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菊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王官集中心小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語文閱讀應當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的體現,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成為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加深對文本的思考與情感的體驗,從而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1.1 教師創設以學生為主的閱讀教學方式。由于小學語文教學長期處于傳統的教學背景之下,教師將學生的成績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視為教學的重點部分,雖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學生的成績始終維持在理想的狀態,但是卻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造力的發展,不能突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為了突出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教師首先就需要改變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以學生為主的閱讀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少年閏土》的閱讀教學為例。本文是一篇敘事寫人的膾炙人口之作。文章采用倒敘的方式,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通過對閏土的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為讀者刻畫了一個經驗豐富、聰明能干、機智勇敢、健康可愛的形象。為了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本次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首先可以通過獨立的快速閱讀的方式對故事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在設計一系列需要通過結合上下文思考的問題,讓學生以兩人一組的方式來溝通和交流。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1.2 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提升閱讀效率,教師就一定要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在閱讀目標的指引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在目標的把控方面,教師一定要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水平。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教學重點可以以識字為主,中年級學生則是以理解文章內容為主,而針對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當以促進學生情感發展為主,通過精讀文章內容體會到作者的更深層次的情感態度。
例如,以《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為例。課文通過描寫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課文先描寫了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的情景,再描寫了上課時和下課后的情景,最后通過以自豪贊美的文字點題。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教師再結合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可以制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①會認、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早晨、絨球花”等詞語,并能利用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②能正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且積累好詞佳句。
③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贊美之情。
在以上教學目標中,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語的理解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將進一步理解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贊美之情則為教學的難點。
2.1 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由于小學語文教學長期受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和方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判教學成果的唯一方式,在這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無法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實行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目的性太強,為了提高學習成績才被動地學習語文知識,絕大多數學生都不能通過這種方式對語文能力得到提高。基于群文閱讀的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首先就是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提升到教學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升課堂的效率。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這幾年來在我國教育行業興起的一種具有挑戰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方式。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指以閱讀多篇相關文章為主要形式的方式。群文閱讀的特點使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學生所累積的閱讀資源更加的豐富。群文閱讀教學是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相同主題的課文結合在一起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可以通過兩篇或者是幾篇文章進行有序的閱讀。教師在內容的選取方面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文章內容進行選擇,要符合學生的閱讀喜好,可以通過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柳樹醒了》時,這篇文章是對承諾天的景色進行了介紹,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以及春天的變化和景色的引人之處等,這時教師就可在教材中尋找擁有相同情感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比如《春天的色彩》《古詩兩首》等文章也是表達的類似的情感,描述的也是春天的景色,教師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三篇課文進行思考“通過這三篇課文,你對春天的景色擁有了哪些了解”,通過群文閱讀使學生了解了春天的樣子,使教學效率得到了提升。
還例如,在學習《白鵝》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同單元中《貓》和《母雞》兩篇文章同《白鵝》結合一起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作者在寫作手法上面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果讓你來描寫你一種動物你會如何進行描寫,教師明確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提升了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2.2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個性閱讀能力的前提。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這兩個方面的指導思想,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時間與機會,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首先,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進行閱讀。
