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玉
(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第六單元24 課,在2018 年1 月第1 次印刷、2019 年1 月第2次印刷時是《唐詩二首》,自2019 年12 月第3次印刷時改為《唐詩三首》。從《唐詩二首》到《唐詩三首》,其間自有乾坤。我們是否可以從中領悟到教科書編者的意圖?
語文教科書是以文本形式構成的教學內容,從“作者文本”到“教學用本”,從有獨立價值取向的文本,到躋身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本在其創作價值之外還增加了教學價值。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對選入教材的文本,不僅要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要領悟編者的編排意圖。編者意圖指的是教材編纂者的編排初衷,即為什么要選擇這篇文章、為什么要放在這一冊這個單元、為什么要以這種組元方式呈現以及想讓學生從中學到什么等。只有明白作者和編者意圖,才能借助作品魅力,達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下面,我們就八年級(下)第六單元24 課的變化,來探究編者意圖。
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第六單元24 課,《唐詩二首》改為《唐詩三首》,教材上的“單元導讀”、教參“單元說明”中的“單元目標”都沒變化,課文中的“預習”僅把“二首”改為“三首”,教參“單元說明”中的“編寫意圖”基本只增加了一句話——“《石壕吏》通過安史之亂中石壕村一戶人家的悲慘遭遇,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因此,增加這首詩并沒改變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八下第六單元的課文都是我國古代的經典名篇,都體現了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可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從這些名篇佳作中,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而且是唐代詩人中現今留下詩作最多的兩位。如果僅從“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的情感”“體會古體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等教學重點來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賣炭翁》這兩首古體詩就完全可以達成這一課的學習任務。那增加《石壕吏》一詩,還有沒有更深的編者意圖呢?
縱覽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共選入了杜甫的四首詩歌:七年級(下)第五單元20 課《古代詩歌五道》中有杜甫的《望岳》、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第25 課《詩詞五首》中有杜甫的《春望》、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第24 課《唐詩三首》中有杜甫的《石壕吏》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從這四首詩,我們可以追尋到詩人杜甫生命的軌跡和創作脈絡。杜甫青年時期,正是唐朝高度繁榮的開元時代。二十歲后,“奉儒守官”的杜甫先后到吳、越、齊、趙一帶求學漫游,其間北上齊魯,過歷下,登泰山。《望岳》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此時詩人24 歲,《望岳》一詩以雄放健拔的風格顯示出詩人不凡的才質,讓我們從詩中看到一個青春洋溢、壯志凌云的青年杜甫。杜甫活到五十八歲,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盛唐度過,但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大都在安史之亂這段時間創作的。《春望》作于天寶十四載(公元755 年),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輾轉漂泊中落入叛軍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長安。詩人眼中的長安,經過一番殺戮洗劫之后,到處呈現出國破家亡的慘象,感時、恨別、憂國、思家,詩人把藝術和政治高度融合在一起,憂國憂民之情在作品中溢于言表。《石壕吏》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由于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壯丁更少,戰亂不僅給社會帶來種種殘破衰落,各種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更加突出尖銳。此時詩人47 歲,在被貶后從洛陽回華州的途中目睹征夫怨婦、民不潦生,詩人寫下“三吏”“三別”這種揭開大唐傷疤的作品。《石壕吏》道出當時兵役中最不合理、最殘酷,也是最悲慘的一幕——“室中更無人……老婦力雖衰,請從吏夜歸”。面對日漸衰微的大唐國運,詩人選擇用自己的筆把一個時代寫進作品。后人評價“三吏”和“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篇的光輝頂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 年),此時50 歲的詩人,到四川棄官投友,一場暴風雨的襲擊,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杜甫的這四首詩,分別代表了他的三個創作時期:年輕時恰逢盛世,讀書和壯游時期的詩作充滿了浪漫色彩,《望岳》是早期的代表作品;戰亂流離時期,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創作了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春望》《石壕吏》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為避“安史之亂”而漂泊西南時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這首詩閃耀著理想的光輝,洋溢著救世濟人的激情,顯示出積極浪漫主義的精神。從青年的豪情萬丈到中年以后的憂國憂民,詩作風格從慷慨激昂到沉郁悲憤,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有關,“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統編語文教材將八年級(下)第六單元24課《唐詩二首》改為《唐詩三首》,通過以上的思考和分析,教師應該可以正確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和內容。
首先,《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均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名作,有較強的敘事性,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學習杜甫的這兩首詩歌,讓我們能更形象地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近八年的戰亂讓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領會“詩史”的價值;也讓我們能認識到杜甫的人品和詩品,堪稱“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領悟“詩圣”的情懷。
另外,統編教材將杜甫的這四首詩作按其創作時間順序分別排列于七年級(下)、八年級(上)、八年級(下)中,比較閱讀這四首古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成長——從青年游學到中年潦倒,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有我之境”到“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無我之境”,從追求實現自己理想的“小我”轉變為關心民生疾苦的“大我”,半生凄風苦雨成就唐詩巔峰時期的一座豐碑。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開展對“詩人杜甫”的專題研究,輯錄杜甫的專題詩集。以杜甫的這四首詩歌為引子,了解其生平事跡,通過梳理杜甫創作這些詩歌的時間、地點、情感等元素,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杜甫的人生軌跡及其偉大人格的形成,使學生能較全面地認識杜甫,追尋先賢的精神軌跡,領悟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豐厚。通過這樣的專題學習,提升學生歸納、提煉、思辨與探究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材是作者與編者共同心血的結晶,是讓學生獲得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師應該深刻領會編者的意圖,用科學的眼光去解讀教材、發現文本的特質、凸顯教材的教學價值,從而引領學生充分與作者、與編者對話,讓學生在這樣的語文實踐中獲得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