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俊
近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蓬勃發展,心理輔導工作的專業化、科學化進程也在加快。但也有不少學校心理輔導存在過度的醫學化傾向,突出表現為更關注個別輔導、更重視心理測評、更強調咨詢技能、多借助心理設備、多聚焦困難個案、多涉及醫教結合等方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益突出的學生心理問題促使心理健康教師尋求更專業的輔導服務。但學校心理輔導的過度醫學化傾向會讓心理健康教師陷入“亡羊補牢”的境地,既被動又辛苦。事實上,學校心理輔導的過度醫學化傾向已經窄化了心理輔導的功能,降低了學生的參與度,挫傷了教師的效能感,影響了學校心理輔導室的建設與運行。因此,為避免學校心理輔導的過度醫學化傾向,在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硬件方面,學校心理輔導室不是社會咨詢機構或醫院,其功能是通過向學生提供發展性心理輔導和心理支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心理輔導室除了有個別輔導室,還要有活動室、游戲室、放松室、體驗室等,以服務更多學生。心理輔導室不一定固定在某一處,可視校情在充分保障學生隱私的基礎上,融入學校教育的全場域,多點分布。這樣不但不會降低學校心理輔導的專業性,反而能拉近學生與心理輔導室的距離,讓更多學生愿意接受心理輔導。
軟件方面,學校心理輔導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只有加強源頭管理,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引導學生樹立自助互助的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才能減少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心理健康教師要利用心理課堂、心理社團、課后服務等,積極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輔導活動。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師要主動采取措施,避免他們因壓力無法緩解而造成心理危機。在學生出現價值偏差時,心理健康教師要突破“價值中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心理健康教師可以與班主任、家長及相關人士協同合作,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當前,學校心理輔導的運行模式主要借鑒社會心理咨詢機制或國外經驗。如何在本土化實踐中,立足學校情境,為學生提供專業、科學的心理輔導,還需要我們共同探索。但無論如何,學校心理輔導要謹防過度的醫學化傾向,堅守教育立場,應是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