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法的轉變及其社會邏輯分析
——基于浙江省金華市陸家村的調查

2022-11-21 03:27:05⊙蔣
鄱陽湖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分類農村生活

⊙蔣 培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公眾加入生活垃圾分類的行列,垃圾分類成為一項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的公共事業。不僅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早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而且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也開始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模式。而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踐中,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村都形成不同的垃圾分類方式,且產生了不同的分類效果。在不同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式中,政府、村干部、村民、社會組織以及市場主體發揮著不同作用:在有的地區,村民自治是垃圾分類主要的動力源泉,村干部或村莊組織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而在有的地區地方政府在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進行全面管理。

浙江金華地區自2014 年就率先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在全國屬于最早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地區。經過幾年時間的探索與實踐,該地區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兩次四分” 法,即:首先由村民自己開展第一次前端分類,分為“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類垃圾;然后,由垃圾清潔工開展第二次分揀,在村民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從實際情況來分析,浙中農村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通過市場交易或供銷社回收等方式基本都得到有效處理,由于有毒有害垃圾只有少量,不需要每天都處理,因而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成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與“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垃圾相互對應。圍繞著“兩次四分”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法,浙中地區建立了管理機制、組織方式、獎懲制度等一整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經過三四年時間的實踐,“兩次四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已成為比較成熟的垃圾分類模式,當地村民也逐漸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行為習慣。近兩年來,浙中地區農村開始探索“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方法,即:嘗試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進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分類率和改善生活垃圾分類機制。“兩定四分”法是“兩次四分”法的延續和提升,目的是為了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的融合治理,促使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朝著標準化、規范化、體系化方向邁進。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邏輯上分析,“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分類法的轉變是“以村民自治為主”向“以政府管理為主”治理機制的過渡。地方政府權力進一步滲入農村社會,利用各種在線監控和智能分類技術來掌握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從而改變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之間的關系。

在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法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深入研究管理體制、組織方式、規范制度、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對于深刻理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系統的演變并掌握分類行為背后的社會邏輯至關重要。本文選取浙中金華陸家村作為案例分析對象,通過微觀層面分析來反映當前浙中農村生活垃圾從“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分類法的變化,以此更好地理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法轉變背后農村社會的變化和鄉村治理機制的轉變,并更深入地理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改變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二、研究背景

(一)理論視野:環境治理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研究

生活垃圾分類首先是一種環境治理方式。生態現代化理論從比較務實的角度出發,認為環境治理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結合現代社會的市場、技術、民主政府、群眾運動等切實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各類環境問題。通過這些漸進式治理手段,人類可以持一種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環境危機。①Arthur P.J.Mol and David A.Sonnenfeld,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round the World: Perspectives and Critical Debates,London and Portland: Frank Cass &Co.Ltd.,2000,pp.6-7.洪大用認為,中國的生態現代化實踐為生態現代化理論提供支持,但中國的生態現代化實踐非常復雜,基于中國實踐的理論自覺,需要對該理論加以反思。②洪大用:《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與生態現代化——以環境社會學為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12 年第9 期。與此觀點不同的是,美國學者施耐伯格(Allan Schnaiberg)提出“生產跑步機理論”(The Production of Treadmill),該理論認為要解決當前的環境危機,需采用“革命式”的治理手段來推翻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資本主義體制。③A.Schnaiberg,D.N.Pellow and A.Weinberg,“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in A.P.J.Mol and F.H .Buttel,eds.,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Under Pressure, London: Elsevier North-Holland,pp.15-32.國內學者一般將其歸為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陳阿江基于對太湖流域工業污染的考察,提出從“人水不諧”向“人水和諧”進行轉變,討論了工業企業轉型的社會、文化機制的問題。④陳阿江:《再論人水和諧——太湖淮河流域生態轉型的契機與類型研究》,《江蘇社會科學》2009 年第4 期。這是對環境治理路徑的一種新探索。

除了理論方面的經驗總結之外,還有部分學者嘗試改進環境治理實踐。洪大用從環境治理改進方面提出,應當根據中國公眾參與的新情況、新特點,即中國公眾參與正在經歷從環境關心到環境行動的重大轉型,借助公眾的理性維權行動,以完善中國環境治理主體,改進環境治理效果。①洪大用:《試論改進中國環境治理的新方向》,《湖南社會科學》2008 年第3 期。王曉毅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環境治理制度提出,在宏觀現代化不足與微觀現代化過度的背景下,鄉村環境治理需要重建鄉村的主體性,使農村成為農民的生存空間,發展多元產業,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并最終形成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②王曉毅:《再造生存空間:鄉村振興與環境治理》,《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6 期。可見環境治理是一項涉及領域較廣、程度較深的綜合性社會工程,需要從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層面進行系統性思考。

