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川
北京盈科(成都)律師事務所,四川 成都 610000
在這個充斥著大量信息的喧囂時代下,總有來自社會各界的不良信息,會引導未成年人對世界產生錯誤的判斷。尤其是近年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的激增,也讓社會大眾對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問題產生更多的關注。這些血淋淋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不乏存在個別案件的犯罪手段極其殘忍,其造成的嚴重后果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在犯罪低齡化趨勢不斷加快的當今時代,社會大眾開始感到疑惑,是否應該制定新的未成年人犯罪年齡制度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呢。在如此嚴峻的犯罪低齡化形勢下,針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進一步研究以及相關制度的完善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中國法治的力度都具有重要價值。
母親八十多歲了,二十多年前,父親過世,我就把母親接到城里和我住在一塊兒。那時母親生活還能自理,她本不想來,但考慮到來了可以幫我照看孩子,又可以做些家務,能減輕我不少負擔,還可減少我回家看望她的麻煩,便來了。
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犯下的暴力性惡性案件經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之中。例如,2015年10月份,我國邵陽市就發生了一起年齡不滿14周歲男孩殘忍殺害教師的惡性暴力案件;在2018年的12月份,僅僅只有12周歲的吳某也由于不滿母親的教導持刀將母親殺害;2019年,同類型案件也在江蘇省鹽城市13周歲的男孩身上發生;2019年的10月份在大連年僅13周歲的男孩殺死了年僅10周歲的小女孩。這樁樁件件駭人聽聞的惡性案件其嚴重程度不言而喻,更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犯下這些惡性案件的都是一些低齡未成年人,而這些低齡未成年人的行為,更是讓人感到膽戰心驚。以上所述的這些案件,僅僅是近幾年來全國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中極少的一部分,其背后隱藏著的法律問題讓人心寒。
從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狀況來看,當前,我國的青少年初始犯罪年齡相比于20世紀來說,至少提前了2到3歲,根據有關社會調查顯示,很多青少年在10歲左右就已經開始實施暴力性犯罪。并且我國10歲到13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暴力行為的人數占違法未成年人總數的8.9%,這一比例的提升速度令人詫異。由此不難看出,長期以來,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一直存在著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以及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性犯罪案件頻發的現實問題。
面對犯罪低齡化的法律應對策略從學術界到社會界都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對于用《刑法》處罰未成年人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應該如何界定的問題,這一問題在較長一段時間以來都爭論不休。我國自1979年以來頒布的《刑法》中,將刑事責任的年齡起點規定為14周歲[1]。但是在2020年12月底,由于犯罪低齡化趨勢愈演愈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在修正案中對該階段的刑事責任年齡調整問題進行了重要變更,將刑事責任年齡調整為12周歲,同時對于處于12周歲到14周歲之間的低齡未成年人有適用條件,且應該按照程序依據自身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這項修正案自公布以來,社會中關于刑事責任低齡化的調整有許多贊成的聲音,但是在網絡中出現了不同的呼聲,甚至還有人呼吁取消刑事責任年齡這一界限。那么,將12周歲作為刑事責任年齡的判斷標準能否應對我國的犯罪低齡化問題呢?除此之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更改,還需要相關配套措施的輔助。因此,在確認新的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時,也需要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相關配套法律措施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才能夠避免對于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簡單判決情況。
無論是在實體法律上,還是在法律流程上,國家機關必須要針對具體的案件嚴重狀況,嚴格地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判決。這就需要國家明確的規定《刑法》中法律法規的適用范圍來對未成年人案件的判決進行規范性指導。尤其是針對我國的《刑法》來說,在司法實踐判決過程中由于行為的界定具有不適用性以及不明確性,因此,更應該明確《刑法》中相關法律法規的司法適用范圍才能夠提升法律法規的適用性,保證法律法規的應用價值。我國《刑法修正案(十一)》通過后在2021年的3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但是對于其相關制度的司法適用范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首先,《刑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謙抑性,在一定的范圍內,應當根據案件情節的嚴重性,控制《刑法》的處罰范圍以及處罰力度。《刑法》可謂是我國最為嚴厲的法律之一,如果不能夠對《刑法》的處罰范圍和處罰力度進行適用性規定,極有可能會侵害到行為人的權益。其次,如果無法明確《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處罰制度的司法適用范圍,就可能會導致立法中對于低齡未成年人的處罰以及判決名存實亡。例如,之前對于政府的收容教養制度在法律中并沒有明確的依據,如果行為人沒有采取收容教養的相關措施,在判決過程中通常就會出現一放了之的情況[2]。
專門學校的前身其實就是工讀學校,1991年我國正式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又在1999年出臺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而這兩項法律中都采用了工讀學校的概念[6]。在2006年正式出臺的《義務教育法》以及2007年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修訂后,在法律中就采用專門學校代替了工讀學校。而修訂過后的《刑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對專門學校這一概念作出了明確規定。
在新出臺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第十七條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這一立法內容的重大變化,使國家對于觸犯法律的未成年人的非刑罰處罰措施更加完善,有利于提升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現代化治理能力。從收容教養到專門的矯治教育不僅僅是法律概念的簡單轉化,其背后更深層次的是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邏輯方法以及教育手段的更新,體現出了對犯罪未成年人處以刑罰之外的保安處分以及保護處分措施。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矯正教育在法律層面上其實就是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提前干預,通過與教育代替刑事處罰的方式,為未成年人提供的一種保護處分措施。而在這次修訂中,將收容教養改為專門矯治教育中的專門類別,也體現出了在處理犯罪未成年人的問題上與處理成年人的保護性措施的區別。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專門矯正教育其實是從保護處分以及教育處分這兩個角度實現對犯罪未成年人的再教育,通過教育的手段幫助未成年人改善心理微觀環境,使犯罪未成年人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以及錯誤的行為習慣[5]。
由上可見,“巧”“拙”字均有不少義項,兩個詞的較早義、引申義等均與道德倫理、心性問題等沒有什么關系。那么問題由此而來:“拙”、“巧”的義項如此之多,為何后世儒者卻偏偏把這兩個詞與道德倫理問題聯系到一起?而且,由前文考察可知,“拙”的“質樸、原始”義與“巧”的“人為、做作”義,都是后來才有的引申義,而非其原始義或者較早義。那么,“巧”“拙”與道德發生關聯的路徑是什么呢?
