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紅 |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
回顧我們的文明發展和教育發展,特別是近現代,有兩個問題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回避的,那就是“李約瑟之問”和“錢學森之問”。“盡管中國古代有諸多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事實上,李約瑟講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更關心的是現代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李約瑟之問”的核心,問的是為何現代科學及學科沒有在中國產生,而是由西方輸入,如音樂學、美術學、體育學、社會學、科學、工程學等。學術界的主流認知是,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古中國忽視形式邏輯,即丟掉了本土以墨子為代表的形式邏輯,近現代之前尚未引進西方的形式邏輯,因而缺乏健全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
錢學森所講的不是一般的教育和育人,而是如何杰出和卓越。他深知思維的重要性,在世時一直夢想著建立融合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的另一門類:思維科學技術。“錢學森之問”,表面問的是為何培養不出獨創性的杰出人才,實際提醒我們尚缺乏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擁有健全的思維。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復興中華文明,服務人類發展。而從根本內涵上看,則是要實現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擁有健全的思維。人只有擁有多種思維并能在其中自如切換,才能實現自由、無阻隔;只有盡可能多地掌握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才能全面、超限。
正如生命DNA基因是由A與T、C與G四種堿基按照互補原則二二匹配所成,在筆者看來,人類的卓越基因則應該由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四種思維方式兩兩匹配所成。前兩者是基礎,后兩者是在此之上的提升。這四者缺一不可——僅有邏輯沒有形象,沒有鮮活的想象力,就會缺乏創造;僅有形象,沒有邏輯,就會如巫婆神棍般地夢囈;僅想批判不顧創造,批判就會走向破壞,缺乏建設性;僅想創造不懂批判,創造就會成為仿造,甚至抄襲。
知識傳承和流播是基礎,立足于此的思維訓練才能建起真正的大廈。近幾百年,在教育模式和知識學科體系上,我們長期處于對西方領先者的跟蹤、跟隨、模仿、并行,卻從未實現超越和引領。在此過程中,我們幾乎又忘卻了本民族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中如老子、墨子等先賢思維的優秀成分。當今,量子思維引領的人工智能時代正快速到來,如果量子思維和中華民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獨特智慧相結合,很可能是我們創造新世界并貢獻人類新發展的偉大機遇。
然而,近幾年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下降、學術技能退化。此現象是否有普遍性,有待考證,但需要我們警醒。毫無疑問,該現象與我們長期以來的分科教學和僅傳授過時、僵化、標準化的知識教育密不可分。
知識指向過去和現在,而挑戰卻在未來且前所未有。知識是關于世界的人類認知,卻不能完全代表世界本身,未來必會出現反例。知識具有可替代性,存在期較短;思維則具恒常性,存在期長遠。
在過去知識不發達時代,人們難以獲得知識,所以“知識就是力量”。在當今知識爆炸時代,人們容易只相信符合自己習慣或者價值觀的所謂“知識”。現今充滿越來越多的知識,卻給人們越來越少的意義。明明是一個知識超載的時代,但人們卻猶如活在知識的孤島之上。人們學習的許多知識點,猶如一座座孤島,彼此缺乏關聯。
知識都有適用邊界,出界則成偽,經過深思拷問的知識才能成為真知。知識有其適用范圍,從更深層次乃至跨層次地去理解知識,才能避免誤讀錯用。知識只有通過思維(形象、邏輯、批判、創造)的加工和相互關聯,才能內化為人的思維和精神境界,才能真正成為卓越的人。如果說知識是磚塊,那么思維就是框架;知識傳承和流播是基礎,立足于此的思維訓練才能建起真正的大廈。
在思維教育中,需要超越專業和學科。人們通過專業化的學習,通過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化,通過思維訓練等,才能養成自己的氣質與能力。參照工業4.0的劃分,可以形象地把不同的人分級比喻為:目不識丁的文盲是自然界1.0的人,擁有并停留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是2.0的人,進化到思維精神智慧層面的是3.0的人,其靈魂或者思想能影響他人或者人類的是4.0的人。人類歷史上,除極個別幾個人可從1.0如量子躍遷般越過2.0而直接達到3.0或者4.0,幾乎所有人都需要從1.0逐級依次提升。由此觀之,我們現在的教育主要培養的是2.0的人,但這與我們的需求,即產業/社會需要轉型升維到4.0/5.0,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要基于知識點,并超越知識點,我們就必須重視思維教育;而在思維教育中,需要關注跨越,超越專業和學科,讓人們知曉理工、人文、藝術等至少三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因為知識的專業學科是人為劃定的,不代表真實世界和真實的問題與挑戰。陷于單一或者某些專業學科知識或者技能學習的人們,容易形成“學科專業性格”,甚至某種習得的偏執。如此,一個健全的人有可能會因不當教育而“致傷”“致殘”。這樣的人無從感悟幸福和創造的真諦。