目前圍繞生活垃圾分類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不同的學者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分三類:一是從宏觀層面分析垃圾分類政策與制度的效果、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垃圾分類的管理機制與模式以及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的成效等。③徐林、凌卯亮:《居民垃圾分類行為干預政策的溢出效應分析——一個田野準實驗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9 年第11期;梅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立法:理念、模式與制度構造》,《寧夏社會科學》2020 年第1 期;于君博、林麗:《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模式的交易成本分析》,《中州學刊》2019 年第10 期;陳海濱、胡洋、劉芳芳、李曉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引發的全民教育中的環境教育思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 年第S1 期。目前國內對宏觀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的研究一直都是垃圾分類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聚焦于垃圾分類技術方面的研究,主要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學科出發,研究垃圾分類的設施設備、廚余垃圾處理技術、垃圾分類運輸裝置等。④金宜英、邴君妍、羅恩華等:《基于分類趨勢下的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展望》,《環境工程》2019 年第9 期;叢利澤、董磊、謝忠、鄭天凌:《基于微生物技術的廚余垃圾資源化研究》,《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年第1 期;韓澤東、李相儒、畢峰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模式探究——以杭州市為例》,《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 年第3 期。三是對居民個體的垃圾分類意識和分類行為的研究,即研究社會資本、經濟利益、社區規范、地方文化等因素對居民個體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⑤韓洪云、張志堅、朋文歡:《社會資本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機理分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 期;王偉、葛新權、徐穎:《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多元主體利益博弈與差別責任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年第S2 期;祝睿:《環境共治模式下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規范路向》,《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4 期;韓沁沁、陳海濱:《城市環境管理中的環境文化與環境道德——城鎮垃圾分類收集的施行》,《云南環境科學》2005 年第S1 期。以此來具體分析促使居民分類行為養成的外在條件。這部分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一些描述性分析,并沒有對各類影響因素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農村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結構特征、歷史文化基礎、社會關系網絡等與城市社區有著很大不同,已有的一些研究嘗試從分類模式、社會資本、治理機制、政策影響等方面來進行分析。⑥吳雄、孫天一:《我國農村垃圾分類和集中處置的現狀與模式探討》,《環境保護》2019 年第12 期;向玉瓊、張健培:《重建社會資本:農村垃圾分類政策執行的有效路徑》,《長白學刊》2020 年第1 期;呂曉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以A 市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的運行為例》,《重慶社會科學》2020 年第3 期;姜利娜、趙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模式比較與政策啟示——以北京市4 個生態涵養區的治理案例為例》,《中國農村觀察》2020 年第2 期。同時,也有一些研究試圖從農村社會的角度來對垃圾分類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突出農村垃圾分類與城市垃圾分類之間的差異性,在此基礎上顯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一些獨特性。目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研究剛剛起步,主要側重于一些微觀層面的分析與論證,缺乏系統性的數據統計研究。所以,現有研究沒有從宏觀角度來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分析,需要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方法,從微觀層面跨越到宏觀層面的研究。

(二)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陸家村位于金華市城郊地區,全村現有350 余戶,共1000 余人。在改革開放以前,該村一直屬于農業型村莊,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里開始發展一些經濟林木,不少農戶開始從事苗木經營、蔬菜水果種植等活動。同時,村內大部分年輕人主要在城區工作,基本上過的是白天進城、夜晚回村的“離土不離鄉”式生活。陸家村于2014 年作為金華地區試點村莊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經過幾年的探索,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二次四分”生活垃圾分類機制。自2020 年開始,陸家村又在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村莊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兩定四分”生活垃圾分類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垃圾分類體系。可以說,這是結合浙中地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經驗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一次新的嘗試,以期更好地改善當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

2018—2021 年,筆者采用人類學式的實證調查方法多次對陸家村垃圾分類機制展開調查與研究,具體包括:一是前期通過地方史志、政府文件等文獻收集,對金華市整體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作初步了解;二是走訪農辦、環保、城管等政府部門,了解有關垃圾分類方面的政策、制度制定與實施情況,并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深度訪談,掌握當前垃圾分類機制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三是進入村莊進行現場查看與深度訪談,通過親身體驗與現場查看,準確掌握農村垃圾分類機制的具體實施情況,以及村民個人垃圾分類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

