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玲 徐學功 張 宏
2019年6月,國務院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并發布《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1],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分別達到90%和100%[1]。治未病科作為中醫醫院兼具管理與臨床職能的一級科室,其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務的實施是區域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鄭州市中醫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3年中醫藥預防保健及康復與臨床服務能力建設項目》[2]全國75家遴選單位之一,在項目實施期間,深挖治未病內涵,積極落實項目要求,實施多科聯動,整合全院資源,培養健康管理人才,深入基層健康服務,帶動區域健康管理發展,最終形成“四季五部”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根據《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3](以下簡稱《指南》)要求,在“四季五部”平臺工作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思考,認為“四季聯動,五部縱橫”可作為治未病健康管理實施的基本框架。以“臨床診療”為中心展開的“互聯網+”健康管理檔案建立模式,及以“臨床互動”模式展開的人才培養機制,是當前治未病健康管理發展的兩要點。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根據《指南》要求,將治未病服務對象,歸屬治未病4個階段,融合春、夏、秋、冬四時特點,實踐“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既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理念[4],施行多科聯動,促進學科發展。
1.1 春—以健康體檢為主的未病先防模式“春三月,此謂發陳……養生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健康體檢成為越來越多人們了解自身健康的首選方式。《指南》[3]指出:“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與數據管理”“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體檢部門(提供中西醫健康評估)”“統籌并整合資源,構建‘治未病’服務鏈”。但當前常規的體檢套餐考慮人們不同消費水平,多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進行不同價位的設置,并不能滿足人們了解自身健康的需要。因此,做好體檢前的健康教育、個性化指導,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家族史、不同健康風險人群等,以及根據不同消費觀念、不同體檢方式(團檢、個檢),在常規體檢套餐的基礎上,或/和增加中醫體檢(如中醫體質辨識、經絡檢測、紅外熱成像、全息等),或/和增加專項體檢(如MRI、CT、胃腸鏡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服務,提高檢出率,使更多人得到有效體檢,及早發現危險指標,及早干預治療,從而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5]。
1.2 夏—以周期調理為主的欲病救萌模式“夏三月,此謂蕃秀……養長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醫學是一門自然醫學,也是一門時間醫學,具有豐富的“治未病”理論及實踐底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夏傷于暑,秋為痎瘧……冬傷于寒,春必溫病”,《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并治》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根據時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五運六氣更迭,生命周期“生、長、壯、老”及疾病 “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發生、發展、轉歸等特點,推出優勢專項服務,及特色療法。如冬病夏治三伏貼、三伏灸、三伏罐、三伏針等[6];春季推出小兒增高,冬季膏方[7];根據不同體質,四時調脾胃,在不同時節推出盤龍灸、熏蒸、臍火灸、平衡罐等[5];月經周期調理,備孕調理,產后熏蒸等[8];或根據時節調配茶飲,如在黃梅季節時,在綠茶中加藿香,以芳香化濕祛除濕邪[9]。相對于西方的健康管理,中國傳統療法中“五運六氣”“天干地支”“時節更替”“子午流注”等時間氣候的自然觀,及“氣”的運動、體質因素等運用為中國特色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思路。
1.3 秋—以雜合以治為主的既病防變模式“秋三月,此謂容平……養收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依據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的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配合使用方能達到良好療效[10]。雖然“既病防變”不是現階段治未病的主要功能定位,但《指南》[3]指出:協調各相關專科介入疾病病前管理。協助各專科選擇合適的優勢病種,推進疾病管理,并前移到病前狀態管理。《溫熱論·逆傳入營》云:“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科具有多種傳統療法的優勢,根據既病患者不同疾病程度、體質類型、亞健康狀態,在專科治療的基礎上,豐富調理患者健康狀態的方法,結合日常體質調理,并選擇不同優勢傳統療法,雜合以治,改善患者整體狀態,促進疾病轉歸康復。
1.4 冬—以跟蹤隨訪為主的瘥后防復模式“冬三月,此謂閉藏……養藏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健康管理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電話或義診等形式跟蹤隨訪管理對象堅持服藥情況、定期復查情況,癥狀改善或病情新發,了解管理對象滿意度、依從性、問題所在,根據管理對象提出的問題,給予合理的對策及指導,也可根據時節特點、節假日注意事項、慢病管理日益普及或有義診、講座活動等適當推薦引導,加強醫患有效溝通,使民眾積極主動參與進來,了解管理對象的康復變化,匯總信息,進行療效評估,改進方法、完善措施,促使管理對象進一步參與到健康管理中,進而推動健康管理連續性、周期性開展。
“天有五行御五位……人有五臟化五氣(《素問·天元紀大論》)”。針對健康管理的5個步驟,賦予木、火、土、金、水五行屬性,或融合五臟腑系統病證、五行人體質等,推出“信息采集與辨識評估單元”“健康咨詢與指導分流單元”“健康干預與特色療法單元”“健康宣教與追蹤隨訪單元”“健康管理與科研升級單元”5個單元部,分工合作,包容序貫,推動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實施。
