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蒙 熊 茵
伴隨中美戰略博弈不斷升級,中國在國際上遭受著“百年未有”之挑戰與壓力。面向“西強我弱,東升西降”的世界局勢,新聞傳播學已然身處學科變革與人才培養的轉折路口,急需順應時代需要,探索轉變傳統文科思維的專業與教學設計。
傳統文科所映射的現實意義多著墨于社會批判性,而輕視了為社會服務的問題意識與提出策略的應用解決意識。面向這一議題,新聞傳播學學者已提出將“新文科”理念納入專業與教學設計范疇之中,但實施效果多停留在技術應用于文科教學的表象[1],仍在較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應用型思維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當前,面向世界局勢交織的巨大挑戰與機遇,缺失創新理論思維指導下的新聞傳播學面臨著所培養的專業型人才缺乏回應社會關切的大局意識之困境。
以社會責任為核心要旨的“責任式創新”理念的提出,彌合了新聞傳播學學科應用性這一社會功能的缺失,為解決國際對抗體系之下新聞傳播學如何更好地服務媒介社會中“人”的處境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路徑。通過厘清新聞傳播學研究和創新活動與責任式創新的“社會責任”認知相結合的可能性,依托所開設的“全媒體創新實踐班”作為實驗對象,探討新聞傳播學如何以責任式創新理念為指導,建構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負責任的創新型人才的實踐舉措。
責任式創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概念最早見于美國學者加斯頓的文獻,其將“責任式創新中心”描述為一個大學的跨學科研究機構,用以搭建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梁。[2]后期,歐洲學者們通過一系列會議與討論推動了這一概念的學理發展與實踐經驗的積累[3]。學界基本就責任式創新概念達成共識,大體將其定義為一個透明、互動的過程。其中,通過多方主體互相交流合作,充分考量創新活動的道德可接受性、可持續發展和對社會期望的融入性。[4]從其概念中可見得,責任式創新試圖將社會服務性、創新性與學科培養相勾連,進而從復合視角審視創新活動并關注其引起的社會效應,強調人才發展需以社會責任為創新活動的根本。近年來,新聞傳播學人才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對其培養方案的轉型為責任式創新認知嵌入新聞傳播學提供了土壤。
早期的責任式創新理念為新興技術提供引導和規范,其后逐漸被拓展應用于指導社會科學領域創新。[5]面向新聞傳播學創新性不足和納新開放能力缺失的人才培養現狀[6]與當前實務型人才的現實需求相違背的境況,責任式創新能夠提供一種思想資源,指引學界與業界相互接洽,為共同培養負責任的創新型專業人才提供思維框架與評價監督機制設計理念。
伴隨人才創新成為當代社會的常態化需求,責任式創新的要義在于強調專業型人才需要具備交叉學科的知識儲備,基于社會責任開展學術創新與實踐。[7]這就要求對專業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在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創新活動的同時關注社會倫理的規制。新聞傳播學科與社會勾連極深,其專業議題涵括媒介應用如何影響女性、青少年群體、老齡群體、農民工群體等社會群體的感知與認知,關注對虛假新聞的治理、輿論的引導、信息與文化的傳播等社會實踐議題的研究,天然強調領域人才能夠通過專業技能履行新聞傳播學科的社會責任。
基于責任式創新與新聞傳播學之間的關聯,在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理念由批判性為主向應用性與創新性共存的轉向過程中,責任式創新對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的可能貢獻在于:首先,借由責任式創新思維理念及其討論框架,嘗試建構新的人才培養理念,提升專業型人才敏銳捕捉社會問題并面向問題予以揭示和解決的能力。責任式創新意識下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必須回應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服務國家發展的需要、國際輿論對抗的需要。因此,將責任式創新意識所強調的應用型思維滲透在教學內容架構之中,從以批判性為主的教學培養逐漸向應用型思維的培養轉化是新聞傳播學科培養理念轉變的核心邏輯。其次,在與新聞業界的聯合培養中,責任式創新的指導作用更為突出。其面向應用現實議題的解決能力以社會責任的承擔與倫理風險的規避為基礎,拓寬了對業界參與社會討論的觀察視域和思考維度。最后,責任式創新視域下的人才培養更為重視社會需求,積極響應社會議題的責任力。例如傾斜關注力探討媒介技術采納和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倫理和道德問題,揭示媒介技術操控及對算法陷阱予以討論等。
基于當前的學界討論,已有學者為責任式創新理念建構了通用性框架,最具代表性的是學者Stilgoe提出的包容性、自省性、預測性及響應性四維架構。[8]依循這一學理框架對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實踐進行思考,依托所開設的“全媒體創新實踐班”(下文簡稱為創新班)作為培養對象,綜合四個層面探討領域人才培養目標的理念轉型與實踐舉措。