三、從“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法的轉變

陸家村從“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生活垃圾分類法的轉變,雖然從表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質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的變化,即分類方式、管理主體、分類基礎、處理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改變。

(一)行為主體的轉變

從“兩次四分”分類法下的上門收集清運垃圾到“兩定四分”分類法下定時定點投放垃圾,不僅是村民作為分類實施者主體性作用的改變,也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主體的變化。在“兩定四分”分類法下,村民主要按照城鄉一體的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即可進行回收、易腐、有害與其他垃圾的四分類。村民不僅需要接受在場志愿者(監督員)的現場監督,還需要接受在線視頻的時時監控,并形成照片進行保存,以便后期考核與取證。陸家村婦女主任胡女士說:

現在我們村里共有兩個點用來投放垃圾,還有一個點正在建設。每天固定的投放時間為上午6:00—9:00 和下午6:00—9:00。村民投放垃圾時如果分類不到位,在場的志愿者就會指出分類的問題。同時,現場還有在線監控,可以隨時查看村民的垃圾分類情況。這些數據照片都會納入區主管部門的數據中心,作為每個月各村莊生活垃圾分類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

通過對兩種分類法的比較可以發現,以村莊自治為主的“兩次四分”法轉變到以政府權力管控為主的“兩定四分”法,反映的是從社會關系為基礎的村莊自治轉變為以權力關系為基礎的政府管控。在“兩定四分”分類法過程中,村民的主體性作用進一步凸顯,同時他們被地方政府直接監控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增強。正如福柯所說,現代社會是一種全景敞視主義社會形態,①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年,第219—221 頁。個體行為更容易被隨時監控與管理。在垃圾分類智能化操作系統下,村民個體的日常垃圾分類行為也直接被監控,成為政府權力管控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強化了政府權力在農村社會的影響力。

(二)管理主體的轉變

“兩次四分”分類法反映的是“村莊-村民”的管理方式,村委與村莊組織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主要管理主體。村民在自主進行第一次生活垃圾分類之后,清潔工在清運時會針對每一位農戶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再次分揀,以便提高垃圾分類的正確率。在每家每戶進行生活垃圾清運的過程中,清潔工還會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農戶進行勸說與示范,甚至村干部也會上門規訓,進一步提高農戶自身的垃圾分類率。隨著“兩定四分”法的推廣,在相關操作要求下,村民成為生活垃圾分類的唯一行為主體,地方政府成為生活垃圾分類主要的管理主體。村莊內不再有清潔工上門收集垃圾這一環節,而是需要農戶主動把分類好的生活垃圾送到垃圾投放點,并由在場的志愿者進行監督,由在線監控與智能技術收集分類信息。所以,雖然從“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外在形式上顯示出村民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發揮了主體性功能,但本質上地方政府通過各類在線監控和智能化垃圾分類技術直接掌握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情況,成為直接管理主體。胡女士還談道:

“兩定四分”分類法執行之后,村民需要自覺把生活垃圾投放到分類點,由在場的志愿者進行監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開展垃圾分類的要求與標準,因為原來還可以由清潔工進行二次分類,現在需要村民自己一步到位把垃圾分好。如果村民垃圾分類分得不好,鎮政府管理人員也會直接和村里說哪些農戶分類不到位。通過監控和智能垃圾分類平臺的信息傳送,鎮政府能夠隨時掌握村里的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對垃圾分類進行實時管理。原來的黨員、婦聯和村民代表等組織在“兩定四分”分類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

在“兩次四分”法中,垃圾分類基本都在村莊內部完成,村委進行日常管理與控制,地方政府則屬于間接管理。而在“兩定四分”法下,“政府-村民”是主要管理方式。村民需要自主地把垃圾投放到固定的投放點,且需對生活垃圾進行比較有效的分類,再由垃圾分類監督員(志愿者)進行現場監督,地方政府則利用監控設施和智能分類平臺收集的信息進行事后管理。因而,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干預越來越大。

(三)處理方式的轉變

陸家村生活垃圾分類方式的改變,不僅體現在前端垃圾分類有較大改變,中端運輸和末端處理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原來由清潔工上門收集清運生活垃圾的環節被取消,轉而直接由鄉鎮(街道)政府委派的清運公司從垃圾投放點清運生活垃圾;另一方面,原來由各村通過陽光房生物發酵分散處理的易腐垃圾被集中統一收集,運輸到縣(區)易腐垃圾處理中心集中處理。末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式的變化,不僅凸顯了陸家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的改變,也反映了生活垃圾處理機制的轉變。從以村莊自治的處理方式轉向以地方政府為統一組織與協調者的處理方式,所有的生活垃圾經過分類之后都由縣(區)政府統一集中處理。

