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嵐
實踐基地是學校常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補充,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如何讓實踐基地活動課程與學校課程形成有益互補,值得深入研究。
在教學空間上,學校的教育形式基本上是課堂學習,教學活動主要發生在相對封閉的課堂上,學生以間接學習為主,易形成相對較為被動的接受和復制的思維模式;實踐基地的學習形式基本上是現場學習,比較開放和富于變化,教學場所包括教室、農田、果園、馬路、社區等,以學生直接學習為主,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和親身體驗。
學校教育以國家或地方制定的教材為準,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確定教學內容。教材和課程方案等明確了學生應該“學到什么程度”,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教、學、評的一致;實踐基地則是根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基于學生能力發展需求和基地自身的資源條件確定教學內容,主要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打破學科界限,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系。
學校教育的教學形式主要有:傳遞接受式,主要用于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學習,基本程序是激發學習動機—復習舊識—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學生能在單位時間里掌握較多的信息;自學輔導式,基本程序為自學—討論交流—啟發指導—練習總結,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培養;引導發現式,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驗證—總結提高,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加工信息并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推理驗證;情境陶冶式,基本步驟是創設情境—參與各類活動—總結轉化,這種方式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德性陶冶;示范模仿式,以訓練行為技能為主要目的,包括定向—參與性練習—自主練習—遷移四個基本程序。
實踐基地的教學形式主要有:考察探究,教師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研究主題,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社會服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設計制作,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和操作,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作品,鼓勵學生手腦并用;職業體驗,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實習,體認職業角色,培養職業興趣,進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將實踐基地與學校教育進行比較的目的是尋找參考,進一步明確實踐基地的定位和發展目標,真正意義上發揮實踐基地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作用。
實踐基地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能夠最大化程度上突破學校課堂教學的各種限制,通過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引導學生將學校教育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
實踐基地教師在活動課程實施中,能發揮實踐基地的空間優勢,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習體驗;從現實生活出發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和主動分析,充分運用學校學習的知識綜合解決各種問題,增長生活的智慧;通過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形式,突出教學的開放性、趣味性和靈活性,尊重每一個學生主體,激發每一個學生主體,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活動中培養學習能力。
實踐基地著力培養學生現場學習力,包括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和學習毅力。其中,學習動力是前提,學習能力是基礎,學習毅力是保障。以基地峰值體驗課程“同心鼓”為例,同心鼓是拓展訓練中的團隊合作項目,在小組間的對抗中,參與者會逐步發現靠一兩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全隊成員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這個活動課程能讓學生認識到在困難中相互幫助的重要性,對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非常重要,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毅力的培養。這些能力會遷移到學生的學校生活,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素養。
總而言之,我們要充分發揮實踐基地教育的優勢,實施與滲透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途徑,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各種知識,實現“內在思”和“外在做”的統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現場學習力,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