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江蘇省連云港市城南中心小學)
湖南師范大學劉鐵芳教授提出了“散步的教育哲學”概念,主張如同“散步”般,在不經意間讓學生提升綜合素養。這樣的教學強調學生精神上的真正解放,促使他們個性成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功利化的情況,學生常常只關注考試內容,而忽略了自主參與多文本慢閱讀,提升理解、辨別、整合等能力。教師要基于散步哲學探究教學策略,構筑“兒童生長性文學圈”,組織學生在生命本真閱讀和內需閱讀的基礎上,展開閱讀、分享、內化、表達等一系列活動。這樣能讓學生保持自然舒適的精神狀態,讓他們能夠在捕捉生命真諦的基礎上構建“文學圈”,讓學生的文學修養、閱讀習慣與學習能力處于一個自由個性的發展狀態。
文學圈的構建本身就不是圍繞著學生個人開展閱讀指導活動,其關注的是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的共生共長,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組成閱讀小組,在閱讀文本之后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渠道進行溝通分析,實現對文學作品的個性解讀與深度解剖,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基于散步哲學的指引,文學圈小組的構建并不是被動的,教師可以先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調查,鼓勵具有同一閱讀興趣的學生共同構成小的“文學圈”,在把握共同閱讀興趣的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小組內成員在性格特點、學習能力、閱讀水平等多個方面的差異,這樣才有助于小組內成員相互學習與進步。
在閱讀學習了《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帶刺的朋友》等文章之后,學生對描寫大自然的文學作品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不同學生的興趣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有的學生喜歡描寫小動物的文學作品,會被小動物可愛憨厚的形象所吸引;有的學生則喜歡描寫景致的文學作品,會被一些優秀的游記作品或者是散文作品吸引。在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自己組成四到六人的小組,在課堂內外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相關文學作品。在這種帶動之下,學生的參與感、融入感得到了提升,例如喜歡小動物的小組就分享了豐子愷的《白鵝》、葉永烈的《珍貴的熊貓》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賞析了這些作品的精彩之處,讓“文學圈”的范圍在無形中不斷擴大。
在構建文學圈小組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責任進行明確,讓他們扮演好不同的角色,總結出文本的不同亮點,為后續交流互動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學生在校內學習小組中體會到文學閱讀和創作的快樂后,教師要基于散步哲學的思想,讓學生“走”得更遠一些,可以吸納一些校外的人士,讓他們也參與到交流互動中,形成文學同盟。為了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教師組織學生利用網絡,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學生可以利用“江山文學網”等正能量的文學網站,發布文章,并尋找同伴,一起創作。
閱讀了文章《大自然的聲音》后,很多學生對自然類的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推薦他們上網發布同類型的文章,并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有學生在網站上發表了文章《蟲的故事》后,有人在他的文章下留言,談道:“看你的文章,就知道你是十分喜歡蟲子的,我也是自己養蟲子的,我們可以交流一下。”學生吸納了對方,兩人成為好友,此后小組還接納了不少校內外有共同興趣的人。小組成員不僅尋找、觀察、飼養各種昆蟲,而且還交流閱讀相關的科普類文章,并將自己的探究所得寫成文字,和更多的人分享。漸漸地,這個“科普小分隊”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學生也找到了更多的朋友,同時,他撰寫科普類文章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校外小組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吸納更多的人參與活動,除了同齡人以外,還可以將家長等成年人也吸引到文學同盟中。這樣小組的交流對象層次更豐富,交流的效果也更好。
文學圈的構建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開展充分的分享與互動,因此對話的開展變得尤為關鍵。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往往僅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你問我答,這不利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行散步文學。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注重“我——你——他”這一和諧閱讀關系的構建,對原有的對話模式進行豐富與發展,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生態化、持續化發展。
在閱讀學習《延安,我把你追尋》一文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單純賞析這篇文本在語言與情感上的優美生動,而是帶領學生共同構建了“文學圈”,讓小組中的成員分別從語句、詞語等不同視角入手進行全方位的賞析,并且嘗試通過文本描述溝通繪制相應的美術作品,在此基礎上共同排練演繹,將詩詞中的情感更加生動靈活地展現出來。在這種帶動之下,學生在無形中實現了與詩詞文本地對話,也加深了與彼此之間地溝通交流,用更加豐富有趣的方式展現了文本,在文學素養、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長足地發展。
這些對話模式看似是自由的,但卻不是隨意進行的,教師需要在引導學生對話溝通之前做好充足地準備,能夠側重突出文本中的信息與亮點,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具體動向,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握溝通交流的規則,實現與文本、他人之間的真正互動。
除了進行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以外,對話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學生在“文學圈”散步的過程中,會接受到各種不同的意見,如果他們不能及時反思,很難把握住重要的信息,提升自我。
在學習《草船借箭》一文后,學生在文學圈活動中一起閱讀了《三國演義》。在完成整本書閱讀之后,教師安排學生參與“心靈散步”,通過冥想的方式回顧整個活動過程,找出自己有什么值得提高的地方。如有學生發現:“我在閱讀時參與度比較低,總是聽他人說,但是自己卻并沒有積極發言。而且我在閱讀時,覺得三國戰爭主題的作品,不夠吸引我,所以閱讀不夠認真,這導致我和大家交流時,根本沒有共同話題。我以后要避免這種情況,讓自己的閱讀面更廣一些,這樣和同學交流時也有話可說。”該生發現,這樣的反思能幫助自己快速找到問題,有了后續的努力方向,對提升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組織學生定期進行“心靈散步”的活動,通過冥想的方式回顧自己文學閱讀、創作的過程,想一下有什么收獲,找到不足之處。這樣就能讓學生對話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水平。