生活垃圾末端處理方式改變之后,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中所控制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前端村民分類、中端分類運輸和末端分類處理環節都由地方政府掌控,增加了其在村莊公共事務治理過程中的干預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莊在公共事務治理方面的自治能力。但是,以地方政府為主的統一化末端處理機制雖然從行政管理效率來看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容易忽視農村的實際情況,難以顧及不同村莊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地方文化等因素,導致“一刀切”的管理弊端。

(四)社會基礎的轉變

在由“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的分類法轉變過程中,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前者形成的是“政府引導-村莊組織-村民分類”的影響鏈,而后者形成的是“政府監管-村民分類”的影響鏈,以各類社會組織為中介與影響的村莊力量則不斷弱化。正如胡女士所說:

原來婦聯在村里生活垃圾分類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就是由我們幾個婦女代表共同引導與組織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還需要每天進行抽查,對村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監督。對一些垃圾分類不到位的村民進行勸說與教育,并進行垃圾分類示范,以便提高村莊的垃圾分類率。現在‘兩定四分’之后,我們婦聯代表、村民代表以及黨員聯系戶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就少了,主要是村里的志愿者(監督員)和視頻監控來監督村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

首先,村干部的引導協調力量被削弱。隨著陸家村生活垃圾分類轉變為“兩定四分”分類法之后,村莊自治力量被弱化,村干部引導和組織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權威影響力也進一步淡化。各類村莊內部的人情、面子、關系等因素的作用力也在不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式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監控。其次,村莊社會的組織力量被削弱。原來依托于黨員聯系戶、婦女代表、村民代表等各類村莊社會組織的生活垃圾分類網絡在“兩定四分”過程中逐漸瓦解,由政府環境管理部門接手管理,通過政府部門的統一考核來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再次,各類村規民約影響淡化。隨著政府行政管理機制進入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村莊內部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的各類非正式規范逐漸失效,轉而主要依賴政府的各項正式規章制度來規范村民日常行為。

四、垃圾分類法轉變的社會邏輯闡釋

陸家村生活垃圾分類法從“兩次四分”轉變到“兩定四分”,其背后隱藏著相應的社會邏輯,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政府管理的集中化

陸家村作為較早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村莊,在生活垃圾分類初期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在“兩次四分”垃圾分類階段,村莊內部的管理主體主要是村莊組織與村干部等,以村民自治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但是,隨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逐漸推開,地方政府介入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程度越來越深,以“兩定四分”為標志的集中化政府管理成為當前主要模式。具體體現在:

一是政治錦標賽①政治錦標賽體制是指上級官員主要依據經濟增長來考核和提拔下級官員,因此下級官員有著強烈的動力來發展經濟以求獲得政治上的升遷。參見周黎安:《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經濟研究》2004 年第6 期。體制下地方政府的考核壓力。在經濟社會變化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成為地方政府開展競爭的重要領域。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成為不少地方政府開展政治錦標賽的重要領域,是推進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核心內容之一。特別是隨著近幾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成為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內容,不少地區嘗試進行創新與變化,以求更好地實現政績考核的目標。陸家村“兩定四分”生活垃圾分類法是當地政府在競爭壓力下的又一次創新,為的是保持該地區生活垃圾分類走在全國前列的地位與聲譽。

二是行政管理方式的統一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式與農村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有著緊密聯系。陸家村“兩次四分”生活垃圾分類法是村民基于村莊實際情況,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形成的符合村民生產生活特點的分類方式。但這種垃圾分類方式在不同村莊會有差異,有的還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方法,這就給地方政府管理造成較大干擾,難以進行統一化管理。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管理,地方政府從行政管理方式統一化出發構建了“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法,以便于地方政府管理的方式來調整現有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原有的社會基礎與實踐機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來維持其成果。

三是集中化環境治理方式的形成。在“兩次四分”垃圾分類階段,地方政府并沒有直接進入陸家村社會進行管理,而是給村民自治留足了空間。但隨著管理方式的變化以及對農村環境管理不斷強化,國家權力滲透進農村社會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影響加深,垃圾分類的集中化治理趨勢越來越明顯。原來依托于村民自治手段開展的生活垃圾分類方式勢必不符合政府管理要求,轉而需要尋求新的生活垃圾分類方式。在現代科技支持下,“兩定四分”法有效促進了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直接管理,改變了“兩次四分”階段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之間的割裂關系。

