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園田塘小學 沈本輝
近年來,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下,教育教學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都出現了較多的變化。但是由于學生的升學等依舊以成績為標準,導致家長、教師將學生的成績看得更為重要,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種情況下,參加校外培訓的風氣十分盛行,教師也樂于采取“題海”戰術,期望學生通過多做題達到“熟能生巧”的學習效果。這使得學生承受的學業負擔過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健康等都會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利于學生其他方面素質的發展。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雙減”政策,整治了眾多校外培訓機構,對學生的書面作業量做出了明確規定。在這種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意進行數學書面作業的精簡,優化課后作業設置,講究課堂效率,采取有效措施構建數學高效課堂,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更多的收獲和更大的發展。
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與落地對教育界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事件,極大地影響著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該政策要求實際教學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多數學校及教師也開始圍繞這一要求進行教學方式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教師們“大水漫灌”多年,一下子政策轉變,不少教師都覺得難以適應。“雙減”政策雖然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減少了學習時間,增加了學習效益,但卻不可避免地讓教師承擔了更多的“負擔”——教師需要想法方設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減負的同時不影響效率。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并沒有快速地適應這一政策,總是習慣性為學生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同時也有部分教師有心想要落實“雙減”政策,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學生的成績受到影響。
教師應該正確解讀“雙減”這一政策的內涵,明白這一政策并不只是“減負”這么簡單,還要在“減負”的同時做到增效、提質,如此才能真正落實“雙減”政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想要全面提升課堂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不容忽視。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首先要對教學目標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認識,同時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學情,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逐步細化每個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做好課程間的有效銜接。此外,教師還應根據教學任務合理選擇素材,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課堂。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明確該單元教學的目標,即學習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會運用面積計算公式去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當前的思維能力、數學基礎以及興趣愛好等進行了解。其次,教師基于以上的了解劃分課時,將該單元劃分成“平行四邊面積”“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組合圖形面積”四部分內容,每一部分根據重要程度占據1或2個課時,并在課時內再做出進一步的內容細化。最后,教師根據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制作教學課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課件的制作不是簡單的搬運,而是有規劃地將教材資源和課外資源進行整合,以增強教學課件的吸引力。以“平行四邊形面積”這部分知識來說,教師可以對其開展進一步的細化,將其劃分為“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和“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兩個部分。第一課時,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為此,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生活化的場景,為學生展示兩個花壇——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猜一猜那個面積更大一些。在學生做出猜測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數方格的形式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一番討論驗證之后,學生會發現兩個不同形狀的花壇是一樣大的,然后教師再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輕松地完成本課時的學習任務。
在“雙減”背景下,為了在減負的同時做到增效提質,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大多由教師主導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普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很難得到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及時改變教學模式,將原本由教師主導的教學課堂交到學生手中,同時還可以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消除學生畏懼數學、厭惡數學的不良情緒,進一步做到增效提質。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為學生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影響下和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二)”中關于“折扣”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百分數(一)”的知識點,讓學生可以順利地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學習中,然后再創建“百貨超市”這一教學情境,讓一部分學生扮演超市店員,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其中扮演超市店員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進行售賣,而扮演顧客的學生則要進行購買,而且為了使情境更加還原,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相應的道具,如不同面額的學具鈔、標有物品價格的標簽等。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打折活動,如“今天百貨超市開業大酬賓,各位店員需要酌情進行打折”,然后扮演店員的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身的購物經驗對商品進行打折,打折的方式不做限制,如“打八折、買一送一、買就返20%”等。最后顧客入場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扮演店員的學生和扮演顧客的學生一起合作計算商品的最終價格。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很輕易就能掌握“打折”的意義和運用方法,提煉出有關打折問題的解題思路。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道與打折有關的情境問題,讓學生進行計算,如:“國慶期間,某商場為了促銷推出滿400元打八折活動,現在你要買一件標價為420元的衣服,請問你實際要支付多少錢?”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在“雙減”背景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尤為關鍵。微課作為一種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教學形式,有著短小精悍、內容簡潔等特點,與“雙減”政策下的精講精練十分契合,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微課開展數學教學。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自制微課,也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微課資源,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另外,一些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還可以將微課資源分享給家長,讓學生回家后繼續展開學習。
例如,在學習“簡易方程”時,經常會遇到“雞兔同籠”的問題,然而由于學生初步開始學習方程,對這類問題的理解難度相對較大。所以教師想要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可以借助微課開展教學。在微課視頻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如假設法、抬腿法、列表法等,每一種方法都要盡可能做出詳細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的解題原理。如:有若干只雞和兔在同一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以“抬腿法”為例,這是古時候人們就想到的一種方法,讓籠子中的雞都抬起一只腳,而兔則抬起兩條腿,這樣籠子中腳的數量就會減半,即94÷2=47。雞有一只腳,兔有兩只腳,所以籠子中只要多一只兔子,那么腳的數量比總數多1,由此可以根據腳的數量和雞兔總數之間的差計算出兔子的數量,即47-35=12,而雞的數量則是35-12=23。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在制作微課時加入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這一解題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理解了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并不代表學生已經掌握這個知識,尤其是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看似理解了,但到課后自己完成相關問題時,卻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教師可以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分享在班級群中,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去觀看學習,直到能夠靈活運用這一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
“雙減”政策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做出了明確要求,學生放學后的書面作業完成時間要保持在一個小時以內。基于這種情況,學生放學后可以用來做作業的時間被不斷壓縮,能夠分給數學這門課程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因此,在小學高年段的數學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任務完成后,為學生設計一些典型性習題,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做一做。例如,在學習“百分數(一)”這一部分內容時,通常會涉及一個非常基礎且常見的問題,即:“A是××,比B多或者少了百分之幾,求B是多少。”這類問題是“百分數”這一知識點中非常常見的問題,所以教師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后,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與之相關的習題,帶著學生一起做一做,如:“果園里種了桃樹和梨樹,今年桃樹結了300斤的桃子,梨子比桃子多了20%,今年總共可以收獲多少斤梨子?”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通常可開動腦筋進行分析,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問題解答,如有的學生通過計算梨子的總量解答問題,即300×(1+20%)=360(斤);有的學生從梨子比桃子多的部分解答問題,即300×20%=60(斤),60+300=360(斤)。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作業數量的減少能夠直接體現“雙減”這一政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可以適當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創新作業形式,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去設計分層作業,如對學習好的學生來說,做完一道基礎的數學題只需要3分鐘,而學習較差的學生可能要10分鐘,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在作業數量上進行分層。除了在作業數量上進行分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以作業難度劃分作業層次。如第一層次為基礎型作業,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模仿數學課本上的解題思路,就能完成這部分的作業;第二層次為深化型作業,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再加工能力,需要學生對課本知識有一定的理解;第三層次為探究型作業,這部分作業難度最大,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通過給學生布置數量不同、難度不一的課后作業,可以切實解決學生作業多、作業難等問題,從而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是教育的個性化、本真化、素質化、公平化和去功利化的里程碑事件。隨著我國發展進入新時期,當前教育的負面問題與效應,逐漸被聚焦、被暴露、被揭示,面對當下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國家對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深化,可以預期將會進一步加大加強。教師則應該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從精簡教學內容、深化學生參與、優化教學質量、落實精講精練、實現減負增效等多個方面,認真落實“雙減”政策,將學生身心健康與學業的和諧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做出積極的鋪墊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