2.1 木部—信息采集與辨識評估單元木曰曲直,肝屬木,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信息采集與辨識評估單元,要求信息采集的完備性,必要的健康狀態信息采集是完成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健康狀態信息的采集一般包括:①生理、生化數據,如身高、體質量、血壓、血脂等;②生活方式數據,如吸煙、膳食與運動習慣等;③個人或家族健康史;④其他危險因素,如精神壓力,甚至還包括態度和知識方面的信息。根據不同健康管理方面的需求(主訴),有不同信息的側重。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還包括中醫體檢的信息,如中醫體質辨識、經絡檢測、血氣狀態評估、舌象、脈象、紅外熱成像等。這些信息涵蓋中、西醫學指標,從軀體到心理,體現局部與整體結合、主觀與客觀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功能與結構結合的特征,從而實現多維、綜合、連續性、個性化的評估[10]。
2.2 火部—健康咨詢與指導分流單元火曰炎上,心屬火,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根據健康信息的采集,做出準確的診斷,是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要一步。根據收集的健康狀態信息,進行健康狀態分級(優、良、可、差)、健康方式分類(動態無不良嗜好、靜態無不良嗜好、動態有不良嗜好、靜態無不良嗜好)、慢性病危險度分層(高、中、低)、疾病風險因素等級[根據年齡因素(超過40歲)、體質量指數、運動不夠、吸煙、過度飲酒、工作壓力大、偏好某些不健康食品等,找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發現患者,確定服務對象,進行人群分層(輕、中、重),區別對待不同程度的患者,進行人群分診、分流,或進行群體健康教育,或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或專科診療等,使管理對象得到最佳的管理方案,合適的管理[11]。
2.3 土部—健康干預與特色療法單元土爰稼穡,脾屬土,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健康干預與特色療法單元,是健康管理的技術單元,也是中樞單元,是保證健康管理連續的關鍵,也是走出“治未病科室初期建設階段,醫院應給予扶持,保證人員收入”困境的方法。傳統療法一般包括針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貼敷、埋線、藥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療,及熱療、電療等[2]。治未病科作為一個醫院內不同于針灸科、推拿科、康復科、理療科等臨床科室及國醫堂、名中醫工作室等部門的獨立科室,更有區別于社會上一些養生保健機構,應有治未病科自身發展的特色,挖掘治未病內涵,夯實優勢有特色的療法、產品,擁有優勢的調理人群(病種)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有可能成為區別于西方健康管理的特色所在。
2.4 金部—健康宣教與追蹤隨訪單元金曰從革,肺屬金,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健康教育是健康促進的先導和基礎,貫穿健康管理始終[12]。健康宣教的形式上可包括影像播放、宣傳手冊及宣傳欄等,還包括短信、電話聯系、組織講座、義診等活動等。內容上可以是治未病內涵、治未病相關,有治未病思想人物、言論、故事,常用到的傳統療法、五運六氣理念、體質辨識技術等;宣教階段包含院前、院中、院后等。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不同疾病風險、不同受眾人群,不同單位需求等,選擇不同的形式、頻率、內容、時間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創建輕松的健康管理空間,促進健康教育普及,使更多人主動參與健康行動,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及社會價值觀,在社會上形成治未病文化,更好地趨利避害,進而達到治未病目的[9,13-17]。
2.5 水部—健康管理與科研升級單元水曰潤下,腎屬水,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健康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在實施健康干預措施一定時間后,根據評價效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總結、發現優勢療法,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品研發,更進一步服務于臨床,推動健康管理升級,促進學科發展。中醫學有很多優秀的治未病理念、特色有效的傳統療法,以及很多可供開發推廣的藥食同源的制劑、產品,如葛琳儀的膏方、周信有的藥酒、“鄧老涼茶”、朱南孫“三豆飲”等[9]。這或成為治未病擴大學術影響力,乃至績效增長點的單元。
當前,中醫藥的發展已進入新里程,具有中國特色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亟待建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當前以大數據“互聯網+”及以人才競爭為核心的社會,如果做好“互聯網+”健康管理及培養“治未病”人才,是治未病健康管理的關鍵。
3.1 以臨床診療為中心展開的互聯網+健康管理檔案建立模式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以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實施“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已被提上日程[18]。如何實現“互聯網+”健康管理模式,當前社會上已有很多版本,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專門的健康管理軟件收效并不理想,甚至成為醫務人員在常規診療工作基礎上的另一個負擔。而且以常規的信息收集、評估、干預、跟蹤隨訪等一步步大量的表格信息填入,也使管理對象失去耐心,依從性差,不方便管理。基于此,提出順從管理對象“治病”的心理,順應醫務人員“臨床診療”“辨體-辨病-辨證”的習慣,以“臨床診療”為中心展開的“互聯網+”健康管理檔案建立模式,逐漸展開逐漸完善信息,或可成為“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建立的辦法。
3.2 以臨床互動為中心展開的人才培養機制“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治未病健康管理的發展需要人才的培養。《靈樞經·逆順》云:“上工治未病”,如何成為上工?如何“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既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如何發現風險因素、指導分流、健康教育、跟蹤隨訪等?下工或許是成為上工的一個必經階段,認識已病,把握欲病,才能治未病。提高治未病工作人員的醫務水平,能有效治未病,讓專科刮目相看,讓養生機構高山仰止,治未病工作才受人尊敬,成為人人向往的職業工作崗位。因此,治未病人才的培養,不局限于傳統療法及健康教育,有治未病思維,更應該有臨床互動,是集管理與臨床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才。
隨著疾病端口前移,健康管理的發展已是全球趨勢。中醫學以其整體觀、天人合一的大局觀更能體現現代社會健康管理的理念。將中醫的理論、技術、方法應用到健康管理服務中,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這將成為中國健康管理的特色所在。“四季聯動、五部縱橫”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集治未病“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于一體,融現代健康管理“信息采集、健康評估、健康干預、療效評價、跟蹤隨訪”于一脈,結合傳統醫學時間氣候理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