(二)村干部角色的行政化

學界一般認為村干部承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為地方政府在村莊的代理人,村干部需要按照上級政府指令來完成相應工作;另一方面,作為村莊的當家人,村干部需要從村莊和村民的角度出發來采取行動。①王惠林、洪明:《“雙重角色”的弱化:日常工作中的村干部研究——以湖北省L 鎮的調查為例》,《湖北社會科學》2016 年第1 期。但是,隨著村莊行政化趨勢的加重,村干部在村莊日常事務中扮演政府代理人的角色也進一步強化,生活垃圾分類方式逐漸偏向政府管理模式,弱化了村民自治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是村莊行政化趨勢不斷加重。在當前經濟社會背景下,鄉村治理面臨越來越大的行政管理壓力,治理單元進一步下沉到村莊內部。隨著國家權力滲透進鄉村社會,原有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的“兩次四分”法難以被地方政府所接受,轉而采用“兩定四分”的政府直接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結合現代科技與管理機制,將村民日常生活垃圾分類納入行政管理體系,更加便于利用行政手段來直接管理。

二是村干部作為“政府代理人”的角色進一步強化。在村莊行政化趨勢下,村干部角色也趨于行政化,成為行政管理體系的末梢。無論是村干部個人福利待遇還是村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都由地方政府掌握與決定,這就促使村干部必須按照行政指令來開展工作。與此同時,村莊內部各類項目都需地方政府的支持,村干部需要圍繞地方政府的項目要求開展工作,其作為“政府代理人”角色不斷強化,甚至有可能面臨完成地方政府的行政任務與村民的相關利益之間的兩難決擇。

三是村干部與村民的關系不斷疏遠。村干部角色行政化的同時,其與當地村民的關系也在日漸疏遠。從當前村莊行政化趨勢來看,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用于應對上級政府檢查和完成各項行政事務,而與村民人際交流和情感培養的機會越來越少。更有甚者,部分村干部與大部分村民都不熟悉,導致村干部與村民之間形成隔閡。隨著村干部與村民關系的疏遠,他們越來越難以了解村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也難以真正從村民角度出發來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等公共事務。

(三)村莊組織的脆弱化

村莊組織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曾經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陸家村開展“兩次四分”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得益于村莊組織的支持,村民垃圾分類行為從“自發”向“自覺”狀態轉變。村莊內部的婦女組織、黨員組織、趣緣組織等都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開展與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村莊組織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的核心。但是,在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全面按管下,以村莊組織為基礎的村民自治在強大的行政權力面前顯得較為脆弱。具體表現為:

一是村莊組織獨立性的消解。當村民自治與國家權力之間失去平衡之后,村莊組織也失去原有獨立的組織生命力,轉而成為地方政府在村莊開展工作的執行主體。在“兩次四分”垃圾分類階段,陸家村各類村莊組織具有自身的獨立性,能夠從村莊實際情況出發,設立有效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但是,在村莊行政化背景下,村莊組織逐漸成為地方政府的補充,按照行政管理的要求來實施生活垃圾分類。這種較為單一的村莊組織行動方式,不僅容易忽視當地村民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的需求,還容易造成村莊組織與村民之間出現各類矛盾與糾紛,影響農村社會的整體和諧。

二是村莊組織功能的喪失。隨著陸家村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從“兩次四分”轉向“兩定四分”,有部分村莊組織被不斷邊緣化,從而喪失了組織自身的功能。以陸家村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趣緣組織的支持為例。在“兩次四分”階段,以農村婦女廣場舞群體為基礎的垃圾分類宣傳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基于趣緣組織的聯系與宣傳,當地農村婦女逐漸形成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并引導其他家庭成員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同時,在村莊常態化的垃圾分類過程中,此類趣緣組織也成為重要的宣傳與監督力量。不過,隨著村莊管理的不斷行政化,趣緣組織逐漸被邊緣化,難以在村莊公共事務治理過程中發揮效用。

三是村落規范的弱化。在垃圾分類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隨著村莊組織功能的轉變與喪失,以村莊組織為依托的村落規范也在不斷弱化。原先立足于村莊組織的各類村落規范,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發揮著引導、規范與管理的功能,能夠較好地推進村民按照村莊規范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但在“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法實施之后,村落規范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約束力逐漸降低,并最終被地方政府的行政規章所取代。

