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周市華城美地小學 徐燕
隨著素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各階段教學都更加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與深思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其全面發展。尤其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傾聽能力與深思品質將會影響學生對文章以及情感內涵的理解,因此教師應遵循學生主體教學原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傾聽環境,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
傾聽能力,指的是學生在獲取課堂教學內容與知識的過程中對知識信息進行的理解加工與記憶評價,傾聽能力往往與深思品質結合在一起,兩者融合能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實現知識的內化。如果學生具備較高的傾聽能力與思維能力,那么其就能夠正確處理傾聽過程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并及時做出反應,同時產生思考,最終針對以上信息做出自己的回應,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學生的傾聽能力不足,那么其對傾聽獲取的信息就很難快速做出判斷和反應,在信息的分析與處理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遲鈍感,影響學生的閱讀與學習。只有具備傾聽能力的學生才能從語文課堂中汲取有效的知識與信息,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對實際生活的理解,加深學生對世界萬物的認知。從這個方面來看,良好的傾聽能力與習慣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未知的人和事,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教學模塊包括閱讀、口語、寫作、聽力等,傾聽不僅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展開其他環節教學工作的基礎。傾聽能力已經成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具備傾聽能力的學生才能認真傾聽和了解他人的想法,激發自身的主動交流意識,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促進小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通過閱讀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刻思考,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在閱讀理解以及思維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重視差異性,給予學生不同的引導教學,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與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就是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形式。通過課堂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進而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且能將這樣的理解應用在實踐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促進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比如,當教師在進行《狼牙山五壯士》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懷,同時還需要鼓勵學生對文章細節內容進行了解,通過與課外資料對比的方法嘗試自己總結文章主旨與中心思想。這樣就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能拓寬閱讀范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傾聽能力與深思品質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以及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不僅能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效率,同時還能進一步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并針對獲取的信息及時做出反應,參與到知識學習過程去。思維模式的學習記憶與機械性的學習記憶不同,其具備思維性與智能性的特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學生通過自主的思考構建獨特的知識結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學生的傾聽能力培養納入語文教育計劃中,主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與深思品質,引導學生掌握信息獲取以及處理的要點,能主動獲取文章信息并深入思考文章內涵。
由于學生成長的環境不同,學生個體在學習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很多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的都是一對多的教學形式,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這樣就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沒有任何益處。有的教師即使關注到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但是在真正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現實中的困難,導致教師很難展開具有個性化的教學,也難以落實傾聽教育與思維教育,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小學在展開語文教學時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知識的傳授上,在展開教學時并沒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多的是將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進行教學。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逐漸在學習的過程中淪為了被動者,其在課堂中的任務變成了接受以及記憶前人的知識,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只有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與信息處理能力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了解,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創新思維,合理利用閱讀文本展開思維創造訓練。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背誦,并未明確創造思維與閱讀學習之間的關系,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關注,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極大的依賴感,難以發揮自己的個性與創新思維,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語文教師并未重視生活化教學,對實踐教學理論的研究不足,在日常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卻忽略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理解能力,并未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導致學生對現實、理論的理解出現了分離,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滲透理論知識,這樣就影響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同時也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效率,難以引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刻思考。此外,由于缺乏對實際生活的體會,學生很難從文字閱讀中體會到不同的情感與思想,進而影響其知識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生活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思路,語文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根據生活化教育思想設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強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大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于重視文本自身的內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并未意識到知識遷移與生活化的重要性,使學習過程變化固化,缺乏靈活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閱讀興趣。
