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蔣保華
·主持人語·
教師應該是優秀的學習者。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教師每天處于閱讀反思、觀課研討、傾聽分享的學習境脈中,并實時將自己的感悟所得遷移應用到田野實踐中,這樣的學習是高效能的。可事實上,很多教師卻處于學習的違和感中,“經歷”了過程,卻未曾實現認知結構的“改變”,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現場學習意識與能力的缺失。
現場學習,是指教師浸沉教育教學的復雜情境中,通過對重要現象、關鍵事件、沖突細節的觀察與分析,依托對話平臺、思維工具等進行實踐性反思與反思性實踐,從而促進學、思、行的統一。
現場學習需要教師關注三個視角。一是面向“我”,即將自我實踐作為一個“文本”,來剖析教育教學敘事背后對教育、兒童、課程、學習等的本質理解與持久理解,從而不斷豐富個人教育哲學與學科教學主張;二是面向“他”,即將同行實踐作為一個“切片”,越過現場細節來洞察“他”的核心觀點、思想圖譜與成長之道,從而不斷厚實“我”的教育理想信念與教學實踐智慧;三是面向“我—你”,即將對話交流作為一面“鏡子”,能夠看見彼此心智交匯的價值朝向與意義流向,從而不斷建構有靈魂的教學與有質感的生活。
當然,要實現這三種面向,需要釋放“場”的能量,讓現場得以“展現”,即學習現場的敞亮、張力與賦能。一是敞亮,即學習現場是可以觀測的。盡管它是混沌的、復雜的、不確定性的、整體性的,但我們依然可以扎根現場,敏銳地抓取關鍵事件或細節并對之進行研究與探索。二是張力,即學習現場是可以解構的。我們要挖掘成功經驗與行動范式背后的價值與意義、結構與邏輯,并同自我理解與實踐形成視域的融合與內在的交流。三是賦能,即學習現場是可以超拔的。我們要借力研究共同體在思維的斷層處、實踐的瓶頸處進行協同性探索與反思性建構,從而實現經驗的迭代與理解的進階。
本期獨家策劃,既是我們對“教師現場學習”的價值追問與道路追尋,也是一次別開生面的現場學習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