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昱
對于社會大眾而言,“融媒體”給人感覺十分模糊,其實質則是借助各種媒體為載體,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內容的共同之處,且巧妙地利用內容互補媒介,全方位、多層次整合全部資源,構建成一個新型媒體[1]。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新聞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促使新聞短視頻積極發揮作用,創作出高水準的新聞短視頻,提高傳播效率,確保電視媒體可持續健康發展。
電視新聞短視頻系統機制較為完善,不僅可對新聞客觀性進行有效保障,而且還能夠迎合網絡分發特征的個性化需求。目前,新興傳播媒介不斷興起,成為人們獲取實時新聞資訊的主要選擇。同時,對于新聞的閱讀,碎片化特征日益明顯,而新聞短視頻具有短小、精煉的特征,恰好迎合了融媒體發展所需,有助于用戶迅速了解新聞信息,迎合了用戶碎片化閱讀習慣。
短視頻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迎合了時代發展所需。電視新聞創作短視頻可深入挖掘與發揮新聞的價值。新聞短視頻功能十分豐富,如點贊、評論與轉發等,有利于用戶積極交互自己的需求,在獲取所需新聞短視頻信息后,可在評論區發布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同時,用戶還可把短視頻轉發給其他平臺的用戶,如此積極交互與反饋了信息,拓展了新聞傳播范圍。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短視頻逐漸成了社會化新興媒體形式,高效率傳輸各種新聞信息,促使新聞資訊能夠同用戶社交圈進行深層次融合[2]。對于新聞短視頻而言,其制作內容較為豐富,其中,對于娛樂信息傳播而言,新聞短視頻優勢明顯,可積極迎合大眾消遣與娛樂的需求。在這一前提下,受眾基于自身需要及喜愛選取新聞短視頻內容,不僅能夠掌握更多的社會資訊,而且還能夠愉悅心情、緩解壓力。
融媒體時代下,針對短視頻的評價重點在于“精辟”“干貨”[3]。其中,對于新聞短視頻所輸出的價值信息必須具有“干貨”特征,具體體現在:制作新聞短視頻時,需明確定位輸出的價值信息,如真實性是“干貨”的首要特征;又例如,短視頻內容要求簡潔,在視頻制作時盡量以壓縮、分類、概括等多樣化方式,精準、簡潔地輸出短視頻內容,盡量能夠達到“精辟”要求,以一句話、一個鏡頭、一個形象、一個場景便能夠經典敘述某一個新聞,拉近受眾同新聞之間的距離感,進一步提高新聞的質量。
信息交流中,文字、圖片、數據、影像是主要方式。通過信息交流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融化人們之間的關系,強化共同認知。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媒體創作新聞短視頻應明確定位目標,借助短視頻的影響力,獲取最大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4]。簡而言之,則是采用商業化的運營方式,通過多樣化的傳播途徑,促使短視頻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認同,提高情感認知層面對共同原則的影響,進而有力地引導社會輿論,對個體社會化人格予以深刻影響,促進社會良性、穩定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高質量融媒體新聞短視頻制作旨在綜合性的創新元素引入,如果在創新過程中只是形式變化,而無內容方面的獨創性與新穎性,那么,即使是十分嚴肅的新聞故事、獨特的觀點,也無法通過真正的融媒渠道獲得廣泛關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媒體創作新聞短視頻,巧妙地融入創新元素是重點[5]。一方面,相比于其他行業的競爭,短視頻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在數量、規模方面,短視頻制作的個體與企業之間的差距較大,受眾群體劃分也有所不同,知視頻內容同一性、同質性的現象嚴重。所以,新聞短視頻創作時,制作人應對內容及形式進行積極創新,不斷地引入新的元素,以此來提高短視頻的吸引力。
現階段,為了能夠在短視頻行業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電視新聞媒體應認真篩選短視頻內容,精簡整合長視頻素材,爭取做到為社會打造傳遞精準的信息[6]。融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然而大多數自媒體用戶所發布的信息同實際相差甚遠,“標題黨”盛行,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只是為了能夠博取眼球,沒有考慮輿論導向與社會影響,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對此電視新聞媒體短視頻創作時,為了保證自身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必須以事實為基礎,科學求證,向社會大眾提供真實信息。例如,2018年10月,重慶市萬州區22路公交車同小轎車相撞后墜江,這一事故在網絡上炸開了鍋。但是,自媒體用戶為了能夠獲取關注流量,沒有進行深入調查,而是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導致小轎車女司機遭受了網絡攻擊。事實上,這位女司機也是受害者,但是卻面臨著輿論與事實的雙重打擊。新聞媒體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深入調查與分析,還原真實事件過程:在公交車行駛過程中,因坐過站一位乘客蠻橫要求司機臨時停車。司機拒絕后,其拿出手機擊打司機的頭部,雙方拉扯期間司機打錯方向盤,撞上了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透過這一事件, 新聞媒體短視頻創作時不得投機取巧,應以真實性為基礎深入挖掘新聞事實。
