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洪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認識論和實踐論,意指知識和行動的統一。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知”指課程內容,即物理知識;“行”指科學探究,指物理知識的應用實踐。從課程標準理念來看,物理課程的學習需要基于學生生活情境,通過科學探究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應用于實踐。從物理學科素養來看,學習物理課程的目的是形成由概念和規律進階的物理觀念,考慮物理概念建構的層遞性,需要基于真實情境,開展連續性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其形成物理觀念,同時培養科學態度和責任感。
首先,物理概念的進階需要序列化的探究教學,以“行”促“知”。“行”是“知”之成,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探究既是初中物理的學習目標,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為了糾正當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講解而忽視實驗探究”“存在茫然的實驗探究”等現象,必須構建以“探究行為”為核心行為的課堂,考慮物理概念“知”的層級性,需要設計序列化探究實驗的“行”,以“行”促“知”。對此,我非常贊同許幫正老師領銜組織的這期專題文章中的觀點。許幫正老師在文中提出:“基于項目的初中物理探究學習,應遵循指向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設計理念,體現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的特質。”具體設計時,需要明確素養指向,基于課程標準,確定單元目標,厘清概念層級,解讀教材任務群,設計好“問題鏈”;具體實施中,需要基于真實情境,利用好實驗資源,組織好探究活動,讓“探究行為”在課堂上真實發生,構建物理模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逐步形成物理觀念。
其次,關鍵能力的形成需要實踐項目的評價,以“知”踐“行”。“知”是“行”之始,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情境時,運用所學的物理觀念,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而關鍵能力需要通過實踐項目來實現,物理觀念的“知”也需要通過相應的實踐項目“行”來理解。吉臨榮老師在文中提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實踐項目,開展探究教學,可實現物理概念和學科素養的同步進階。”實踐項目的設計需要依據課標、緊扣教材和聯系生活,實施時可將實踐項目“包裹”或“鑲嵌”在探究教學過程中。實踐項目的評價是指向應用能力的評價,是源自真實問題的評價。問題的解決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評價實踐項目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實踐為主,適時組織學生評估,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歸納,直至解決問題,實現概念與情境的聯結、知識與技能的進階、技能與思維的融合。
最后,“知”“行”合一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駱波老師在文中提出,素養導向的單元設計,應打破“大單元”與“小單元”之爭,邁向知識與項目的統整,連接知識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強化“知”“行”合一,教師應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實踐。李寶銀老師認為,單元設計為課程核心素養的落地提供路徑,項目學習則提供了真實的任務載體,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基于項目學習的單元設計”“基于單元設計的項目學習”兩種融合的路徑,形成“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的基本鏈環,知行并重,學科育人。
我認為,許幫正老師團隊努力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手腦并用、合作探究、完成挑戰性項目,在實踐中認知,在認知中再實踐提升,突顯物理學科育人的價值,這正是初中物理探究學習的本真追求。而他們能獲得2021 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也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