例如,在《四季》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季節內容進行閱讀,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文中的內容說出為什么會喜歡這一季節,這一季節的特點是什么等。通過讓學生自由地進行選擇閱讀內容,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愉悅的課堂閱讀環境。其次就是通過一遍又一遍細讀文章內容,讓學生發現問題所在,再引導學生不斷的探索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再以《哪吒腦海》一文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第一遍閱讀文章內容,讓學生初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大致的故事內容,根據文章內容說說自己對文章的疑惑之處。然后要求學生第二遍閱讀文章,將不理解的語句與詞語用筆做上記號,引導學生順著文章的思路去解決所提出來的問題。最后通過第三次的閱讀最終理解全文。通過不斷地閱讀,不斷的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提升自主的閱讀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就是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帶著問題進行默讀,讓學生在默讀中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通過思考得出答案。
2.3 填補閱讀“空白”,創造學生個性。語文教材在為學生提供學習素材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空白”的部分。在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都擁有著豐富的內涵,給學生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與思考的余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借助文本中所體現的適當的時機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之處,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現“空白”并填補“空白”。
教師在準備《七顆鉆石》的教案時,雖然這篇文章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教師需要仔細的挖掘文章中的“空白”素材。例如,在當時嚴重的大旱災時,由于水十分的難找,許多動物和人都被炎熱的天氣渴死,小女孩卻獨自一人外出為生病的母親尋找水,但是最終她累倒在了地上。首先,從小女孩為母親出門找水可以體會到小女孩的孝順,為了生病的母親尋找了許多的地方。其次,從累到在沙地上睡著了可以看出小女孩找水的辛苦,進而體會到小女孩不輕言放棄的決心。雖然最后小女孩在沙地上睡著了,但是卻能給學生留下許多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從“小女孩外出找水會到哪些地方,看到哪些景象”以及“小女孩醒來后沒有放棄找水”等情形,引導學生思考展開想象。在學生填補“空白”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挖掘文本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創新。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文中理解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
2.4 通過朗讀積累,促進自主感悟。閱讀教學不僅是提升學生閱讀技巧,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更是學生語言發展的主要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朗讀方式,鼓勵學生將文字運用語言表達出來。朗讀教學是將文字變得有聲化,利用句子的停頓、語音語調的改變、詞語的輕重、句子的抑揚頓挫來表現單調的文字內容。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文字內容有個更深入地了解,逐漸帶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例如,以文章《找春天》為例。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能夠體會到春光的美好,體驗大自然的情趣,養成主動發現的好習慣。在朗讀環節,教師可以安排多種朗讀方式,首先讓學生通過自由閱讀課,引導學生抓住“脫”、“沖”、“奔”等關鍵字詞體會孩子們尋找春天時的喜悅心情。再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課文、交流課文中小朋友找到了什么樣的春天,再將文章內容利用PPT課件的形式將具體的畫面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圖片來進行感悟,并在觀看圖片后帶入自己的情感進行朗讀。在本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對孩子們盼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以及去尋找春天的情感進行了描寫。在指導第一段朗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句話:“春天來啦!”中感嘆號的應用,并嘗試進行朗讀。接著再引導學生比較同樣的句子在沒有感嘆號下的朗讀方式,并讓學生思考這兩句話讀起來都有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通過仔細品味,很快地就能夠分辨出句子中的區別,也能逐漸領悟到在這句話中感嘆號所表現出來孩子們的喜悅心情。學生在得到句子背后情感支撐之后,便能很快地富有感情地閱讀文章。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而在6、7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轉變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比賽,采用互評和互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師生的互動學習和學生的自主朗讀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多姿多彩。
2.5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提高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作者通過詞語和語言將自己的情感進行傳遞。在每篇文章中都會包含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進行體會,身臨其境,切實地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和含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提前為學生設計問題情境,然后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閱讀文章內容,進而讓學生通過詞語、句子激發其自身的內在的情感。
例如,以文章《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為例。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結合教學導讀的要求,本次課程的閱讀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到已經積累的語文基本功,來對課文進行閱讀、理解,并在提高理解、表達和觀察能力的同時,體會到作者內在的情感,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因為學生對革命歷史缺乏生活體驗,因此,對于文章內容、作者情感的理解都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自讀過程中找出需要深入體會的句子,例如對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的行動和句子的描寫,扣住文章的主旨部分展開教學,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閱讀找到文章的主旨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來進行引導:“李大釗在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占據著他的心?—對革命事業的信心。請問在這里的“信心”指的是什么?”然后組織學生與同學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本深處的理解。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作為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引導者,應當在教學時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運用合適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思想,將閱讀的自主性交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搭建發展創造性思維,擁有獨立思想,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環境,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