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梅
(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 100021)
現代化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媒體的傳播和進步給了新聞編輯工作者比較大的壓力,傳統媒體受到沖擊,新舊媒體快速融合。在這種背景下媒介產業作為事業化單位,應該為社會提供公平的媒體和新聞服務,在新聞編輯工作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滿足市場需求,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新聞編輯工作應該以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的方式開展下去。基于此,本文將對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工作的相關特點和創新進行分析。
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生產流程面臨著巨大的革新,這一點是由于產業格局的巨大變革所帶來的全新轉變[1]。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影響到了主流媒體的方方面面,新華社等主流核心媒體單位,已經開始使用智能媒體技術。人民日報傾力打造的中央廚房為創新新聞編輯工作,優化新聞編輯效果提供了極其可靠的保障;新華社的智能編輯部也對新聞生產進行了全環節、全流程、全系統的再造,在主流媒體的牽頭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新聞單位開始嘗試進行革新,從采集環節、生產分發環節到反饋環節都進行了系統的變革。
新聞編輯工作產業格局的變化從多個方面對新聞編輯工作帶來了影響,采集環節,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開始應用于新聞編輯,比如,傳感器技術和無人機技術給新聞采編環節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而新聞采集和新聞編輯工作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業內出現了“背包記者”的新身份,意為在今天新興技術的幫助下,記者只需要一個背包,便可以攜帶所有的新聞采編工具,從新聞采集到新聞編排和發布,一人皆可完成,這是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2021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已經開始通過這種技術對兩會進行報道。相比過去記者在前端采集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后端編輯的傳統模式,“背包記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節省時間,也極大程度地降低了采集信息的用人成本和用時成本。這些智能化技術不僅提升了信息采集的效率,也為新聞編輯工作提供了進階創新的可能。
從人民日報到新華社,新聞生產已經實現了全環節、全流程和全系統的再造,成為近年來智能媒體發展的重要跳板。很多媒體紛紛效仿,在生產分發環節中,新聞的生產速度越來越快,創新腳步也緊跟潮流。除了常規的圖文新聞生產,還出現了更加復雜的全媒體產品,比如,智能化生產、AI主播視頻、短視頻、衛星新聞、地圖新聞、數據新聞等30余個品類的全媒體產品皆出現在行業新聞生產之中。相比傳統主流媒體的圖文新聞內容,這樣的新聞更能吸引受眾的目光,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業內眾多媒體單位都在探索更具創新性的全媒體產品,這也為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溯源技術已經成為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常用的編寫新方法,該工作系統能夠為新聞作品在某一特定時間點的存在提供證明,為保護版權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不僅有效保護了記者創作的版權利益,同時,在信息流通的過程中,區塊鏈技術可以展現出去中心化、可溯源特性,而且依托這些技術生產出來的新聞信息,無法被輕易篡改。可以極大程度地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為受眾提供更加真實的新聞,提升新聞生產單位的可靠性和信譽度。新聞編寫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這種溯源性特點,精準定位一件事情的始末,在分布式生產的融媒體背景下,受眾也成為了另外一種新聞生產者。新聞編輯工作者可以透過網絡渠道直接定位新聞來源,并且借助溯源技術,對其進行二次采訪,為新聞受眾展現更全面的事實。
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發布平臺已經從傳統媒體升級到了線上媒體,在各個新媒體平臺發布新聞,成為如今組織新聞編輯工作的核心[2]。根據不同的平臺特點,編輯不同風格的新聞內容,是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在微博平臺,以短新聞和視頻新聞為主;而在抖音等平臺,則以短視頻為數據新聞等,最后創新色彩的新聞形式可以發布在公眾號等官方平臺。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加立體。同時,新聞編輯工作也要認真思考反饋環節的工作安排。比如,新聞發布以后,容易在網絡環境下形成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網民可以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這種開放性的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所有的聲音都在新聞發布平臺上相互傳播、滲透、協商、博弈,這也要求新聞編輯工作者不僅要考慮新聞發布之前的編輯工作,更要考慮新聞發布以后的網絡輿論引導問題。網絡輿論是否能夠對受眾提供正向的引導,已經成為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近年來,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融媒體新聞產業格局已經成為主流,對媒體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將重點論述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應該從哪些角度進行優化。并且從一線工作者的角度進行創新分析,希望從微觀的視角闡釋媒介技術發展對新聞生產流程帶來的影響,并且探索創新新聞編輯工作,提高新聞生產效率的方法。
新聞傳播最核心的落腳點還是新聞內容[3]。所以優化新聞編輯工作,首先要從新聞內容上進行研究,精選內容,為受眾提供合適的、優質的新聞。2021年清朗系列的專項行動開始以后,很多新聞編輯領域的從業人員越來越關注新聞內容和新聞價值的問題,針對網上文化娛樂亂象問題,新聞盲目跟風、低俗、惡搞方面的內容。并且,提高新聞編輯的有效性,傳播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智能化技術給新聞編輯工作帶來了很強的便利性,但是在深耕內容方面,過度地引用智能化技術,或許會給受眾的編碼和解碼帶來難度。比如,編輯財經類的新聞,總是采用晦澀難懂的語言,用各種新興的融合技術生產復雜的新聞產品。這樣的傳播很難得到受眾的共鳴,只有受過良好教育,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讀者,才能夠在這樣的新聞產品中收獲有效的信息,更大一部分讀者沒辦法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新聞內容。所以應該從內容領域出發,以普羅大眾的興趣和新聞需要為核心進行新聞編輯工作。
