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志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建設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可以確保日后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議,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效率。
現如今人文科學領域研究的一個側重點在于構建精神文明,以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在滿足文明建設要求的基礎上協調與發展精神文化事業。在此時代背景下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且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眼球。目前學術界還未明確生態文明及其建設的內涵,具體來說主要觀點有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期間的時空性指的是從空間與時間兩個不同維度得到良好的發展。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要避免因為不夠重視時空發展問題對建設生態文明及其和諧發展產生影響。而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注重時空性的特點從各層面上分析可以展現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是因為可持續發展理念涵蓋的范圍較廣,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構建生態文明時除了需要考慮某個空間或時間層面的需要與訴求之外還需要堅持與時俱進,跟上變化發展的空間與時間形勢[1]。
建設生態文明時包含較多的要素。因此無論是底層設計、頂層設計還是微觀層面的文化結構的融合都必須在和諧的狀態中。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出物質文明建設與發展的價值。因此,無論是從政治生態平衡的角度還是文化生態平衡的角度分析,構建生態文明的關鍵點在于要素之間的和諧。
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分析,其對頂層設計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對生態文明建設及其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關鍵點在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與持續發展,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對規則還是制度的要求都更為明確。因此,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從法律層面分析還必須關注制度方面,尤其是法律法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環境、人文與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性的內容,因為只有這些因素全面發展才能對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構建起到促進作用。
總之,健全的法律體系為建設生態文明起到促進作用,這不單單要在法律制定層面體現,還需要在法律實施層面體現。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仍然存在地方性法律法規不足的問題,這就意味著無法從法律層面科學指引各個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首先,雖然不少地區以國家法律為基礎對于文明建設這一問題制定了地方法律法規,但是從覆蓋內容來看缺乏全面性。例如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該規定從內容來看僅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因為地方生態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所以沒有權威性的法律指導當地生態文明,無法調動當地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對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其次,仍有不少地區缺乏專門用于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規,例如甘肅省僅出臺《甘肅省輻射污染防治條例》防治污染問題,對于土壤、水與大氣污染方面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僅在當地政府規章制度中提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于防治污染,但是因為缺乏完善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規,不利于推進當地污染防治工作,且面臨的難度較大。
我國為了提高建設生態文明工作出臺了各類法律法規,但是結合實際工作可知執法不嚴的問題比較常見,無法發揮相關法律法規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執法工作滯后性較強。目前我國不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滯后性較強,例如通常都是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后才治理,出現危害后才行動,導致執法活動遠遠落后于環境變化。其次,政府部門不夠重視。因為經濟發展是考察地方政府的重點,因此部分地區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忽略生態文明建設,甚至存在通過犧牲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的現象,對因為生產導致的生態問題不夠重視。最后,缺乏完善的執法程序。生態文明建設期間執法工作人員的工作形式化嚴重,且執法人員更注重表面工作,并沒有按照執法程序進行,也沒有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例如懲處環境污染行為時為了加重懲罰結果可能存在越權的問題。
因為社會公眾不夠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導致公眾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中過于被動[2]。這一問題的出現可能與我國在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途徑比較單一有關,例如我國大多數地區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時主要采用拉橫幅的方式進行,公眾并不能通過其了解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的重要性,導致生態文明建設上升不到法律認知程度,還可能出現抵觸政府出臺的法律法規問題,阻礙我國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由此可見,因為公眾不夠了解生態文明建設,例如在生活中沒有科學處理生活垃圾,增加了政府部門的工作壓力,也就是除了解決當地生態環境之外還要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花費較多的精力。
從宏觀角度分析,法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是一種外在的保障體系。從微觀角度分析,這種外在的保障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法律存在的意義在于對群體的行為進行規范與引導,這也是法律最基本的職責。建設生態文明只有通過具體的行為才能實現,這個過程中受到客觀與主觀層面影響存在失范的問題。若不能及時糾正這些行為,還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定與和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實施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法律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引導與規范人們的行為,而其作用的發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健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若構建生態文明期間缺乏必要的法律層面制度引導與引導保障,那么在日后的發展過程中很有可能因為缺乏制度的問題阻礙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
