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燕青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
教育部的一次調查顯示,七成以上高三畢業生對專業“并不太了解”,從而造成80%以上的大學生對自己所讀的專業不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缺少生涯教育,或所受生涯教育未達到應有的效果。何謂學校生涯教育?是指學校依托特色課程或活動等多種有效途徑,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和環境探索,引導他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以及學科專業特點和職業發展等信息,進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專業,并能對自己的學業和生活有效規劃和管理,為未來職業選擇做準備。
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是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中談到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主要包括自我認知指導、社會理解指導、學業發展指導、健康生活指導和生涯規劃指導等方面。文件對生涯規劃指導給出明確定義,要求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與生涯選擇的主要方法,對學業、專業、職業及人生發展路徑能有一個初步合理的規劃,并能根據實際動態進行調整。這給學校的生涯教育指明了方向。
2014年起,國家開始試行新高考改革制度。具體來說,新高考改革方案實施后,高考為3+3模式,其中江蘇具體執行為3+1+2模式:3為統一參加全國卷的語數外三門考試;1為在物理與歷史中任選一門;2為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科目中選兩門;1+2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傾向而選擇三門進行考試。在最后的錄取方式上,高校依據統一高考成績以及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階段綜合素質評價,以“院校專業組”為一個招生單位,按專業(類)進行錄取。生涯規劃是高中階段綜合素質評價的六個方面內容之一,學校要建立學生個人檔案,為高校招錄提供參考。基于這種考錄模式,學校必須真真切切地開展好生涯教育,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使其能清醒地認識自我與社會,及早謀劃學業與職業方向。
生涯規劃維度是從學生角度而言。高中階段生涯規劃主要體現在自我認知、社會理解和生涯規劃發展這三個方面。自我認識維度,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能力特長和自我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形成并發展積極的自我生涯規劃意識,學會自我調控、人際交往,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不斷健全自己的人格。社會理解維度,即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能逐漸增強社會責任感,并能認識到學業與發展、個人與社會、當下與未來的關系,對社會角色、社會分工的發展動態和不同職業的專業素養要求有一定領會,能理解并尊重社會上各種行業。生涯規劃發展維度,即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逐步學會綜合各種信息,學會對現在的學業和將來的職業進行合理規劃,能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計劃,進而對自己的職業和人生發展路徑有一個合理的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有機結合。
生涯教育的模式是就學校角度而言。必須明確的是,學校生涯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也不僅僅是一種活動形式。它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學校的德育、教學、科研等部門有機結合,通過課程、活動、文化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生涯探索。具體來說,學校的生涯教育大致有以下五種外顯模式:①課程,包括生涯課、班會課、學科滲透課、綜合實踐課等。②活動,以生涯教育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生涯體驗活動、職業人物訪談、電影課堂、辯論賽、校友大講堂等。③測評,以量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一系列評估,也可以建立學生的生涯檔案。④輔導,包括生涯的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⑤家長教育,對家長進行生涯教育知識的普及和相關輔導。
當前生涯教育之所以如此受重視,除了是高考改革的現實需要,還是人工智能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把生涯發展看成是個體發展的一部分,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生涯彩虹圖是他所描繪出的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很具創造性,同時對教師也很有指導性,教師可以根據該理論設計生命線與人生角色圖兩方面的活動,讓學生理解生涯發展的第一個維度——生活的廣度。即我們的生涯發展是貫穿一生的,同時也是呈階段性的,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幫助學生理解生涯發展的第二個維度——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思考自己應該承擔的人生責任。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則引導教師們思考:職業興趣與學生平時的興趣愛好有何不同?職業興趣與學業興趣有何不同?職業興趣與人格的關系是什么?職業興趣理論提出的六種職業興趣是否完全適用于我們當前社會的發展潮流?除了量表測試,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職業興趣?