社會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其本質是人類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而人類心理與精神方面的問題源自于幼年時期,這一問題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在犯罪學中認為,個人的犯罪行為以及越軌行為能夠被個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所阻止。因此,通過親職教育制度,就能夠使法律意識更好地介入到犯罪少年的家庭中,這樣不僅能夠使監護人嚴格地執行管教,幫助未成年人規范個人行為,同時還能夠在意識方面提升未成年人監護者的監護能力,為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育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4]。
強制性親職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彌補對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板,能夠對未成年人實行以國家監護人為強制家庭監護人接受懲戒和教育,這種法律制度實現了國家監護與家庭監護的一體化融合。目前,我國關于親職教育專門性的法律還沒有出臺,但是與其相關的內容在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一百一十八條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六十一條均有所體現[3]。
目前,我國除港澳臺地區之外,全國共設立有89所專門學校,相比于2006年的67所專門學校來說,增長32.8%。由此可見,專門學校設立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我國國土廣袤,專門學校的設立在全國范圍內的分布極其不均勻,當前,國內的專門學校絕大多數都集中在一線大城市中[7]。例如,我國的上海擁有12所專門學校,而北京擁有6所專門學校。但是諸如河南、山西這類人口大省卻沒有設立1所專門學校。但專門學校在干預觸法未成年人行為以及心理,實現對犯法未成年人矯治等方面具有明顯成效。
式中:mw為熱水器的進水流量,L/min;Cw為水的比熱容,kJ/(kg·K);T為t時刻管內熱水的實際溫度(數值上應等于出口溫度Tout),℃;Ct為熱水器系統的熱容,kJ/K;Gw為穩定狀態下的燃氣進氣流量,m3/s;H為燃氣高熱值,H=39.82 MJ/m3;ξss為穩定狀態下的熱效率,取熱水器1級能效標準,ξss=98%。
據統計,當前專門學校對于我國離校生教育的轉化成功率高達85%,而在北京和上海,這些專門學校較多的一線城市中,部分學校的矯正率能夠高達95%以上。因此,我國應該加快推進專門學校的專業化以及多樣化建設[8]。尤其是針對當前我國境內專門學校地方分布不均勻的狀況,應該根據專門學校的功能以及不同的辦學模式和矯治對象等方面的差異性,將專門學校分為特殊專門學校以及普通專門學校兩種類型。特殊專門學校主要是為了對已經犯罪的低齡未成年人進行心理干預以及矯治教育。而普通專門學校可以對就讀于原學校的問題少年進行干預性教育。同時還應該在我國的每一個省級行政區域內設置1所特殊的專門學校,同時,在每一個地級區內設置1所普通專門學校。針對專門學校的建立方式既可以投入經費新建,也可以在原有的學校基礎上進行改造[9]。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體系的構建,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及多元化的矯正項目。尤其是針對當前社區教育單一化的問題,可以借鑒全國性的低齡青少年犯法教育經驗,不斷引入先進且正確的矯正手段。例如,美國對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手段包括了一般緩刑、有警戒以及無警戒的少管所、少管中心以及社區居住監管中心等等。而我國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體系也應該根據當前國內未成年青少年成長發育過程中的身心特征,由社區的相關工作人員配合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對每一位接受矯正的低齡青少年進行矯正前的心理評估工作,評估的內容包括了處罰低齡青少年的思想觀念、不良行為、心理危險狀況以及矯正難易程度等等,進而根據每一個未成年矯正對象的個人發展狀況得到差異化的個人評估報告。并且能夠根據評估報告中的數據,采用不同類型的矯正手段。例如,對于實施暴力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矯正,就可以采用心理干預、優良生活習慣培養、行為規范、文化知識教學以及法律法規干預教學等干預性教學行為。
為了進行數學創造力教學,教師本身應具有創造力,這里的創造力不單是數學創造力,更重要地是教學上的創造力,即教師發揮教學上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地教學.
綜上所述,青少年是祖國發展和建設的新鮮血液,同時也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在全面推進我國依法治國以及法治強國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問題更應該引起重視。可以通過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社區工作矯正體系、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健全家庭親職教育等方式,不斷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