傾聽是溝通的重要組成形式,有效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傾聽,小學生應該具備這種能力。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傾聽是積累自身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增加互動,多向學生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思考。養成深思的思想品質也是至關重要的,聽與思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做到傾聽與深思才能準確地吸收所學的知識。如果一味地注重傳授知識的本身,而不注重學生深思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傾聽能力和深思品質的全面培養和發展。
要想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傾聽氛圍,鼓勵和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讓學生能意識到傾聽的收獲并明確傾聽帶給自己的進步。教師應保證安靜的課堂環境,避免出現光線不足或者雜亂的情況,同時注意桌椅的擺放,保障地面的整潔,為學生打造一個清潔寧靜的課堂環境,提升學生傾聽的耐心。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其更加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傾聽方面缺乏耐心,且在聽他人發言的時候偶爾會出現打斷他人發言的情況,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傾聽行為。對此,教師應針對傾聽能力培養展開教學,為學生講解一些傾聽的要點與方法。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傾聽對學習的益處以及其傾聽的目標,如在課程開始前應向學生介紹大致內容,并向學生講解需要聽什么?怎么聽?在聽的同時如何思考?聽完后應做什么?這樣一來,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就不會缺乏目標,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甚至會打斷他人的發言,養成不良習慣。其次,教師還應教導學生在傾聽的時候保持專注,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用心聆聽,保持對他人的尊重,并及時獲取有效的信息。再次,有的小學生在傾聽的時候會偏向于選擇自己喜歡聽的信息,對不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出現排斥的現象,難以領會完整的內涵。對此,教師應指導學生理智對待他人發言,控制自己的情感,拋棄各種偏見,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并做出相應的決策。最后,傾聽并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為,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傾聽的同時觀察發言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保持大腦的思考狀況,綜合各種要素分辨發言人表達的深層次含義,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模塊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關系,因此傾聽教學同樣與口語訓練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應在教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加強學生的日常交流,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在口語表達前,學生需要通過思考組織語言,而傾聽就是學生獲取表達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傾聽能力的強化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當將傾聽與口語表達結合起來,實現說話與傾聽的來回轉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傳話游戲”,讓學生10人一組進行傳話,最終對比最后一名學生和第一名學生的表達。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與表達意識。
經過對實際課堂教學情況的總結與分析可知,自控力差、專注力弱、缺乏學習耐心的學生往往不具備傾聽的能力,這也是限制學生傾聽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可以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助展開傾聽訓練,使學生在豐富的視聽環境中感受到極大的感官沖擊,進而改善學生的傾聽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長時間內保持專注,耐心傾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傾聽教學,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思考。比如,當教師在進行《海上日出》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壯美的日出畫面,并提問是否喜歡日出的景象?知道海上日出的特征嗎?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加強學生對閱讀主題的思考以及想象,并強化學生的傾聽氛圍,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思考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詩詞不僅具備深刻的情感內涵,同時還體現出韻律方面的美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以及想象能力。融合教育理念啟發小學語文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展開融合教學,創設相應的詩歌情境,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傾聽和感受古詩,并在傾聽之后鼓勵學生嘗試自己進行閱讀,感受古詩詞的韻味與音律美。古詩詞具有強烈的情感,但表達方面卻更加含蓄,多用比喻、省略等手法,而在具體的誦讀與傾聽情境中,學生能聯系詩詞內容產生畫面聯想,同時深思古詩詞的情感內涵,促進學生深思品質的提升。比如,當教師在進行《贈汪倫》古詩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友人送別的視頻和音頻,為學生播放聲情并茂的古詩朗誦,從聽覺上豐富學生的感知,將學生代入到與友人會面及離別的場景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逐字逐句推敲詩人對友人的不舍情感及作者對美好友情的贊頌之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將自己看作是課堂的主體,不僅負責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實施,同時還負責教學評價與教學總結等工作。但實際上,學生同樣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如果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就會弱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積極性,最終影響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落實本色回歸教學,發揮自己的引導教學作用,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閱讀,并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思考,不斷增加其對文學表達的感受力。比如,當教師在進行《少年閏土》教學的時候,教師應改變傳統帶領閱讀的方式,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閱讀時間,使其能回歸到文章本色中,然后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對同齡朋友的情感,能夠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盡管兩人身份差異卻出現了最為質樸印象的原因。很多情感其實都是非常復雜的,文字能表達明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需要學生代入作者的身份從字里行間感受其情感與思想的內涵。
綜上所述,好的傾聽能力與深思品質不僅能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效率,強化學生對信息的分析處理,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值得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嘗試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