混搭方式的創新指的是在自由的散步哲學視閾下,“文學圈”地構建應該推動學習方式的自由靈活,不要拘泥于現有的環境、團體與氛圍,可以走出班級的限制,引導學生實現跨班級、跨年級地閱讀組合,或者是帶動學生走出校園,能夠利用現有的家庭、社區、圖書館等不同的資源,構建更為廣泛的文學圈。只有走出校園,融入生活,不斷拓展文學圈,才能將良好的閱讀行為貫徹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地閱讀習慣。對此,教師應該先實現自身視野與思維地拓展,從不同渠道搜集更多的閱讀素材,鼓勵學生的多元化交互,穩步推進混搭方式的創新。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就較為注重“班班傳遞”“年級傳遞”與“自由傳遞”。在閱讀學習了《草船借箭》這一故事之后,很多學生就被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學作品中的一些故事所吸引,教師特別組織了“我與歷史”閱讀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所搜集到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打白骨精》等文學故事進行分享,書寫自己的讀后感,或者是嘗試寫一個不同的故事。在學生進行初步地閱讀與分享之后,教師將其整理成合集,舉辦交流鑒賞會,引導其他班級、其他年級進行共同地觀摩與鑒賞,將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認知進一步傳遞下去。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力不同,可以讓他們互通有無,共同進步。
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更多地引導與帶動,愿意在閱讀學習中展現自己的思考與情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文學圈”的支持下,學生地閱讀與分享變得更加自由,教師不能以過去的字、詞、句的鑒賞來約束學生地分享,而是應該在散步哲學視閾的影響下,本著生命發展的個性化要求,構建多元化的分享平臺,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入手展現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認知,推進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習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開展故事會、書簽制作、話劇表演、連環畫繪制、書評等不同活動,在加強學生交流的同時,實現“文學圈”活動內容、分享平臺的拓展與豐富。
在學習了《猴王出世》一文之后,教師就觀察到很多學生十分喜歡《西游記》中的故事,而且有較為強烈地表演欲,希望能夠結合自己的認知理解表現出孫悟空等不同角色形象。對此,教師并沒有局限于《猴王出世》這一篇文本,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組成《西游記》專題小組,選擇一個到兩個《西游記》中的片段進行表演,以舞臺劇的形式來深化他們對名著在語言、情感上地理解,幫助他們進一步認知其中的人物形象。在這種互動下,學生不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閱讀認知也得到了深化。
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表達,讓學生在“文學圈”地帶動下,自主沉浸到文學素材之中,得到自由地生長與發展。
在平臺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有可能會遇到一些正向的、積極的觀點,但是同時也有可能收到各種批評意見。如何處理好這些觀點,做到反思和提高,也是語文教學中要注意的重點問題。散步哲學要求讓學生以自然的狀態融入學習中,但是并不是說,讓學生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坐視不理。相反,教師要指導學生積極分析,分辨哲學意見的對錯,并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改方向。
如在學習《猴王出世》一文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小組互動學習中,閱讀《西游記》,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來,和同伴分享交流。在分享的過程中,有學生將自己寫到了文章中,創作了《我和孫悟空的故事》一文,在探討中,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這篇文章的構思十分新穎,將‘我’融入到故事中,寫得很有趣。”但是也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在網絡上有很多類似的文章,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我認為這篇文章也是胡編亂造的。”這樣的負面評價讓學生感到很難受,此時教師鼓勵其冷靜下來,仔細分析該觀點是否正確。學生仔細思考后認為:“我的確是借鑒了網絡上的一些穿越文。而且,我的改編并沒有延續孫悟空的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根據我自己的想法重新塑造了一個人物。這樣的人物可以取任何名字,缺少孫悟空的典型性。”他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并思考如何改進。
在分析評價觀點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關心和愛護,但是也有可能會遇到批評。此時要分清楚這些負面觀點是善意還是惡意的,如果是善意的,還要思考自己該如何改正,要怎樣調整學習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得到提升和發展。
“文學圈”的構建是在散步哲學視閾下關注每個學生地成長發展,對此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小組構建、溝通交流地開展,還需要開展科學合理地評價活動,通過立體式、服務式、多元式地評價,讓學生獲得更多地肯定鼓勵,也讓學生找到自身在閱讀中的不足,能夠從小組閱讀中學習更多的經驗,從閱讀資源中獲得更多的養分,從而實現長遠地成長發展。
在學生進行名著《西游記》的舞臺劇表演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多元化地評價,說出自己在觀看了這一舞臺劇作品之后形成怎樣的感受,對人物的認知發生了哪些變化。有的學生不僅從表演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良好地建議,還結合了原本的文學作品,對其中的藝術魅力、文學色彩進行了科學合理地賞析。在此過程中,教師也是評價主體的重要構成之一,既分析評價了學生表演的大膽之處,同時還給出了一些相關文學作品地推薦,讓學生在這次活動之后依然能夠學習閱讀更多的資源,能夠實現進一步地分享交流。
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突出“學生本位”,幫助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等不同的渠道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的精彩,在“文學圈”地帶動下有著更加良好出色地表現。
散步哲學要求將學生置于輕松、自然的教育情境中,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本真的領悟,而“兒童生長性文學圈”以合作學習為基礎,基于學生自身閱讀需求而自由組建,符合散步哲學的特點,能讓學生進入到共生和共升的生長性閱讀情形中。在“文學圈”中,學生能夠自主組建、自由對話、自由搭配、自由分享、自由評價,他們的身心得到了自由釋放,這樣能讓他們提升閱讀體會,發現閱讀樂趣,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