華東師范大學作為新中國組建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范大學,理應成為培養卓越人才的“示范”。我們應該以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人才培養的第一原理,致力于建設成為引領育人創新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20年以來,學校以“更新觀念”“改變思維”為先導,開啟全校范圍的卓越育人改革行動,發布“卓越學術”“卓越育人”“通識課程”三大綱要,確立了以“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思維能力提升”為牽引的卓越育人范式,力爭成為思維教育的先行者。
學校以思維為導向,構建了“以思維訓練為特色”的通識課程體系,其中重點打造了《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系列課程(包含歷史、音樂、數學、地理等21門)和《共產黨宣言》《道德經》《幾何原本》《量子史話》等四門為代表的經典閱讀課程。
《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系列課程以不同學科發展史中的重大顛覆性事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等典型案例為素材,重點揭示思維模式的重大轉折和變化,闡明超越原學科的普適意義,并反思這些重大創造成果的時代局限性,旨在促進學生對科學、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思維模式的掌握,提升思維能力。
四門經典閱讀課程包括作為人類思想經典和我國主流價值的《共產黨宣言》、作為中華民族哲學經典的《道德經》、作為人類學科模板和形式邏輯訓練經典的《幾何原本》、作為當代科學人文和人類思維經典的《量子史話》,涵蓋古今中西,旨在給學生最全面的、最前沿的思維感受。
培養“體健腦慧”的未來新人。學校以培養“體健腦慧”的未來新人為目標,以人文和科學統一的深度內涵,打造集科學、知識、實踐、思維、精神為一體的體育教育,主持制定和修訂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構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美育課程覆蓋全體學生。學校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為目標,加強藝術與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學科的結合,將美育課程覆蓋全體學生。“大學美術”系列本科生通識課意在激活大學生視覺素養、訓練形象思維,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美的設計》課程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心”三個主題,幫助學生理解設計的邊界與創造性思維的共生關系,養成以人為本、問題驅動的設計理念,提高審美情趣與創新能力。
加強傳統勞動課程建設和實踐訓練。學校堅持加強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創造性勞動教育、以動手勞作為主的傳統勞動課程建設和實踐訓練,讓學生既能在腦力勞動中得到身體的鍛煉,也能在體力勞動實踐中鍛煉思維,以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感悟到真實復雜的世界迥異于單純的學科和知識,以促進學生形成跨學科的思維素養,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例如,圍繞創造性勞動主題,立項建設了20門勞動教育精品課程,加強融合課程設計。打造“學科教學中的智能教具設計與創造”課程,指導學生借助智能教育裝備設計教學工具,創新篆刻、木藝、陶藝和漆藝等系列課程,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豐富美的體驗,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勞動意義等。
重視創設跨學科育人環境和提供項目制學習機會。學校開設了雙學士學位項目、微專業項目、跨學科課程、跨學科聯合實習、STEAM訓練營等品牌活動,系統構建了文化、課程、訓練、競賽、實踐“五位一體”雙創育人體系,涵育具有“教育家情懷、企業家精神”的師大雙創文化,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探索建設各類思維教育的發展基地。涵蓋科學教育、人文教育,旨在通過打造思維教育理論創新的策源地,探索形成示范性的思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思維教育的交流培訓和推廣平臺,進而為大學通識教育和中小學階段培養思維教育師資。
關注對基礎教育的輻射引領。學校提出“推進基礎教育卓越發展的行動建議”,強調卓越基礎教育是“為實現每個學生擁有幸福和有意義的人生而進行的教育”,是全面而自由的教育,是讓學生受益終身的教育。
在思維教育層面,倡導基礎教育要突破分科教學慣性,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在情景教學和問題解決中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素養,讓學生能夠以前沿的科學知識為基礎,通過科學方法自主地探究世界、創造知識、應用實踐,進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和精神,成為卓越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