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懿洋 (江蘇省連云港市實驗學校)
近年來,校園欺凌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當發生校園欺凌現象時,部分家長只覺得這是孩子之間的“小矛盾”,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嚴重的道德和社會問題。家長沒有危機防患意識,部分學校和社會缺少對于校園欺凌現象的宣傳、預防及制止,這使得欺凌現象在部分校園越發嚴重,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受到了傷害。因此,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要靠日常細致的工作。在此背景下,依據九型人格理論,調查研究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性格特點,對他們的自然性格特點進行分析比較,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幫助學生及教師解決負面情緒,提出學校主體責任視野下的反校園欺凌對策,可以對學校綜合防控校園欺凌事件提供借鑒和幫助,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
九型人格理論通過分析人類基本欲望以及基本恐懼,把人進行分類。人對事物的理解不同,觀察的角度不盡相同,因此得到的結果也截然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思維日漸成熟但又尚未成熟,多處于敏感、易怒沖動時期,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因為瑣碎小事產生暴力沖突。
針對不同的性格類型特征,“九型人格”理論將人分為九種類型,其各具特色,他們的基本特征如下:
1號完美型:凡事追求完美,如果不能達成自身所設定的目標,就會陷入深深地自責當中,無法自拔。
2號助人型:樂于助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和喜歡。有時會為了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而喪失自我。
3號成就型:希望在一定領域取得傲人成果,上進心強,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喜歡彰顯自己。
4號自我型:感性,向往浪漫自由,希望表現其獨特個性,行為與眾不同,有時令人難以捉摸。
5號理智型:冷靜,對各種知識充滿強烈興趣。擅于自我控制、壓抑情感。
6號疑惑型:忠誠、穩重、安于現狀。對危機特別敏感,容易產生疑慮和擔憂情緒。
7號活躍型:興趣廣泛,富于創造力。缺乏責任意識,害怕枯燥無味之事。
8號領袖型:在群體中異?;钴S,表現力強,統治欲強,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敬畏和畏懼,具有極強的控制欲望。
9號和平型:性格溫和,喜歡安定的工作生活氛圍。做事猶豫不決,又很難拒絕別人。
九型人格理論是并不完美的,教師在觀察時不能把它作為真理來執行。當學生處在安全或危險壓力狀態時,性格也會有所變化。因此要利用九型人格理論幫助學生探索內心的起點,認識自我,了解并掌控情緒。
被告人陶某某(欺凌者,男,16周歲)在課間與同學玩耍時用粉筆頭砸中張某某(被害人,男,16周歲),兩人發生爭執繼而扭打在一起。期間,陶某某從口袋掏出刀具對張某某身體多部位進行捅刺,導致張某某二級重傷。
1.欺凌者視野下的心理狀態與防控路徑
(1)心理狀態。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陶某某的父親現仍處于監獄服刑期間,母親常年外出務工,奶奶一直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陶某某作為留守兒童一直和奶奶居住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奶奶較為溺愛孩子。因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且又是獨生子女,平時性子急躁,經常與他人發生沖突。且在發生矛盾后,奶奶常常不以為然,認為是別人的過錯。經過九型人格性格量表分析問卷顯示,陶某某具有部分自我型和活躍型性格特點。
(2)防控策略。首先,進行家庭心理衛生教育。陶某某的性格中有4號和7號心理特征,這會造成其有暴躁、易怒的行為。而導致這一慘狀的最大原因就是家庭溫暖的缺失:首先,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席,而陶某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父母監管責任的缺失,家長未能起到榜樣引領作用。
學校針對4號和7號性格特點的學生采取了“家校聯動”的措施:學校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引導家長正視孩子自身出現的問題,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同時鼓勵家長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學生體會到老師和家人的愛護。校方與學生家長建立密切聯系,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行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從而改善校園欺凌問題。
其次,進行學校心理宣傳管理。本案件,人們可以注意到學校對于學生安全管理的缺失。案件中,陶某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會有攜帶刀具到校的不良習慣,假如學校方可以盡早發現陶某某的不良行為后迅速制止并采取相應教育手段引導,也許后續事件就不會發生。本研究認為,要加強學生的校規校紀的意識,就需要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計劃、有方向地,針對不同性格類型學生,進行專項輔導、訓練、疏導。如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參觀實踐等多項實踐活動方式,加強學生對欺凌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了解,增強其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除此之外,還應聯合社會相關部門,聘請警務法制專家宣傳,以此提高學生防范違法犯罪的意識,并有計劃進行預防欺凌綜合基地的建設,為開展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專題教育提供支持和幫助。
最后,進行社會心理健康引導。當今社會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廣泛獲取知識和信息。他們擁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和價值理念,不同的學生其主觀世界也不同。筆者認為雖然青少年學生緊跟時代步伐,但思想極易被社會多元因素所影響,因此,校方應利用社會有利資源為學生做好德育工作,不斷創新和開拓更多有效的德育方法、渠道和內容,有效發揮學校的育人作用。
2.被欺凌者視野下的心理狀態與防控策略
(1)心理狀態。筆者通過翻閱案例時發現,被害人張某某平時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但在班級里經常與他人發生沖突,所以具有部分理智型與疑惑型性格特點。
