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毓|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目前,我國美育正駛入發展“快車道”。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從國家層面將美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其后,“雙減”政策、義務教育新課標陸續出臺,為實施美育、實現立德樹人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機遇推動學校美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學校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音樂藝術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美育的基本課程之一,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比較陳舊、教學方式千篇一律、教學水平整體偏弱等問題,導致教學過程無特色,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易對音樂課失去興趣。對此,我們須重新思考:音樂課到底應追求什么、體現什么?如何讓音樂成為學生真正喜歡的學科?筆者認為,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音樂教育的核心本質得以體現,真正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同時促進音樂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當前,“雙減”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新課標”的實施又為音樂的跨學科教學開辟了道路。鑒于此,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音樂教育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借助圖文、音響,巧妙地設置情境,采用多種活動形式,使學生在游戲和意境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如教授初中八年級京歌《唱臉譜》一課,教師可融合語文學科的詩詞朗誦、美術學科的臉譜畫以及歷史學科的典故知識等,還可讓學生根據歌詞排演舞蹈,展現京劇“唱念做打”的綜合舞臺藝術,在學校的音樂節等活動中表演。概言之,我們要從理念上轉變音樂教育的思維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音樂本體,加強學科融合,傳承美育精神,將音樂美的氣質傳遞到心靈深處,從而深入滲透核心素養理念,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標。
創新力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學生藝術發展的關鍵能力。而音樂能使人更具創新能力,與科技創新息息相關。古今中外,世界上許多科學家也是音樂家,如愛因斯坦、達·芬奇、普朗克等。音樂教育具有開發人智力的功能早已被認可,如:莫扎特以《土耳其進行曲》《小步舞曲》為代表的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流暢自然,各種人物形象與性格被塑造得鮮明且生動,非常適合做兒童早教音樂;巴赫的《F大調第二勃蘭登堡協奏曲》《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等音樂,恢宏嚴謹,富有哲理性,引人沉思;舒伯特的《小夜曲》《搖籃曲》等音樂,旋律舒緩優雅,意境安寧靜謐,耐人尋味。這些優秀的經典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創新能力的突出體現。
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層次大膽探索,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打造發揮才能的空間。例如小學五年級音樂課《田野在召喚》,教師可將“綠色的田野”的旋律化作春風、春雨、春雷等形象貫穿始終,使學生在情境中體悟音樂的聲音美、色彩美、旋律美、意境美,同時通過二聲部合唱、打擊樂伴奏等形式,使學生學會在合作與融合中以歌唱表現春天,形成喜愛音樂且熱愛春天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實現從“審美感知”到“藝術表現”再到“文化理解”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并在此過程中綜合開發創新能力和意識。
此外,“雙減”推動了學校課后服務不斷深入,增強了學生參與學校社團的積極性。學校應鼓勵、引導學生參加音樂社團,深入演唱、演奏經典音樂作品,在合作中加深音樂素養的積淀,進一步激發創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