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石獅華僑中學 張麗云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素質化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這一教學觀念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各個學科的教學質量。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許多的問題與不足,初中美術課程教學質量也是不佳。及時了解當前初中美術教學的困境,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十分必要。
一是整體重視程度不足。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美術教學的關注程度,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從學生自身學習還是從學校教育、教師教學角度分析都缺乏對美術教學的關注和重視。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和學校都普遍認為美術學科是一門課可有可無的藝術類課程,對學生最終的學習質量并沒有什么影響。基于這種片面的教學思想,在實際教學時美術課程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使初中美術教學工作一直處于相對尷尬的位置。從學校角度分析,在日常課程安排上于美術教學也存在著嚴重的偏見,課程教學時間較少的問題也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學校一周一次的美術教學時間也會被其他文化類學科占據,美術教學工作浮于表面的問題較為突出。基于這一實際教學現狀,對美術教學和學習工作整體重視不足的問題是影響美術教學改革和深入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是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整體教學設計較為單一和枯燥。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各個學科的教學都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能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對美術教學而言同樣如此。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能從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出發,立足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靈活的設計,增加教師與學生溝通和互動的機會,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互動中有序推進美術教學工作。美術課程本身是一門開放性的藝術課程,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不同決定了學生學習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單一地按照教材內容授課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與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
三是美術教學過程缺乏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并未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每日課程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藝術類課程,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化的角度去思考和發現,教會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對美術學科的正確認識,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在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授課時也只是單純地講解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所運用的繪畫技巧,忽略了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不僅會拉開學生與美術學習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在學習時審美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許多人都普遍認為美術學科是一門娛樂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理論知識,也不需要背誦相關的知識點內容,基本沒有什么學習的壓力,加上美術學習課程教學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實踐類型活動,學生在學習時,應對課程內容有高度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參與的主動性。但是,實際教學情況卻并非如此,許多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缺乏有效的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意識相對較低,對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也缺乏有效的參與和互動,使教師在教學時顯得非常孤立,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互動,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造成這種教學現象的原因,除了學生對美術學科教學認識不足之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缺乏趣味性和科學性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原因。除此之外,教師在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一味地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使美術學科的多元化教學特點并沒有充分的體現,也會使美術課堂的教學氣氛變得更加枯燥和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關注度,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美術教師作為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的效果及教學質量。就當前初中美術教學而言,許多教師的專業素質仍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問題主要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美術專業素質達不到新課改的基本教育要求。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學校對美術學科的教學工作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這種教育思想的主導下,對美術學科教師團隊的專業程度要求也會相對降低,很多偏遠地區的學校,甚至沒有專業的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安排教師兼職給學生上美術課,這樣的美術教師師資團隊難以保障美術課程的教學質量;二是教師教育思想有待更新。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也在帶動各個學科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不斷變化。美術學科作為學生初中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地創新教學方式,革新教學思想,立足傳統教學經驗不斷創新和優化美術教學方式,從而為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教學基礎。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仍舊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思想下,對新課改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內涵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延續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美術教學工作并未得到學校的有效關注和重視。雖然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校以及教師的教學觀念,但是在不少中學中仍舊存在將美術學科作為副科進行教學的觀念,在實際教學設計時不主張在美術教學工作上投入過多的精力與資源。這些實際教學現狀的存在會嚴重打擊美術教師以及學生學習好美術課的積極性,脫離了原本課程教學目標的培養要求。綜上所述,社會以及教育界不夠重視美術學科教學工作是當前初中美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困境,學生在實際學習時也難以意識美術教育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這些問題都會使初中美術的教學工作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難以保障高效的課程教學質量。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重視,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將美術學科的教學工作納入學生教學評價的范疇。國家教育部門也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一政策意見的有效落地更加明確美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美術學科的教學不再是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調配學科,正在逐步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必修課程之一,美術教學的重要作用也正在逐步凸顯。對中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與成長來說,美育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的熏陶和培養過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關鍵的促進作用。
在優化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學習意識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在初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科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審美能力,健全學生人格。因此,教師在日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加大對美術教學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大多并沒有經過專業的美術教學培訓工作,在實際學習時基礎普遍較為薄弱,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時應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逐步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就教學層面來說,學校可以在教師教學工作之余為教師創造進一步學習和提升專業素質的空間與平臺,組織教師參與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學習引進現代化的課程教學理念與經驗,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美術的教學實踐中。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程教學的重點適當向學生實踐方面偏移,指導學生在主動參與的課堂活動中進行體驗和實踐,在體驗中感悟收獲,逐步學會運用色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增強學生對色彩冷暖感知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審美意識。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逐步意識到美術學科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獨特價值,透過淺層次的知識學習理解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學科學習觀念,奠定良好的課程學習基礎。
在優化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課程教學資源的科學設計,是保障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立足課本教學資源和學生實際學習興趣為學生融入多樣化的課程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向學生滲透相關的美術理論知識與人文文化,同時還要針對學生動手實踐參與的能力進行培養和引導,讓學生在參與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發現美術學習的樂趣,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科學習觀念。以“剪紙”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就可以轉變傳統的灌輸式講解的教學方式,而是通過“剪紙連連看”的游戲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觀看剪紙作品,從而了解剪紙從色彩上看有單色和彩色兩種形式,而彩色又包含染色、套色、分色等三種類型。其次,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蝴蝶”剪影作品,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將剪影作品變得生動,激發學生學習剪紙的積極性。最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剪紙創作嘗試,并且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創作交流。這樣以游戲、作品展示引導等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講解變得更加有趣,提升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并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這句話的含義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在以往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通過講授、演示、練習等方式完成教學過程,教學的重點也集中在知識的輸出和繪畫技能的演練方面,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的美術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思維培養。基于此,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創新教學手法,增強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構建多樣化的課堂學習情境能讓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去深入感知美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例如,在學習“春天的暢想”這一課時的內容時,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春天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場景,引導學生在這種具體的學習氛圍中感受春天的情景,然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春天的回憶以及暢想。通過這種創新教學手法的方式,將傳統教學的經驗和現代化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以學生主動參與互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在參與學習體驗中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提升美術教學質量的同時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更好地達到強化教學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發展,在現代化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將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融入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去理解課程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教育的質量。中學美術中有許多與日常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在優化美術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融入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在實際鑒賞學習時加深對藝術作品內涵的理解與認識,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審美認知水平。例如,在“紋樣與生活”這一單元的欣賞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引入我國優秀的青銅器藝術及其紋樣評析學習資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青銅器時代的各種藝術作品,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引入生活中相關學習資源。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從《鑒寶》《百家講壇》等欄目中選取的青銅器藝術介紹的視頻入手,讓學生充分地了解青銅器的起源以及雕刻花紋的含義,拓展學生課內學習資源,拉近學生與青銅器文化之間的距離。然后在進一步的欣賞和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各自說一說生活中都有哪些建筑和物體上用到了紋樣的裝飾手法,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從課內延伸至課外生活。在這種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直觀地觀察認真感受青銅器的藝術之美,并對紋樣在生活器具中的設計應用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加深對我國古代工藝技術的認知,促進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拓寬美術教學的深度和育人價值。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初中美術教學中仍然存在不足和問題,需要教師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嘗試改進、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手段,從而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升初中美術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