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勛
(滄縣劉家廟鄉中學,河北 滄州 061733)
筆者參加工作已有32 年,一直從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感覺最困惑的莫過于作文教學。由于農村學生地理位置偏僻、生活環境單一且沒有豐富的課外讀物,因此他們寫作文往往東拼西湊,材料缺乏新意、語言枯燥無味。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探索多年,發現如能將方言有效地融入學生作文中,無論是學生的寫作興趣,還是他們的寫作水平,都會大幅度提高。下面筆者就以河北省滄州市的方言為例來論述方言寫作的利弊與應用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用方言寫作文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用“純方言”寫作文。由于“純方言”中太多的口語土話在書面語中很難找到相應的詞語呈現(如書面語中的“昨天夜晚”,用滄州本土方言表述為“夜了個哄哄”),加之方言本身的區域性,所以“純方言”在學生作文中不宜提倡。第二類是用“泛方言”寫作文,就是在使用書面語寫作過程中,適當地使用方言俗語,或是經過書面語加工的方言土語,讓作文散發出一種鄉土的清香氣息,進而形成個性化的語言特色。本文所闡述的方言寫作,就是指這種用“泛方言”寫作文。
首先,用方言寫作文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農村中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接觸到的都是普通話教學、書面語寫作文,他們在語言表達上已經形成思維定勢,作文中八十歲的老爺爺與三十歲的小嬸嬸說話都是一個腔調——文雅正規,沒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千口一詞。而用方言寫作文時,由于特別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身邊的一草一木、田間地頭的農諺俚語都可以信手拈來,因此學生不用憑空想象,便能成功表現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的語言交流,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年齡、職務、性別等區別使用方言土語來刻畫形象。用方言寫作文,學生興味盎然,再也不用為作文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而發愁了。
其次,用方言寫作文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作文的語言活力,方言土語與書面語言的結合使用,極大地增強了作文的可讀性。如形容一個人有小聰明,滄州方言表述起來又形象又簡潔:插上尾(yǐ)巴就是猴兒。別人要求多、快、好、省地完成你難以完成的事情時,你會怎樣反駁呢?你是一句生硬的“我干不了”,還是準備講一大堆理由呢?看看用滄州方言怎樣“多、快、好、省”地解決問題吧:又想巧,又想好,又想小驢不吃草,還想趕得嘚(dēi)嘚兒跑,這樣的好事上哪找?試想,學生作文中如果適當運用這些俗語土話,效果絕對不遜于名言警句,教師閱讀這樣的文章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會頷首稱贊。
再次,用方言寫作文能夠展現本土的風俗民情,有助于學生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加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用方言寫作文就要了解本土歷史淵源、風土人情、節日習俗等。例如我們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劉家廟鄉,鄉政府所在地是劉家廟村,該村始建于明代,因劉姓官宦出資在該村興建大型寺廟2 座,而命名為劉家廟。劉家廟村已有六百年的歷史,鄉民至今還保留著“四月廟會”的習俗。四月四日起,共兩周時間,本鄉各村莊,附近各鄉鎮,男女老少,盛裝集會。搭臺唱戲,高蹺雜技,打把式賣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劉家廟鄉所轄自然村共26 個,風土人情大同小異又各具特色,僅元宵節就色彩紛呈:黑徐村舞獅,肖官屯村煙花晚會,西代村扭秧歌、跑落子,王占村高蹺、小車子會等;兒婚女嫁,孩子百歲娘滿月,老人去世做大壽,那更是“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當然,滄縣各鄉鎮、滄州各縣區,方言也各不相同。學生用方言寫作文,勢必要關注這些風土人情,那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必將得以留傳,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也會油然而生。
首先,方言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適應于本地區的民間對話環境,對本地區外的人們來說就非常陌生,因而學生使用一些特殊的方言土話,可能會給讀者理解文意造成一定的障礙和不便。如疫情期間,學生作文《核酸檢測風波》中出現一個句子:“做核酸的隊長死了。”這個句子對本土外的讀者來說,可能理解成“隊長死了”,實則不然,這個句子的正確理解是“做核酸的隊伍長(cháng)極了”。又如滄州人說一個人有點兒“炮”,是指這個人或性格直爽、或脾氣暴躁、或愛好吹牛、或做事莽撞,對熟悉方言土語的讀者來說,很容易把握此人的特點,而本土外的讀者就會大費周折,甚至會誤以為學生作文寫得“驢唇不對馬嘴”。
其次,用方言寫作文時學生常會陷入另一誤區:為了突出方言土語的行文特點,整篇文章完全方言化,直白拗口甚至低俗粗陋的語言,極大削弱了讀者的審美享受。如學生作文《我的姥爺》中“那天晌活歪(那天剛過晌午),姥爺在后邊扶犁,我在前邊旁(牽著、引著)牲口,‘駕!喔!’姥爺邊吆喝邊罵罵咧咧地說,‘壓不(媽的)介(這)地呀,沒白經(耕)的,老天爺也疼苦勤進(勤快、勤奮)的孩兒!’”如果純粹“為方言而方言”,那么這樣的作文就缺乏藝術美感了。
第三,用方言寫的作文中,因學生過于關注本土生活,在真實展示風土人情時也會暴露出愚昧迷信等消極內容。如學生作文《十二寡婦求雨》中寫村上輩分最高的八爺會“法術”,征集全村十二寡婦,讓她們幾乎赤裸上身,在烈日下抬著稻草扎成的巨龍游街求雨。前面吹鼓手開道,后面村民簇擁,場面盛大壯觀。這種習俗描寫極具有地方色彩,很有吸引力,但結尾寫道八爺“法術”高明,十二寡婦誠心動天,三天后真的喜降大雨。這樣的迷信“糟粕”就必須摒棄了。
首先,學生要多多積累方言土語?!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平時學生已習慣運用書面語言,反而對身邊的方言土語充耳不聞。用方言寫作文,一定要有豐富的方言積累,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平時要多深入民間生活、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去田間地頭、多去村口炕頭、多關注老年人的生活,經常與他們交流座談,讓他們講一講過去的時光。在與他們的聊天中學生會掌握許多新鮮活潑的坊間俚語,這些詞語是語文課本中所學不到的。比如請老人們回憶一下“大躍進”時代、“文化大革命”時期、“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富起來”等,在你震驚、疑惑、興奮的同時,太多的方言土語肯定會噴涌而出。
其次,還要多關注民風民俗。農村的婚喪嫁娶、壽誕喜慶、傳統節日,都能體現出不同的本土特色,在描寫這些風俗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會使用方言土語,那么樸素語言中的“泥土”氣息就會撲面而來,在娓娓而談地敘述中,愛家鄉、愛社會的情感也會油然而生。
第三,用方言寫作文要注意實用性,任何方言土語的運用都有一定的區域性。作家周立波曾經說:“使用方言土語時,為了使讀者能懂,我采用了三種辦法:一是減少使用過于冷僻的字眼;二是必須使用估計讀者不懂的字眼時,就加注解;三是反復運用,使讀者一回生,二回熟,見面幾次,就理解了。”這就需要我們在使用方言時要設身處地地為讀者考慮,盡可能在突出方言特點的同時,減少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偏差。
當然,在用方言寫作文時,我們也要提高自身的方言審美能力,尋找、使用有營養、有活力的方言,盡管是“土得掉渣”,但“話粗理不粗”,越琢磨越有味道,這才是用方言作文的應有之效。
精通多種方言的汪涵曾說過,“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會忘記你從哪里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所以,提倡學生用獨具韻味的方言寫作文,對本土方言、家鄉傳統、習俗文化等非物質文明的傳承和發揚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