好地開展教學,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一些知識點只是簡單地提及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解,不能夠呈現初中物理學科的特點,甚至一些知識點過于專業,學生即使感到好奇,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思維發展欠缺,也不能夠深入理解,只能懵懵懂懂知道大概,這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前,初中物理課本中所涉及的抽象性和理論性概念比較多,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畏難心理。然而,在探究性教學的開展過程中,主要側重于學生的自主思考,很多學生不愿意去開展思考探求,這就導致無法將探究更好地滲透。初中所涉及的學科比較多,學生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投入初中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中,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不好時間,容易出現緊張抗拒的問題。在一些農村初中,能夠開設初中物理課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說帶學生進行課外實踐以及設置實驗探究課程,因此很多學校并不具備實驗操作的條件,這也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再加上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過于注重文化課的教學,忽略了初中物理課程,并沒有設置與之相對應的實驗器材,導致學生在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只能夠紙上談兵,并不能夠進行實際運用。實驗器材和實驗藥品購置不及時也會影響實驗活動的正常進行。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物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結合起來。信息技術是一種優勢和作用十分突出的工具,可以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提高教學效率。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能夠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也能得到鍛煉。教師要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重知識的同時也重技能,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總的來說,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進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創新,提高教學效率。
在當下初中物理課程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只有突破傳統運用新技術才能夠構造創新型的課堂,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準確把握物理知識的運算規律,最終使學生能夠對物理這門課程感興趣。例如,教師對寫作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用課件給出圖片,通過視頻講解的方式,拆分寫作段落,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寫作的步驟。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是死記硬背規律,也不是進行大量重復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的魅力。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因為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教師可以使用直觀教學,讓學生通過直接觀察發散自己的思維,從而激發創新意識。
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運用是兩個不同的階段,如果單方面地開展理論知識的教學,則不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學科知識。知識的獲取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時應將知識獲取與知識運用進行結合,在確保學生初步了解課程知識之后,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開展物理實驗,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展開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知識學習的漏洞并且及時解決,再次鞏固所學的知識,最終構建知識架構。面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實驗現象,一些學生會不自覺地產生好奇心,學生可以運用想象能力思考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提出疑問并解決。這種實驗操作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夯實理論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對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尤為重要。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展開深度聯系,從教學改革入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實驗情境,從而深度整合教學內容,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生投入課堂情境中,掌握理論知識,學習實驗操作方法。例如,在“設計制作小賽車”這一課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不同類型的賽車,通過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實驗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教學情境導出課堂教學主題,借助多媒體的放大、縮小、暫停等功能,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并且動態化演示賽車的制作過程,使學生在運用多媒體觀看的過程中掌握有關賽車制作的技巧。
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驗操作都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當不斷完善初中物理教學方式,優化理論講解環節,有效開展實驗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并積極思考,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推進教學進程,激發學生的物理思維,最終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在電路連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實踐時應當深入把握主題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將任務驅動教學、分層教學以及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運用信息技術導入課題知識點。在為學生進行實驗演示的過程中,也可以設置層次性的實驗問題,使學生在觀看實驗演示時積極思考問題,并且共同探究課題知識,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出疑問、進行反思,最終掌握電路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驗操作方式。
當前在促進學生生本教育能力提高的過程中,需要開展針對性的訓練,這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首要環節。物理是初中階段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之一,教師應當時刻做好教學模式的創新,將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投入實際應用中,最終提高物理的教學效率。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因此,他們對于一些枯燥的課堂內容十分容易產生抵觸心理,教師在實驗中要注重實驗的創新。在實驗過程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為學生準備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塑料杯、塑料棒等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索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專業操作能力,進一步得出嚴謹的物理結論。若是教師在教學時只利用語言敘述的方式,則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就可以將信息技術引入其中,將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就能夠更好地去接受視頻中的相關內容,把握初中物理知識。
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開展自主學習的效果不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產生的效果。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與小組各成員之間開展更多的溝通交流,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學習效率會較高。與此同時,在開展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也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光的傳播”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合作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層,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將這些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到各個學習小組中,在確保層次合理、小組分配情況合理之后,再進行知識內容的教學,這樣可以加強小組內部之間的優勢互補。有的學生思維比較發散,因此在開展物理教學之前,需要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讓他們提出假設和猜想。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驗步驟講解教學之后,他們就能很快地利用玻璃磚、激光手電、盛水的小燒杯、白紙板、空燒杯等各種實驗材料來完成實驗。與此同時,利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對小組進行合理分配,可以縮小小組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激起小組間的競爭意識來提高整個物理教學的效率。
通常情況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操作者主要是教師。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學內容與應試教育的目標息息相關。對此,教師就需要將教材中所涉及的實驗步驟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更好地去答題,這樣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在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更好地展現教材中的知識,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并改正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就表明,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開展學習。例如,在學習“光現象”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合作探究來分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監測并與學生交流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現狀,這有助于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些小組可能對實驗中使用的蠟燭有疑問:如果使用的蠟燭長度和粗細不同,會影響實驗現象嗎?教師必須繼續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答案,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為了更好地利用小組合作的優勢,教師必須做好初中物理教學,并利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透鏡”這一節內容時,教師首先應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了解照相機成像的原理。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晦澀,在教學中屬于比較難的部分,因此在教學開展之前教師首先需要詢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使用過照相機,向使用過照相機的學生詢問他們使用的感受,讓他們分析自己所了解的照相機的成像畫面以及原理。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制作照相機的物理模型。在動手開展實驗之后,很多小組已經了解了照相機的基本成像原理,能夠對照相機進行合理的應用。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物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應當開展階段性的反思和總結,將新課標改革作為主要的教學創新方向,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勇于探究,展開多層次的實驗操作,將實驗操作方法應用于初中物理實踐之中,最終培養學生形成物理的思維品質,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而這也是初中物理理論教學與實驗操作探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