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寧縣城關小學 饒學娥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較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自主性已經得到提升,因此對待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要一改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進行保留,對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內容進行刪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協作,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課堂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著清晰的認知,并不僅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行進。以單元為間隔組織學生的學習,同一單元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以點面結合的模式展開教學,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課本內容,對整個教學模式有著深刻的認識,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將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以單元為主題進行教學,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材的內容設置也是存在邏輯關系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拿到課本之后先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的初步了解對每一單元的內容有個大概輪廓,在腦海中形成以單元為主題的學習模式,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堂所講內容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對本單元的文章有清楚的認知,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
例如,小學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圍繞“愛國”主題展開,編排《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小島》這四篇文章,或是敘事,或是寫人,或是直抒胸臆,這四篇文章表達的都是濃濃的愛國之情;小學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以“語言的藝術”作為單元主題,編排了選自《世說新語》的《楊氏之子》及《手指》《童年的發現》這三篇課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學習語言的表達藝術,在不同類型文章的認讀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不同體裁文章的表達方式,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只有一個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主要圍繞“熱愛土地,保護環境”展開,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文章主要內容,增強學生對土地的保護意識;小學語文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圍繞“民風民俗”主題,讓學生閱讀文章查閱資料,對民族的傳統活動有清晰的印象,對自己家鄉獨特的民俗活動有全面的了解,體會其中蘊含的淳樸民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每一單元的主題展開教學,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文章主旨。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都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意識培養的重要階段。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目前不少教師仍然主導著一切課堂活動,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得到充分調動。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不夠完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了轉變,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教學模式的革新,保留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針對小學高段的學生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小學語文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八單元圍繞的主題是“走近魯迅”,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解讀,了解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的個性特點。《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作者回憶魯迅先生生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借此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懷念與敬佩。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魯迅先生的影視作品,如《覺醒年代》中魯迅先生罷工的片段以及魯迅先生寫下《狂人日記》的片段,讓學生對魯迅先生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教師要在學生開展閱讀之前拋出相關的問題:“文中哪個句子是對魯迅先生的直接描寫?從這個句子中能夠體會到魯迅先生身上什么樣的品質?”“讀完文章之后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文章中的哪個句子中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的優秀品質?文章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讀完課文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通過小組交流解決問題。又如,小學語文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七律·長征》的學習,第二單元圍繞“重溫革命歲月”主題展開,讓學生感受革命先烈舍己為人的偉大犧牲精神,在學習《七律·長征》之前,教師可以將課前備課時搜集到的關于紅軍長征過程的紀錄片,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看完之后對《七律·長征》這首詩歌的內容會有更深的感悟,這時給予學生5—10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小組內選出一位代表在班級中發言。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弱化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起到引導作用,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教授知識的環節,更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階段特點,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情感的激發,促使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展開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對文章內容可以做出簡單的判斷,對文章中人物的心理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揣摩和思考。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認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進行交流,同時在教學中要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加強學生交流的欲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另外,教師作為影響學生的一大要素,必須做到行得正坐得端,為學生的學習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日常交流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學中多使用幽默的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之間形成和諧、友好的交流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情感的調動,并不斷完善自身,注重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其自我意識也會隨之增加,在課堂上更加喜歡表現自我,更喜歡參與有競爭性的活動。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設計有競爭性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活動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重新燃起興趣。
例如,小學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草船借箭》的學習中,第二單元圍繞的主題是“走進中國古典名著”,將名著的精彩環節進行節選呈現在課本上,引導學生接觸中國的古典文化,進而激發學生對名著的學習興趣。《草船借箭》這篇文章選自《三國演義》,教師可以在課上組織一個有獎競答的游戲,問題的設置可以與本單元的內容相聯系,如:“《三國演義》的作者叫什么?”“《水滸傳》中林沖的綽號是什么?”“《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指的是誰?”這種課堂小游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文章學習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講這個故事,比較哪個學生講述的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及時查漏補缺,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教學工作。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到了小學高段之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之前已經有顯著的提升,但是還不能完全支撐起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因此,對待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同樣要重視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動力。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經驗,同時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機會也越來越多,在社會生活的影響下,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與之相契合的教學環節,將課本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創設更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將課本中的知識呈現為生動有趣的情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一改學生對語文課堂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給學生帶來新穎的感受,激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例如,小學語文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草原》的學習,第一單元圍繞“走進大自然”的主題展開,旨在讓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學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草原》這一篇文章主要描寫的是大草原的自然風光美和草原人民熱情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人情美,去過草原的學生有著切身的感受,因此對文章內容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感觸會更加深刻;但是沒有去過草原的學生,很難對文章內容產生共情,對文章中描繪的風土人情無法深入了解,文章中所傳達的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人情美,學生也無法切身感受。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下備課時,從網絡資源庫中搜集相關的資料,在課上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書本上的內容以生動有趣的視頻和動畫的形成展現出來,課本中關于草原、蒙古包的插圖活起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對視頻的觀看,感受蒙古音樂的美,目睹草原的廣闊,通過實例感受蒙古人民的熱情。借助視頻,學生會對文章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老舍筆下的草原,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構建語文的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發展特點,為學生創設與之相契合的教學模式,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情境和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同時,以單元為主的教學模式,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較傳統的教學模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更好地掌握文章重點,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