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迪
博物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公共服務與教育的功能。過去十年,我國博物館數量顯著增加, 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博物館數量達到5452個,與2010年的2435個相比,十年內增加3017個。[1]博物館數量快速攀升,但博物館建設的質量卻有待提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物館建設起步晚,體系相對不成熟,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同時,由于體制機制的改革,博物館的市場化趨勢明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要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提高我國博物館的影響力,必須重視博物館的品牌營銷。[2]與此同時,伴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為我國博物館的品牌營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博物館承擔著公共服務和教育的功能,其自身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的高質量建設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緊密相連。2015年,國務院頒布《博物館條例》,我國逐步重視博物館建設,加強對博物館事業的規劃與指導,提高博物館建設的質量,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2021年,由國家九部門聯合起草并頒布《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截至2025年,要推動形成一個布局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優化、特色更加鮮明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從而促使博物館發展質量顯著提升。[3]由此可見,在國家對未來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劃中,博物館的建設至關重要。同時,隨著我國博物館體制機制的不斷改革,博物館的市場化轉型趨勢更加明顯。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想要增強競爭力,在國內眾多博物館中脫穎而出,必須注重品牌營銷。良好的品牌營銷可幫助博物館快速進入市場,明確市場定位,建立博物館品牌價值,提升博物館知名度,從而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數字時代下,多項數字技術逐步深入日常生活,與各行各業緊密相連,也為博物館的品牌營銷帶來更多可能性。5G迅速普及,低時延低能耗的特點為博物館的品牌營銷奠定了堅實的網絡基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結合,使得博物館的品牌定位與用戶定位更精準、更科學;AR、VR的運用,提升用戶體驗,實現從“以物為主”到“以人為主”的轉變。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博物館品牌個性,構建博物館品牌的良好形象,提升博物館品牌傳播效率。[4]讓數字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博物館的品牌營銷,是實現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的博物館都極具地方特色,和本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緊密相關,每一個博物館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立足博物館的自身特色,把握好與其他博物館間的差異性,利用數字技術對博物館的用戶、藏品進行精準定位,塑造博物館的品牌個性,針對品牌個性進行營銷。
1.構建受眾畫像
受眾是各個博物館品牌進行爭奪的最核心資源。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進行精準的受眾定位, 構建受眾畫像,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根據目標受眾的特性進行營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能夠利用受眾社交圈層的特性,快速吸引圈層受眾,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例如故宮根據預約參觀的訪客數據,利用大數據,將用戶畫像主要集中于青年人群體,針對年輕人喜歡的軟萌逗特性,推出了“軟萌”的康熙和乾隆的形象,抓住年輕人喜歡玩梗的特點;另一方面,針對受眾喜歡小動物的特性,轉變以往營銷的宏大視角,從小微切口入手,營銷故宮的貓,準確把握目標受眾的心理訴求,精準定位,品牌營銷取得了良好效果。
2.突出藏品特色
博物館以藏品和文物為核心,來進行博物館的品牌營銷。可以說,藏品本身是博物館進行品牌營銷時最大的特色所在。突出藏品特色,才能更精準地進行博物館的差異化定位,塑造博物館的品牌個性。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根據網絡點擊量和受眾調查,著重突出最受受眾青睞的藏品,深度講解藏品背后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等,使藏品形象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突出藏品的特色,進行精準的品牌營銷。
數字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博物館的品牌傳播是博物館進行品牌營銷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傳播,才能有效到達目標受眾,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的品牌傳播早已不是單向的自說自話,在網絡平臺中,構建起交流與溝通的渠道,和受眾進行雙向的傳播互動,傾聽受眾聲音,助力博物館的品牌傳播。
1.利用多元的社交媒體平臺
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平臺是博物館進行品牌傳播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當前,國內大多數博物館都在社交媒體平臺注冊賬號,分享博物館相關內容,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屬故宮。故宮利用多元的社交媒體平臺,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深受受眾喜愛的平臺中進行內容分享,傳達博物館的品牌理念,展覽信息等官方內容。[5]同時,根據受眾的評論、點贊、轉發等信息,即時和受眾進行雙向互動,針對受眾喜歡的展覽和藏品進行深入挖掘,廣泛傳播,也引導受眾進行自發的內容生產與創作, 激發受眾傳播熱情,擴大博物館品牌傳播的范圍,提升博物館品牌傳播的熱度,更好地進行博物館的品牌營銷。
2.搭建自身的網絡傳播平臺
