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南關學校 張小玲
責任意識是當代初中生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也是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高效學習的關鍵。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初中語文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雙減”政策的實施更加看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實際,全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做到對自己、對社會負責,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下面對此進行分析。責任意識是當代初中生德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環節。在初中生成長過程中,注重學生責任意識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有一部分初中生存在個體責任意識淡化、角色責任不強、社會責任心弱等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為了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促進學校育人質量的提升,規范校外培訓活動,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存在的過大的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我國頒布實施了“雙減”政策。“雙減”政策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了直接限制,要求縮短課外培訓時長,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家長擔心孩子如果在學校沒有得到高質量的教育,而校外培訓又受到限制,自己的孩子會出現學習成績持續下滑的情況。為了更好地應對“雙減”帶來的新局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進一步關注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要喚醒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初中生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能有效促進他們成長,促進認知的發展。基于初中生的人生觀還不夠成熟,因此他們對一些事情的掌控能力還不足。讓初中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以及讓他們的責任意識得到有效的加強,是素質教育必可不少的課程。教師在對初中生進行教學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學校、社會以及家庭等因素產生的影響,同時還應培養初中生的綜合能力,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責任意識,這樣便于初中生對自身的學習生活等進行有效的把控,獲得更多的能力,更好地了解未知世界。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不僅要將教材中的知識有效地傳輸給學生,還應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便于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來。
在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責任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從古至今,有很多仁人志士都對國家、對社會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為國家、為民眾盡心竭力,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及人類文明的進步。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棄醫從文的魯迅、精忠報國的岳飛等,這些人都體現出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而對當代初中生來說,要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實現自身的個體價值,就要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當初中生可以立足于社會、生活的角度,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有充分了解,就會從思想、行為上將責任看作是分內之事,并且產生相對應的責任情感,形成責任意識,能自覺地承擔自身應承擔的責任。
當前初中生責任意識的整體情況還不太樂觀。很多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女,加上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從小嬌生慣養,逐漸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不管是說話做事還是其他方面,都強調自我,很少顧及他人,學生的責任意識十分淡薄。同時,有很多初中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缺乏人生規劃,學習內動力不足;在家庭中習慣于依靠父母,在學習上習慣于依靠教師,只會索取而不懂感恩;在班集體中集體榮譽感不強,只關注班集體對自己的幫助,而忽視自己為班集體的付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生缺乏良好的責任意識,所以在實踐中關注初中生的責任感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當前的初中德育主要是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在語文教育上關于德育的內容還不夠。語文學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雙重特性,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責任。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滲透責任意識培養,強化學生對自己、他人、家庭、社會的責任心,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話題。
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指引學生對課文的創作背景進行有效的了解,之后帶領學生與作家進行對話,讓學生對作家的文章寓意進行深入的感受,進而對作家內心情感進行很好的感悟,升華自身體驗。各個時代的知名作家,他們均是這一時代環境中的勇士,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具備較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每個作家的作品都能很好地體現出他們對時代的擔當。初中生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能更好地接受人生洗禮,并從作品中讀懂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在最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信守承諾”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激發出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均可以做到信守承諾。
寫作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也可以作為滲透責任感教學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良好方式之一,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按照教學大綱展開教學,并沒有切實考慮到學生的真實訴求,學生在寫作時容易出現內容不貼合實際、空話較多的現象。初中語文教師指引學生對作家的成長背景、創作心境和創作背景的了解,能有效拉近學生同作家之間的距離,便于學生了解到大家均處于時代的潮流中,有效樹立作家在學生心目中良好社會責任擔當的形象。
唐代詩人杜甫在逆境中告知大家“兼善天下”;作家魯迅先生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告知大家“真的勇士應該勇于面對慘淡的人生”;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指引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掌握,還應引導學生對自身人文素養進行提升,讓初中生成為品質優良的人。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窮人》這一課文的教學中,課文主要描寫了漁夫與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的家庭如何貧苦,依然收養了鄰居家兩個孤兒,他們兩人的高尚品質是讓人感動的。基于這一課文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引導學生對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的品質展開分析,相信學生在閱讀和理解過程中可以有所感悟。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引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度挖掘,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為榜樣,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更高效地進行知識探索,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如在課文《鄧稼先》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指引學生對“鄧稼先”所代表的科學家進行深度分析,感受鄧稼先身上的責任意識,學習鄧稼先的高尚品格、堅強意志、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指引學生思考自己所承擔的責任,讓學生能明確個體責任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聯,鼓勵學生自覺學習、努力學習,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實現個體價值。