學校各年級開設生涯校本課程,從生涯喚醒、探索自我、外部環境、生涯決策、生涯管理、生涯行動六個板塊對學生進行生涯普及教育。讓學生了解生涯規劃的執行和管理過程,并積極地行動。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基礎上,借助心理發展咨詢中心、綜合實踐活動體驗中心、生涯發展輔導中心、生涯發展專業學習中心,學校于2015年成功申報了生涯發展輔導省級課程基地,并被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評為優秀項目,基地負責人在華中師范大學面向全國的同行作經驗介紹。基地建設完備,從物態環境建設到課程開發,一應俱全。
學校還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指向內生力提升的普通高中生涯發展輔導實踐研究”。“學生內生力”是學生承接教育效能的唯一有效載體,“生涯發展輔導”為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本課題將“學生內生力”與“生涯發展輔導”結合起來研究,并加以整體認知、把握與研究,體現了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人本主義理念。該課題入選第五批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培育對象。
學校生涯教育的開展不應只指向學生群體,教師也應具有生涯理念。在新高考背景下,學校實行“三培訓”“兩督導”“一學習”的措施。“三培訓”即班主任操作培訓(系統培訓、發放批改課程作業等)、教職工生涯培訓(暑期教師培訓,樹立生涯規劃意識)、專職老師培訓(培養上課、生涯團輔教師,專業認證)。“兩督導”,一是由專業的、更有經驗的督導教師組成專業的督導團隊,定期展開督導工作;二是由各生涯輔導教師組成同輩督導,定期互相學習和督導。“一學習”即一直不斷地學習與充電,通過查閱資料、參加繼續教育項目、學會尋找和利用外部資源等活動,增加個體體驗和學習的豐富性。
此外,生涯規劃是為了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每種職業都必須具備相關的學科知識。學校的學科教師在新高考的指揮棒下,采用學科融合的理念,從職業專業著手來講述相關學科知識,將生澀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社會生活中,呈現形式生動有趣,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參與性,還有助于學生的選科和職業選擇。
首先,開設生涯講座。基于家校合作,面對學生群體開設了生涯啟航、高考選科、學業規劃、能力提升、升學規劃、志愿填報等講座;面對家長開設了生涯啟航、高考選科、多元化選擇、升學規劃、志愿填報等講座,建立“家長學校”體系。
其次,進行生涯測評。借助相關專業的測評軟件(金高考平臺):職業興趣測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職業性格測評(MBTI評估)、氣質類型測試(多元能力評估)、多元智能測評(學習風格)、學習壓力測試(高中的適應性),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了解目前自身情況,專業老師對結果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規劃自己的人生。經過生涯測評軟件的測評,符合學生能力特長,順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藝術班、足球隊、乒乓班已然成為學校生涯發展輔導的一大亮點。
最后,開展專業輔導。包括個案咨詢和團體輔導。從生涯規劃的角度進行輔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能量,引導學生看見自己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部分學生就會從消沉、不知所措的狀態轉變為自信、篤定。近幾年學校生涯發展輔導中心成為一些學生的常去之處,在進入高校后,他們鉆研本專業知識,有的多次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稱號,有的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創業大賽,數次斬獲“優秀獎”“銀獎”等獎項,有的獲得“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全省共30人),大學未畢業就已經注冊了自己的公司。
學校專門為學生生涯發展開設的校園活動有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社團拓展活動、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建或參與了各類社團,包括繁星文學社、潮聲朗誦社、樂潮合唱團、沉鉤歷史社、青檸英語角、生涯輔導社、書畫社、舞蹈社、心旅社等。其中,生涯輔導社以“發現我的興趣”為活動主題,通過“選島嶼”“共商討”“畫海報”等生動的環節,巧妙地幫助社團成員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心旅社以“在活動中快樂,在快樂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長”為宗旨,定期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獲得認可,贏得贊譽,被評為通州區“中學四星級社團”。
一些走出校園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是將生涯教育從書本理念遷移到社會實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使其獲得了真實體驗。學校組織暑期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北京的高校,進行浸潤式體驗。讓他們近距離地聆聽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們那博聞強識、風趣幽默的講座,并設置了互動環節。與大一大二的學哥學姐們面對面交流,實地感受大學的文化氛圍,對大學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習方式有一個真切的了解,為今后選擇大學和專業提供參考。勵志遠足,參觀在建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在走進自然中磨礪意志,真切感受到家鄉的巨變,激勵學子們更加發奮圖強,為家鄉發展,為祖國繁榮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職業體驗,走進南通農商銀行平潮支行、南通市腫瘤醫院、南通象嶼海洋裝備有限公司、恒力(南通)紡織新材料產業園以及五洲夢幻島,與專業人士積極互動,學生熱情高漲,關于未來職業規劃的理想種子已經在心中生根發芽。
近幾年學校生涯教育成效顯著。每年均有眾多學子通過夏季高考進入985名校深造;也有不少春招生根據自己的生涯規劃,提前到相關高職院校學習對應專業;還有星光閃閃的藝體生,他們有的在大學期間就成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有的代表省隊進入國家集訓隊。學校獲評南通市第二批普通高中特色學校——高中生涯發展輔導特色學校。
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生涯輔導教師成長較為緩慢,不能很好地適應團體輔導的要求;生涯規劃的學科融合缺少主動性,學科教師的觀念轉換較慢,知識儲備未能及時跟上。這些導致學校在生涯教育方面的品牌特色未能做大做強。因此,學校正在抓緊落實如下規劃:
針對江蘇新高考,學校將在現有四名中級生涯規劃師的基礎上,組建科任教師和班主任參加的成長導師團隊,指導學生學會專業選擇和志愿填報。
學校將邀請專業人士,組織培訓,跟進指導,實現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去了解學科,發現學科的魅力。
學校將依托課程基地建設家庭教育基地,對家長進行教育培訓,讓廣大家長懂規律、不焦慮,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的特點,并善于激發這些特點的積極優勢。
在現有通用技術實驗室的基礎上,進一步籌措資金,建設綜合實踐活動成果交流展示室(團體輔導室),合作建設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在實踐中探索自己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并與生涯測評軟件的測評結果進行對照和修正。
生涯教育的魅力不單單是盯著當下,更不僅僅是為了高考,而是面向學生的未來,乃至為他們的整個人生而規劃,它關乎著學生今后的收獲體驗與幸福感知。普通高中在輔導學生掌握生涯規劃技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自身素質怎樣、機遇有利與否,都要堅信自我的選擇,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