(四)村民個體的消極化

村民個體的意識與行為在“兩次四分”向“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法轉變過程中也發生了改變。在“兩次四分”階段,陸家村村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與行為“從無到有”,并在村民自治場景下形成自覺的生活垃圾分類行為。但是,進入“兩定四分”階段后,村莊組織與村落規范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政府的科層制管理。生活垃圾分類支持力量與管理機制的變化,勢必會影響當地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村民垃圾分類行為陷入被動化、機械化與消極化的狀態。在現代農村社會中,村民個體理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過去陸家村綜合利用地方政府、地方精英、村莊組織等主體來調動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形成卓有成效的“兩次四分”生活垃圾分類體系。但是,“兩定四分”垃圾分類體系的建立,使當地村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行動邏輯發生轉變:不是基于村民自治力量的體現,而是受限于行政管理機制的作用。從長久來看,如何保持此類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持續性與有效性值得關注,尤其是當“兩定四分”垃圾分類體系并不符合村民需求時,有可能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五、結論與討論

總的來看,以陸家村為典型案例的浙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最早建立了以村莊自治為基礎的“兩次四分”分類法,能夠結合村莊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效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而最近實行的“兩定四分”分類法則屬于一種探索和創新。表面上看,從“兩次四分”到“兩定四分”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進一步推進了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融合。但是,從生活垃圾分類所依賴的村莊社會系統來分析,兩者背后的社會邏輯截然不同,尤其是以村莊為主的自治體系逐漸被以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系所取代,權力關系滲透入村莊社會取代社會關系。

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浙中生活垃圾分類的“兩次四分”轉向“兩定四分”過程,目前所形成的負面影響并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基于幾年的“兩次四分”分類法實踐之后,當地村莊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能夠相對順利地過渡到“兩定四分”分類法。但是從背后的社會邏輯來分析,以村莊為主的自治體系轉變到以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系有可能會削弱村莊自治的社會基礎。不同于城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的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村莊的自然地理、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地方文化等因素緊密相連。如果脫離農村的自治基礎,可能會造成生活垃圾分類機制難以持續。因為從地方政府的管理角度來分析,一方面,出于行政管理與監督的需要,政府傾向于各類標準化的管理規范,容易造成管理方式與農村社會的脫節;另一方面,政府在管理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管理方式,與村莊之間的差異性不符,可能會導致環境治理失效。

由整個浙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整體來分析,早期以村莊自治為主的“兩次四分”分類法已經轉變為政府管理為主的“兩定四分”分類法。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初期,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經驗,難以建立比較成型的生活垃圾分類機制,主要是由村莊各自探索與創建地方性生活垃圾分類機制。隨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的不斷成熟,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權力來影響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圖創建一種以政府管理為主的分類機制,以便進一步管控村莊內部的公共事務。這種管理方式的轉變有可能會削弱來之不易的農村“熟人社會”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網絡,最終造成農村社會自治體系的弱化。

針對當前“兩定四分”分類法導致的問題與困境,我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來應對:

一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始終要以農民為主體。要充分發揮農民自治力量在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正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 年)》提出,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強化基層組織作用,提高農民維護村莊環境衛生的主人翁意識。基于農民自治力量的發揮,形成各類村莊自治組織與團體,促進村莊內部生活垃圾分類等公共事務的實施。

二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需要與地方社會的特點相結合。脫離地方實際,垃圾分類機制難以持續發揮效用。農村社會是一個圍繞著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系統,生活垃圾分類的開展需要與農民的生產生活相結合,滿足農民的各項需求并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的適應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村社會具有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風俗習慣等,脫離地方社會采用單一的垃圾分類方式必然難以實行,甚至還有可能引起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

三是要形成地方政府、村干部、村民、企業等多元主體共治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現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各主體之間應通過優勢互補、共同合作的模式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否則,以單一主體參與治理的方式難以持續、有效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機制建設。

猜你喜歡
分類農村生活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分類算一算
分類討論求坐標
數據分析中的分類討論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在线播放|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看片a|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av无码久久精品|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久久黄色影院|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色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第一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91美女在线|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免费毛片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资源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小视频| 婷婷六月综合网| 久久毛片基地|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www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毛片在线看网站|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www精品久久| 99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区免费|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天堂在线| 欧美狠狠干| 国产成人夜色91| 欧美区一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级电影|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老司机| 日本午夜三级|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日本a∨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 日韩视频免费| 久久久噜噜噜|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