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短視頻時間限制要求較為嚴格,對此在內容布局時應做到充分彰顯具體信息。通過分析點擊率高的案例發現,開篇留人是關鍵點[7]。在大量碎片化時間中,為了吸引社會大眾的眼球,大多數視頻內容在視頻前端位置放置新穎的標題內容。創作時,盡量在5秒內抓住瀏覽者的注意力與眼球,這直接決定了短視頻是否有吸引力。所以,在制作短視頻時應注重謀篇布局,在視頻剛開始的位置應設定懸念,凸顯出矛盾位置的具體內容,促使用戶能夠迅速被吸引,根據故事主體內容慢慢地闡述出矛盾,且在開頭位置設置相關懸念,并慢慢地解答這些懸念。蘇州廣播電視總臺2020年的短視頻作品《一個人的生產線》。該片以紀錄片的手法,從“細”處切入,生動細膩地展現了主人公的韌勁和擔當,抓準當天完成訂單并交貨的重要節點“一氣呵成”。一個人的生產線是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戰疫的一個縮影,多側面地反映了特殊時期共克時艱的家國情懷。第一時間全網推文閱讀量約300萬,有500個以上微信號轉發相關內容;在微博端,當天閱讀量就超過1400萬次,其中人民日報微博轉發后,點贊量超過10萬次;在抖音端,僅SBS暖視頻和小魚視頻轉發的播放量就超過了3000萬。最終,該作品榮獲當年度的中國新聞獎。
傳統新聞視頻內容有的十分嚴肅,特別是時政新聞,直接制約與影響了某些群體關注情況[8]。基于此,創作短視頻時,應大膽地突破其嚴肅性特征,在保證實用性的前提下,選取恰當的角度,使得所傳遞的新聞信息接地氣,且擁有更豐富的情感,從而可真正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同時,短視頻應創新內容的展現方式,進一步強化新聞信息的共鳴效果,采用自然的敘事方式,充分展現出新聞主體內容。在制作時,應注重環境聲音與后期音效記錄等相關工作。創作短視頻時,可引入動畫的方式,積極迎合視覺相關需求,合理切畫面,確保其清晰度,進一步提高展現方式的新穎性,預防受眾出現短視頻內容單一的印象。 同樣是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南京廣電的短視頻作品《搶手的王老師們》,則是采用了全新的報道形式和新媒體剪輯、特效、邏輯,生動風趣地展現了“六位王老師”的故事,視頻節奏明快,人物性格突出,講述邏輯清晰,很好地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效回答了時代命題。
在確保新聞價值的前提下,新聞媒體重視關鍵細節與瞬間,且巧妙地配以相關文字及音樂,引起受眾情感共鳴,這便是短視頻內容創作的核心。對于選題敘事而言, 應積極把握主流價值方向,找準切口,采取細節化敘事的方式引起廣大用戶情感共鳴,制作出高質量的短視頻[9]。同時,短視頻憑借自身獨特的優勢,積極迎合用戶碎片化觀看習慣,編輯短視頻時應去除一些背景介紹,精心選取每一個細節,并保證內容重點始終如一,如此才可獲取強大的傳播效果,改變傳統媒體大而全、平鋪直敘的特點。短視頻,尤其是主流短視頻,盡量在短時間內將事實與價值觀進行呈現,并對輿論進行有效引導,立足于各細節,講述一個個情感豐富的小故事,引起受眾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央視頻” 有一條短視頻講述了一位99歲老人治愈出院的情境,其在防護服上寫下了感謝醫護人員的話語。短視頻由老人高興的笑容、同醫護人員親密的擁抱等畫面構成,這不只是呈現出了醫護人員偉大的敬業精神,也體現出了老人積極戰勝疫情的心態。“以畫代話”,從細微處同用戶產生情感共鳴。
在短視頻需求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為了能夠在內容多樣化、傳播立體化的融媒體時代中獨樹一幟,獲取更多的流量與受眾,需在嚴格審核短視頻素材內容的基礎上,選取與積極策劃滿足自身媒體特征的內容開展大膽創作。同時,借助電視媒體制作經驗及強大的后期技術,使用專業后期軟件,剪輯制作視頻、圖片與音頻等素材,合理使用合成調色、三維特效等軟件予以在創作,為新聞短視頻配上背景音樂、特效、字幕及表情等豐富元素,通過加工與優化處理后,新聞短視頻話題性、趣味性、可看性、互動性特征明顯,而且有利于受眾對新聞信息內容的深刻理解。例如,上海看看新聞在2020年11月推出的虛擬主播申苶苶雅,對2021年的全國兩會、上海進博會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報道。這位虛擬主播就是采用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各種新技術,并和采訪記者有效形成互補和互動。形象一經推出,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進行廣泛傳播,受眾新鮮感較強。
基于行業發展現狀,電視媒體應采用的大數據技術對短視頻內容相關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且以數據為核心,對廣大受眾閱讀需求、瀏覽習慣等進行精準把握,從而合理新聞短視頻創作、制作與推送發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電視新聞媒體平臺通過綜合分析與收集用戶瀏覽后的用戶觀點、轉發數量及相關新聞信息數據,借助大數據手段進行深入挖掘與綜合性判斷分析,準確地刻畫出用戶的“肖像”,建立用戶思維導向,巧妙地運用于新聞短視頻策劃、選材、制作、推送與互動等各個環節中,創作出更多優秀、精彩的視頻作品,以此來提高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傳播力。
總之,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短視頻時新聞傳播的有效路徑,對傳統電視媒體新聞的要求更為嚴格。實踐中,電視媒體新聞應高度重視短視頻,立足于自身優勢,精心創作短視頻,向社會大眾傳遞更客觀、更權威、更真實的新聞信息,確保輿論主導地位始終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