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旭 朱 文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新時代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新時代不斷通過各種途徑鑄牢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青年學生國家觀念、增進民族認同, 激發青年學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重要力量的戰略舉措。
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機遇與挑戰并存,國外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裂的目的昭然若揭,尤其將黑手伸向我國青年學生,向其煽動蠱惑,以達到分裂我國的目的。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維護民族團結,不斷鑄牢全國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其是不斷鞏固和加強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牢固樹立“一個中國”原則尤為重要。這是青年學生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的思想保障。青年學生作為新時代最有希望、富有青春活力、更肩負實現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群體,就需要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牢固樹立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意識,將自己的個人理想與實現國家的偉大夢想緊密結合,做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忠誠實踐者,這是青年學生不斷鞏固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石。由于青年學生思想還不完全成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夠強烈,很容易被各種不良社會思潮所影響。新時代增強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不斷增強國家觀念,促進與各民族交流交融,是青年學生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武器。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否牢固,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長遠發展。
青年學生始終是民族的先鋒力量,肩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培育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要求。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要牢固樹立“一個中國”原則,以“國家觀”“民族觀”為主題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國家觀、民族觀。同時,青年學生是否洞悉當前國家政策和國際局勢,是否掌握民族團結知識、捍衛民族團結,都與青年學生是否能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相連,也與青年學生為國家繁榮、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是分不開的。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團結奮斗、共同開拓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思想基礎,樹立國家團結統一的思想價值觀念,鑄牢維系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根基,時刻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是新時代青年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追求進步,是青年最寶貴的特質,也是黨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1]黨和國家歷來關注青年學生的發展,青春孕育著無限的希望,青年創造美好的明天。新時代的青年學生,生逢其時、肩負重任,施展抱負的舞臺廣闊無比,實現偉大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青年學生是實現民族復興賽道上的奮勇者,在成長成才的歷程中要守正創新,砥礪奮斗,自覺做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先鋒模范,增強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民族共識,增進民族認同,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性,以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在不斷成長和貢獻的歷程中激蕩起民族復興的澎湃春潮。青年學生要夯實實現百年奮斗目標的政治基礎,打牢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以無比的熱情和高超的本領,投入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去, 成為有理想信念、擔當作為、踏實肯干的新時代好青年。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幾千年來維系和團結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礎,是各民族在捍衛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認同。加強青年學生“國家觀”“民族觀”教育,大力培育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我國這樣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青年學生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共同體意識不夠到位,就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煽動蠱惑。因此,青年學生作為新時代發展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必須以堅定的決心和信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但可以增進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中國共產黨百年初心未改的奮斗歷程和廣大人民群眾選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同時,一方面這也是激勵青年學生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的重要政治思想基礎,另一方面青年學生處于人生拔穗期,培育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強化青年學生自覺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培養正確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抵制不良思潮,以高度的責任感在實現偉大目標的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中自覺做踐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黨的領導的新時代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思想共識,是在面對分裂勢力,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保障,也是一道重要的思想防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維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可以促進各族人民在思想領域達成高度認同,進一步增進各民族情感認同;另一方面,在增進情感認同的基礎上,這種凝聚的民族情感可以進一步轉化為全國各族群眾為國家繁榮、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具體行動,匯集成物質力量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奮力拼搏下發展進步。新時代使青年學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可以夯實青年學生中華民族“一體性”思想,增強抵制民族分裂的精神動力,更能堅定在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的大好時期不斷鞏固民族團結的決心。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是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將個人理想與集體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進一步堅定廣大青年學生鞏固民族團結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和國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面對新挑戰,新際遇的現實情況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共同堅守而鑄造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偉大的奮斗目標、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念等。青年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排頭兵,肩負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中,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可以增進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發展歷史的認知,進一步提升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的認同,可以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一,展現青年學生的時代風采,更是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牢記初心使命,為國家昌盛、民族長遠發展奮斗終身的精神動力,更有利于激發一代代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智慧與力量。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方向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地位也決定了它是培育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陣地,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青年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是不斷增強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感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我國百年奮斗目標的現實需要。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讓廣大青年學生明白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捍衛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是什么。新時代不斷加強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就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走進教材,還要深入課堂、深入青年學生頭腦,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蘊含的豐富的理論內涵與現實價值,以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的基礎。在對青年學生正確價值觀培育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多樣教學的優勢,在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內涵的同時,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通過參觀、辯論、研討等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化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認識,夯實青年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基礎,以進一步增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面性,生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4]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與加強識要用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浸潤人心,增進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是各民族璀璨文化的集成,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觀念,青年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要始終保持對中華文化的信心,要清楚地認識到文化自信是更廣泛、更基礎,也是更深厚的自信。青年學生要傳承中華文化“大一統”思想,“大一統”思想是建設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前提與支撐。新時代不斷加強“大一統”思想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現實需求,是全國各族人民深入骨髓的精神追求。“大一統”思想是有關“國家觀”和“民族觀”認同的重要思維模式,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重要精神支撐,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所追求的靈魂所在,對青年學生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都起著一定的支配和促進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校園文化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化對青年學生“五個認同”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力度。校園文化更貼近青年學生,且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凝聚青年學生共識,它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培育和踐行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載體。校園物質文化,是學校營造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氛圍的重要物質載體,將“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凝聚青年學生共識的元素滲透到校園物質文化中,以加強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我建構。如學校要重視校史館、紀念館的育人價值功能,學校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文化的滋養,校史館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因此校史館、紀念館等不但可以激發青年學生對學校、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更能激發青年學生的使命感。校園精神文化在校園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校園精神文化,可以通過樹立“五個認同”的典型代表來加強對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與引領。 對先進典型的宣傳能夠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品行、觀念等產生示范引領作用。學校組織選拔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先進青年學生,開展學習先進典型的教育活動,發揮青年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促進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