責任式創新的包容性要素認為創新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集體行為,不僅需要利益攸關的多方行為主體參與其中,更強調在跨學科視域下展開協同討論。[9]這就要求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在面向社會需求時具備多學科視野與產研結合的思考模式,面向社會議題的解決需平衡多方情感[10]。培養目標的改革具體體現在教學主體多元參與與教學內容涵括交叉學科上。
在所開設的創新班實踐中,人才培養的多元主體體現在學界教師與業界導師的聯合培養,在課程設置中讓學生充分了解研究機構與產出機構對特定社會議題的分別訴求,在開放的視野下思考問題解決路徑。學界教師與業界導師分別擁有不同的知識體系與經驗反應,對社會議題的情感也存在偏差。例如到底以學術興趣為優先還是以考慮社會聲譽、經費限制等為優先級,培養學生在與多主體互動的過程中思考自己的研究興趣能否與社會成本、倫理道德相平衡,在研究與學習中更多為“人”的發展負起職責。
責任式創新的包容性培養還體現在跨越學科疆界進行專業設計與教學內容改革。新聞傳播學的培養模式不僅僅在于文科內部之間的跨越和融通,更大程度上表現為融入理工科思維,變革為一個應用型、工具性的學科。如創新班的課程體系中,除“全媒體新聞寫作”“新媒體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等專業課程之外,還為學生開設了“數據與統計方法”等工具型應用課程。務求專業人才具備多元背景與興趣、開放的學科應用態度,在多方互動中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融入社會議題的決策制定與討論之中。
責任式創新的自省性要素表現為參與主體通過審視自身加深對個體與組織的認知,充分思量創新活動可能對社會系統造成的影響[11],強調對要求、目標、準則和執行過程等進行重復反省[12]。在新聞傳播學領域人才的創新性培養過程中,關注通過教學體系的設置,落實多方主體協同商討的評價機制,對人才培養效果進行動態反饋。為避免認知的延遲性,針對培養執行過程建立自省性的評價反饋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在所開設的創新班實踐中,自省性培養體現在班級管理由專職輔導員之外增設專業班主任職務。在人才培養的反饋體系中,專業班主任負責全面記錄創新班的相關教學實踐,多維度匯集教學材料作為反饋依據。并通過計量統計方法對標監測學生人文理論素養、專業能力知識素養及社會能力素養等方面的培養效果。以“新媒體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為例,在對當堂課程重點——“信息交往行為”進行作業布置時,專業班主任要求學生將不同主體的信息交往行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服務對象予以明確,并對每個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判。學期末對不同學生回答不同主題的得分進行統計與可視化,面向所體現出的學科間差異性,依據監測指標橫向對比其他學班后定期向導師提供反饋材料。
責任式創新的預測性要素體現為在創新活動的早期關注社會滿意,熟識領域知識和信息,預測判斷創新活動的走向與影響,以使創新適應社會中“人”的服務需要。[13]在預測性的指導下,面向當前變動的國際格局,新聞傳播學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將道德與社會滿意注入學生的思考模式之中,以“前瞻式治理”[14]的視野判斷未來社會前景。預測性培養滲透在教學方式之中,著重于培養學生認知到危害發生或再次發生的條件[15]。
創新班的專業理論學習始終注重開放性問題的討論,對與新聞傳播學相關的社會議題進行評估。例如揭示萬物皆媒時代新興媒介技術對用戶的潛在控制、對元宇宙概念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可能產生的相關風險保持警惕,力求擴寬學生的思考維度,培養學生對潛在風險的識別與分析能力,增強倫理反思的基礎上建構前瞻式的創新思維。
責任式創新的響應性要素要求行為主體執行創新活動的過程始終建立在多方交互的基礎上,持續調整創新模式以適應社會需求。[16]可見,在責任式創新視域下,新聞傳播學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實踐意義——社會響應。新聞傳播學的人才培養不單是學生對創新活動的“負責任”,更要求學生具有問題解決意識,面向社會需求,對重大社會議題負起責任。新聞傳播學應始終保持人才培養與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接軌,緊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在責任式框架內動態調整學科培養方案。
為確保人才培養具備充足的領域知識與專業控制力,創新班引入多學科教師隊伍,通過人才培養制度的不斷調整應對社會情境的不確定性。在社會演進的動態性匹配條件下,培養學生形成交互討論、持續響應、靈活適應的學習模式,確保培養制度下的學習研究與社會關切相契合。為使人才培養始終面向我國應對國際壓力與社會環境變革的響應性,鍛煉學生在前期思辨能力累積的基礎上深入學習與適應調整,避免其面向社會議題時面臨無效協調與治理困境。例如創新班培養課程設置呼應國際輿論傳播、媒介社會等新聞傳播領域重要議題,試圖為專業人才服務社會找到恰當的學術與實踐交切點。
在復雜的國際格局下,責任式創新理念為面臨轉型岔口的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提供了一種可應用的分析框架。為培養負擔社會責任、契合社會滿意的專業人才提供一種值得思考的發展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