數字時代,傳播渠道和平臺不僅僅局限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搭建自身的網絡傳播平臺同樣重要。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由于各種各樣的規則限制,會對相關內容或消息進行限流和控制,博物館的官方傳播可能會因此無法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博物館構建起自身的網絡傳播平臺,可以有效對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補充,更大范圍進行品牌傳播,提升博物館品牌營銷的影響力。故宮從很早就開始搭建官方網站,進行品牌傳播。在故宮的官方網站上,不僅傳播官方信息的發布,更是集溝通、服務、體驗于一體。故宮官網整體由六大板塊組成,分別是導覽、展覽、教育、探索、學術、文創。不難看出,故宮官網的作用不局限于受眾交流,活動展覽的查詢、官方門票的預約、相關文物的信息、學術的交流與探討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更好地滿足故宮全方位的傳播需求。[6]
博物館的品牌價值不同于其他品牌價值,其公共服務和教育地功能決定了其品牌價值的獨特性。一切以受眾為中心,被受眾認可,在受眾心中留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就是博物館的品牌價值。因此,在數字時代,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多元的受眾體驗,從以往博物館“見物不見人”的局面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為受眾服務,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價值,更好進行博物館的品牌營銷。
1.交互科技,沉浸式體驗
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應用于各行各業,博物館也不例外。邁克爾·海姆((Michael Heim)將人們在數字媒體虛擬系統中的活動方式概括為模擬、遠程展示、身體完全沉浸、身臨其境、互動、人造化、網絡化的交往等七個方面。[7]AR、VR、MR、多媒體屏幕等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博物館的體驗形式,不再局限于藏品的靜態展示與觀看,囿于小小的展示柜中,為受眾提供了更多沉浸式的體驗,打通聽覺、視覺、觸覺等身體多器官的感知,全方位感受藏品魅力。故宮在2021年推出了故宮石渠寶笈繪畫數字科技展,創新性地采用了MR混合技術、AI智能人臉識別、全息多媒體技術等數字技術手段,將故宮博物院中收藏地經典化作進行了極具創意性、特色性的詮釋,打造了觀山、游云、賞花、浴馬、入宴、時趣六大數字板塊。根據畫作的不同類型,分別建造了六個不同的數字體驗區,把畫作中蘊含的具體場景和意趣打造成為美輪美奐的體驗空間,將文化、藝術與數字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特別是《千里江山圖》的交互設計,將圖中場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活化,變成一個個立體的,可以觸摸的實物,在形式上通過光學與鏡面的反射,將空間不斷擴展,眼觀于畫,身在游覽,隨著受眾的走動,畫面景色不停切換, 使得受眾仿佛沉浸于千里江山的美景之中,獲得難以忘懷的博物館體驗。
2.打破限制,舉辦系列展覽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利用,博物館的展覽逐漸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首先,打破時間限制,數字技術為博物館的夜間展覽提供了支撐,智能調光使得藏品即使在夜間也能有著如白晝般的自然光環境,展示藏品特色。博物館開放夜間展覽,更多融入了夜游特色,與白日的展覽區分開來,利用燈光和環境打造獨特夜游氛圍,加入光影秀、博物館燈展等獨屬于夜間展覽的內容,給與受眾獨特體驗。北京自然博物館結合自身館藏特色,推出觀賞螢火蟲,在帳篷中與恐龍做鄰居等夜間游覽項目,完美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打造獨特體驗。[8]其次,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打破了博物館展覽的空間限制。數字影像和數字多媒體的結合,讓足不出戶看展覽成為現實,各大博物館推出線上游覽項目。不同于以前簡單的圖片和影片呈現,當下博物館的線上游覽項目得益于5G低時延的助力,更多地進行直播觀看的形式,跟隨直播畫面實時參觀游覽博物館,體驗更加真實和豐富。尤其是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受眾無法親自到場參觀游覽,線上直播云游博物館將成為一大趨勢。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品牌營銷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品牌自身,品牌延伸也是其品牌營銷的重要部分。博物館的品牌延伸屬于博物館相關的附屬產物,其植根于博物館本身,從博物館的不同方向進行延展,和博物館品牌進行有效相加,打造“博物館+”的形式,為博物館的品牌營銷起到巨大作用。博物館目前的品牌延伸有許多方面,“博物館+文創產品”和“博物館+影視綜藝”兩種形式,是目前最具參考性和推廣性的兩種延伸方式。
1.“博物館+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成為博物館進行品牌營銷的利器。數字技術為文創產品在設計、建模、批量化生產方面提供諸多裨益,文創產品根據博物館的外觀標識、藏品形象等特點制作成各式各樣生活物品,售賣盈利所得不僅能用于博物館的日常運營,更能使受眾使用產品的同時進行博物館文化、理念等的營銷,響應了受眾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博物館推出文創雪糕便是一大特色文創產品,根據博物館建筑外形制作的特色創意雪糕,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味蕾,更是為受眾增添了消費中的文化意蘊。受眾紛紛拍照打卡,又進一步進行了病毒式營銷,帶有博物館特色的雪糕廣泛傳播,助力了博物館自身的品牌營銷。可以說,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融合,是博物館進行品牌營銷的重要方式。
2.“博物館+影視綜藝”
“博物館+影視綜藝”的跨界融合是博物館品牌營銷的另一大革新。區別于之前博物館嚴肅莊重的形象,與影視綜藝的結合更接地氣,在娛樂中傳遞博物館理念、文化等,更易為受眾所接受。河南博物院在影視綜藝的融合中十分值得借鑒,《唐宮夜宴》 節目通過在河南衛視上星播出,將河南博物院中陶俑藏品活化,根據陶俑的特色,利用真人扮演的形式讓文物活起來,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陶俑所處的歷史時代、文化內涵等信息,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節目在社交媒體中引起巨大反響,好評如潮,為河南博物院的品牌營銷做出巨大貢獻。此外,河南博物院利用《唐宮夜宴》節目的熱度,繼續推出《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節目,一波接一波的綜藝節目的跨界融合, 讓河南博物院徹底出圈,成功進行了品牌營銷。
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為博物館的品牌營銷帶來諸多便利,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一系列問題,博物館的品牌營銷出現同質化趨勢,文創產品溢價問題嚴重,營銷過度娛樂化等。博物館歸根結底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其內涵,營銷是其擴大品牌影響力的手段,在過程中要把握好使用數字技術進行營銷的界限,一切為博物館本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