(2)心理疏導路徑。給予被欺凌者更多的關注。首先,教師應給予張某某更多的關注,與他進行溝通,利用沙盤游戲緩解其不良情緒,積極幫助張某某緩解因欺凌事件所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其次,加強對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重視學生心理發展,規范其日常行為,做到嚴中有愛。一旦教師發現可能會導致校園欺凌的行為,就要及時制止,不給欺凌留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3.旁觀者視野下心理狀態與疏導路徑
(1)心理狀態。旁觀者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極易被人忽略。旁觀者也可以稱為目擊者,其也是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無意識的助威者。此案例中的旁觀者在經歷了欺凌事件后,極有可能會產生心理陰影,這種對阻止欺凌現象發生的無力感和畏懼感,會對其后續的學習生活造成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很有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2)心理疏導路徑。利用心理認知療法,尋求合理發泄途徑。利用兒童善用的繪畫形式,采用“房樹人心理測驗”認識和觀察被測者的人格、情緒等多方面隱藏的心理信息?!胺繕淙藴y驗”是一種無指向性的發散性測驗。由測試員統一收取測試者的作品,再針對其中的特殊繪畫人員進行個別訪談。在九型人格理論指導下,教師可摸查學生的大致性格特征,針對學生的生命故事,與畫作中呈現的旁觀學生的心理狀態,為給學生接下來的心理疏導及家庭教育提出合理建議,并幫助學生找到合理的發泄渠道。
加強學生法制教育,提高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判斷力。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學生群體中間也會出現校園欺凌現象。在低年級中,大多數欺凌現象表現為優秀生對學習落后同學的學習歧視,如果不加以介入制止,就可能引發心理霸凌。為了提高學生對于防范欺凌的意識,學校需要定期開展防欺凌校園法律講座和主題班會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法制意識教育。另外,學校還應利用家長會或是家訪等活動,與家長做好溝通,了解孩子的各種情況,做好家長的法制教育宣傳培訓,提高家長面對校園欺凌現象的警惕性。
1.搭構德育課程——德育
在學校日常德育課堂上引入反欺凌的內容,深挖其背后的德育思想內涵,借助現代技術和多媒體資源,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從而對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和嚴重性高度重視,進而達到德育目的。
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應當整合教育資源,將學生的德育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宣講,結合生命教育與法制教育,加強青少年尊重生命、敬畏法律的意識,切實防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發生。
2.指導人生目標——美育
在學習與考試的雙重壓力下,學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有的學生缺乏足夠的適應性與教育核心相脫離,在家長和教師沒有給予足夠關注的情況下,意圖通過其他途徑獲得關注,進而做出違反校規的行為,欺凌問題由此滋生。鑒于此,校方應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意在通過適當引導,幫助學生正確平衡人生中扮演的各種角色,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明確學習和未來人生方向。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出發,制定與之相符合的、切實可行的人生發展規劃,因材施教,讓其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參與欺凌事件,校園欺凌現象也將逐漸減少。
3.疏導情感障礙——心理教育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物質滿足,無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農村,大多數家長都選擇外出務工,學生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精神和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安全感缺失,容易出現人格缺陷等問題,這就為校園欺凌埋下隱患。因此,學校應注重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盡力構建一個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參與、社區聯動、家庭響應、社會服務的德育宣傳管理平臺,從多角度、多層次對學生進行教育。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有他所長也有他所短,很多校園欺凌事件都是因為學生的性格差異造成的。教師要有指向性地針對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進行教學,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的人格成長,這也是教師必要的責任,因為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著未來無限發展的可能。
有的受害者已經受到了難以挽回的身體傷害,而校園欺凌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創傷也不容忽視,這是難以發現,也是最難以治愈的。在眾多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年齡較小,不符合法律規定承擔相應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限度,這導致年齡較小的欺凌者無法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由此可見,制定符合我國現狀的防治校園欺凌的相關法律迫在眉睫。
在學校中,校級管理層應以九型人格理論為依據開設與性格教育的相關課程,建立德育管理體系,搭建情感溝通平臺。性格教育課程對校園欺凌現象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促使學生有指向性地認識到自己性格的特點,讓學生能夠理性地對待自己特有的性格,并且學會尊重、愛護生命,學會尊重、理解他人。
家長要承擔起監護責任,并選擇積極恰當的教育方式,對子女施以積極的影響和正確的指導,給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使孩子養成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讓孩子的身心得以積極健康地發展。同時,家長應特別注意子女的怪異行為方式。一旦發現孩子受到他人欺凌時,家長應針對孩子的性格特征安撫孩子敏感情緒,使孩子獲得安全感。
安全、陽光的校園環境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聯動起來,才可以有效防治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