初中語文教材,塑造了一批批特色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初中語文教師要借助這些形象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在無形中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也讓學生能更高效地完成學習活動。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獲取相應的知識,更要融入責任教育,讓學生知道自己在不同年齡段需要承擔的責任。在課堂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通過教材中的優秀文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如在《黃河頌》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詩歌朗誦能力、歌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立足于時代背景,體會黃河精神,思考作者的創作目的,讓學生從作品《黃河頌》中體會到中華兒女堅決保衛家園、護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及自信心,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學習的責任心。
初中階段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時期。在初中教育中,教師應全面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讓學生可以做到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負責。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自己平常的言行舉止進行反思,及時記錄自己的反思結果,反思自己是否承擔起了相應的責任,指引學生以高度責任心的狀態面對日常生活、學習。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可以借助反思教學來培養學生責任意識,還可以將責任教育融入寫作、閱讀等各個環節。如在積累寫作素材時,教師要讓學生對相關事物進行認真的觀察、分析,并且要對事物代表的意義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會觸發種種思想情感,從而將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寫下來。責任感教學有著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而且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和教育學生,以此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基于此,教師要不斷地提升教學專業能力,尤其是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
總的來說,教師要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面性與科學性,對學生出現的不正確觀點要及時糾正和教育,避免學生形成不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價值觀念。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表現出高尚的師德與崇高的敬業精神,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確保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的責任與關懷。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將愛心、耐心、細心貫穿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溝通和交流,時刻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和責任心。相信在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切實地感受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散發出的責任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和教育學生。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讀物,強化對學生閱讀的指引,讓學生掌握閱讀、評價方法,促使學生可以在閱讀中體會到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品格、魅力,借助閱讀反思自己,提高學生責任感,促使學生可以高效率地進行學習。
語文學科具有十分豐厚的人文內涵,其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很大的。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中,要借助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其中,責任意識是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深挖教材元素,借助豐富多樣的人文資源來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在當前的語文教材中,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融于一體,特別強調學生健康道德品質及審美情趣的培養,關注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初中語文教師要借助教材中的責任意識內容,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活動。如在《秋天的懷念》《散步》這兩篇課文中,其涉及了個體對家庭的責任,《秋天的懷念》中作者通過充滿情感的文章表現出了對母親的懷念,文章用語樸素感人,催人淚下,作者在追憶母親中表達了自身粗暴、冷漠地對待母親的悔恨、遺憾。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指引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延伸自身的生活實際,思考自己對母親的態度,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強化學生對父母的責任。在《散步》中描述了中年人對家庭的責任,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家庭責任感的優秀文章,在文章中“我”是“兒子”與“母親”的連接樞紐,更是背負家庭前進的中堅力量,文中“我”與“妻子”分別將“母親、兒子”背起,好像是背負起了整個世界,這表現出了強烈的家庭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強化學生珍惜家庭、珍惜親情的責任心。
在初中階段語文課堂中開展責任感教育時,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不能將責任感教學只局限于課堂上的理論講解,而是要將責任感教育通過實踐活動來進一步深化。具體來說,教師要打破課堂教學的束縛,將責任感教學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外活動中,讓他們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體悟責任感的知識。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完一些責任感較強的課文后,可以及時組織學生參與相關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踐行責任感。以“植樹勞動”為例,教師可以在有關“環境保護”的課文中向學生滲透責任感,讓他們知道愛護環境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繼而組織植樹勞動,將學生所形成的理論認知迅速轉變為行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責任感教育。可以說,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類活動中,責任感教學的實效勢必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能讓責任感深深扎根在學生的心中,可以同步實現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責任感的目標。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進一步調整、改變自身的教育方式,要借助課內外的有效資源對學生進行引導、培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對自我有更準確的定位,指引學生高效地學習知識,為學生今后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