法律的實施就相當于高壓線。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一視同仁,任何人違反了法律規定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由此可見,法律這個保障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監督與警示作用,這種作用在建設生態文明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外在保障。因此,法律這種火爐效應也應該適用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者,只有在法制建設層面進行監督與警示才能確保在日后的發展中實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法律保障體系除了在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中發揮監督與警示作用之外還作為一種助推器,對日后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3]。一般情況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期間無法避免各種各樣的分歧,還有可能是利益方面的沖突,因此還需要通過法律強制性進行促進與調和。若缺乏這種外在的強制約束,很容易在日后制定與實施規則過程中面臨更大的發展困境。
總之,法律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結合當前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時完善地方法規有利于從法律層面科學指引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地方法規時首先,需要擴大其覆蓋范圍,且結合實際情況,參考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出臺地方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條例,細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給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為具體的指引。從內容上來看這一條例需要包含較多的內容,如工作原則、指導思想、建設目標,讓各個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義務與權利起到促進作用。從條例內容覆蓋范圍分析需要包含能源利用、污染防治及環境治理等內容。其次,健全地方污染防治有關的地方法規。政府部門應意識到地區環境治理是防治污染的切入點,且其效果直接影響當地生態文明建設,還必須立足以往制定的關于污染防治的法規出臺相關文件,例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及“水污染防治條例”等等,逐步完善以往出臺的條例內容,健全和完善污染有關的法律法規,更好地指導當地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相關部門應加大力度建設執法制度,具體可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做好常規執法監測工作,完善常規執法監測。執法部門應加大力度監測企業的生產活動,尤其要定期或不定期監測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完善常規執法監測,從源頭上控制生態環境問題。若檢查期間發現企業排放的廢渣、廢氣與廢液等不合格,應立即叫停。同時,執法部門還要合理利用現代化技術(如無人機)監測生態環境,全面監測企業的生產活動。若發現企業排污存在不達標的問題,應及時制止,從源頭上控制問題的產生,凸顯執法工作的超前性。其次,交叉執法。從各個省市抽調不同省市縣的執法人構成執法中心組,并在執法時隨機分配各個小組,給存在輕微污染的企業發函并責令其在有限期內改正;若企業污染較為嚴重,執法中心組應及時向上級反映并給予其處罰,并給省環保廳報備處罰的結果[4]。最后,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政府部門應全面監督各個地區的執法情況,例如構建以紀委監察機構為主體的工作模式,提高執法效果。定期巡查各個省的執法工作,及時發現執法人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制度約束工作人員的行為,可有效地避免問題的出現。構建法律保障體系時監管機制還需要明確內部控制的職責,結合實際工作制定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從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監督。規范內部控制的執行標準,加大力度監管基礎法律制定的過程,借助有效的方法對內部控制管理效果進行強化。同時,細化基礎工作完善處理的流程,提高基礎監管工作的規范性。內部管理控制工作中規范基礎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法律監管單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對法律保障體系構建產生的影響因素,立足各因素特點提出針對性的控制策略。
強化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是法律宣傳的重要內容。只有讓人民群眾意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才能使其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貢獻一份力[5]。一方面,可從社區、企業、學校教育等多樣化的途徑宣傳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氛圍,確保個人、企業與相關機構都能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使其主動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另一方面,改進傳統的宣傳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例如建立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結合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定期給老百姓推送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信息,確保其可以自覺規范自身行為,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率。
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必須將各個部門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形成強大的建設合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率。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各個部門還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不同方面研究。例如可以設立專人負責的模式,不僅可以避免構建生態文明以及法律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出現互相推諉責任的問題,而且可以發揮負責人統一領導的作用,發揮公共資源的優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率。
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構建法律保障體系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但是當前我國法律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需要相關部門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完善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加大力度建設執法制度、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強化各部門的協調等方面構建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