例如,新聞編輯工作者在撰寫新聞內容的過程中要靈活調整新聞發布的形式,充分運用相關技術,將晦澀難懂的新聞用更加平易近人的語言敘述出來。比如,分析當地的經濟工作報告、農業發展狀況,這類專業性比較強的新聞,開展編輯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利用當下的融媒體技術打造融合新聞。將數據、圖表融入其中,文字解釋搭配生動的圖片,既有利于提升新聞編輯的質量,又可以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即便文化程度有限的讀者在看到這樣的新聞時,也可以憑借自身的理解能力看懂新聞想要傳達的含義,這是媒介技術對當下的新聞編輯工作帶來的有益影響。新聞編輯工作者應當明確,當新聞產品具有易讀性的特點時,即便是沒有專業素養的普通大眾也能夠讀懂。這樣的編寫邏輯,有助于避免數字鴻溝的產生。媒體不僅承擔著為大眾提供新聞服務的職能,更承擔著教育大眾的一部分責任。融媒體背景下,加大了農村等偏遠地區采集信息的成本,原本通過傳統媒體就能接收到的新聞信息,現如今,可能要借助網絡渠道才能看到。為了將這類信息更好地傳播出去,應當深耕新聞內容,發揮融媒體技術的優越性,滿足受眾多元化的新聞需求。
融媒體背景下信息總量巨大,即便是單家媒體,每天編輯的新聞信息也有很多。因此,隨著信息的海量增長,新聞編輯工作者也要更加細致地考慮個人信息系統的容納量。在海量信息中為受眾選擇最適合他們的信息,利用當下的算法推薦技術,可以做到精準推送,滿足受眾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精準推送雖然給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新聞信息服務,但是這種服務并非完全沒有缺點,越是高級的個性化推薦機制,越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用戶獲取信息的成本。用推送的方式占用公眾的注意力,有可能導致其喪失與多元化信息接觸的可能,慢慢地,受眾對信息的認識,就停留在一定的圈層范圍之內。比如,年輕一代的受眾比較喜歡游戲、娛樂新聞,個性化信息服務如果只給他們推送這一類信息,也會影響新聞傳播的效果,甚至會誤導他們。所以精準推送優化信息服務,也需要更客觀理性地進行科學指導,避免為受眾制造信息繭房。
例如,受眾的興趣總是偏向個人的喜好,考慮到很多受眾在接觸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忽略一部分公共性的議題,新聞媒體編輯人員要考慮是否可以通過個性化的精準推送解決這種問題,這樣很多重大的新聞事件就可以直觀地呈現在受眾眼前,有利于打破原本的信息繭房。根據很多新聞傳播學者的觀點,未來融媒體時代也會呈現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特點。所以在算法推送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受眾可以利用身邊的任何智能終端,雖然現在受眾習慣于從手機、電腦等設備上收獲信息。但未來,在萬物皆媒的時代,新聞編輯人員可以提前思考是否可以在其他媒介終端中呈現新聞內容,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
融媒體背景下,我國的網絡消費市場正在不斷升級,信息消費也成為促進網絡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只能扮演讀者的角色[4]。現如今,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新聞編輯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到受眾的自身作用,利用受眾在網絡時代展現出來的媒介素養,生產更加優質的新聞信息。
例如,智能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今天的受眾有了自主生產新聞信息的能力,拿起手機便可以拍攝一段短視頻,將身邊發生的奇聞逸事都呈現在短視頻里,新聞編輯工作者發現了這些信息,其實也可以直接用于新聞編輯。比如,“母親創新菜式,熬出藍色米粥”,該新聞最初就來源于網友自己創作的短視頻,新聞編輯工作者在網絡上發現了這些視頻,并且通過溯源手段和視頻的發布者取得聯系,對這件事情的始末進行了更詳細的報道,豐富媒體平臺發布的新聞內容也為塑造娛樂輕松的媒體形象提供了幫助。但今天,在融媒體的背景下,每一位受眾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新聞采編工作者的壓力。因此,應有效利用移動技術,為融媒體時代傳播海量信息助力。
新聞編輯的任務是對新聞素材以合理的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以生產出適應媒體特點和受眾需求的新聞產品,是將新聞信息轉變為新聞產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對新聞的影響力、引導力、傳播力和公信力產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互聯網并非只有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很多傳統主流媒體都在加速轉型,融入新的媒體浪潮之中,目前,媒體融合的腳步不斷加快,已經形成了黨媒、網媒、自媒三方協同的液態新聞輿論格局。其中,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更是在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者也要關注輿論引導問題。
例如,清網行動開展以后,出現了很多公眾人物失范的新聞,面對此類事件,網絡上出現了比較強烈的輿論分歧,有些粉絲群體認為,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機會,應該給這些公眾人物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更大一部分公眾認為,這些知名人物本身承擔著引導和形象職責,有些錯誤堅決不能犯,對于這些人不能輕易原諒。當網絡上出現不同的聲音時,就需要媒體進行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比如,創新完善的輿論監測機制,及時對社會熱點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反饋,互聯網時代,輿論往往復雜多變,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一夜之間甚至一瞬之間。這給新聞編輯工作帶來了比較沉重的監測負擔,但是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輿論進行精準監測。當然,在進行精準輿論監測,構建良好網絡輿論生態場所,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的同時,新聞編輯工作者也要注意保護好群眾的網絡隱私,盡可能地監察擾亂網絡生態的輿論,利用好融媒體背景下的多種技術,健全網絡辟謠機制,增強媒體自身的引導力和公信力。
目前,已進入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媒介環境,新聞信息的傳播也呈現出碎片化、互動性、深入性、短暫性、顛覆性等特點。因此,新聞編輯要積極適應新變化、新要求。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工作需要在改革與創新過程中實現轉型發展,這對于推進傳統媒體更好地適應與融入融媒體時代,提升傳統媒體的媒介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