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才 劉春雪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湖北 武漢 430312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人們對犯罪心理測試技術認識的提高,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實踐之中,并在偵查和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不相符的是我國司法界僅僅在20世紀末對其證據屬性予以否定評價,近十幾年,中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犯罪心理測試的測試原理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而司法界并未對犯罪心理測試做出進一步評價;雖理論界對測試結論的證據能力及法律地位爭議不斷,不過肯定的聲音有占主流的趨勢。筆者通過對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原理和測試結論的分析,認為犯罪心理測試結論具有證據能力,而且應歸屬于鑒定意見。本文圍繞犯罪心理測試結論產生過程、犯罪心理測試結論證據能力和犯罪心理測試結論屬性研究對司法實踐的建議這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犯罪心理測試常被稱為“測謊”或“犯罪記憶檢測”,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它不僅可以“測謊”,還可以“測真”,即檢測人對所經歷過特殊事件的認知和記憶。本文則采用武伯欣教授觀點,將犯罪測謊技術稱為犯罪心理測試技術[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期,國內普遍認為犯罪心理測試是資本主義唯心主義技術,因此對此項技術持絕對否定態度,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才開始引進和研究測謊儀器。此后,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在我國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快速發展期、停滯期和緩慢發展期??焖侔l展期的標志是山東警方利用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快速偵破“我國測謊第一案”(山東省某縣一起殺人案)[2],隨后,中國各省大批購入測謊設備,同時掀起一股測謊技術人員培訓熱潮。最高人民檢察院于1999年做出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問題的批復》①《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問題的批復》指出:CPS多道心理測試(俗稱測謊)鑒定結論與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鑒定結論不同,不屬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種類。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幫助審查、判斷證據,但不能將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作為證據使用。標志著犯罪心理測試技術進入停滯期,加之后來云南杜某武案、河南馬某新案以及安徽劉某河案被證明為冤案,犯罪心理測試技術首當其沖,很多人直呼其為“刑訊逼供”的幫兇,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發展嚴重受挫。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實踐經驗積累,人們對其認識不斷客觀化,理論界的限制采用犯罪心理測試結論逐漸得到認可,這即是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緩慢發展時期②2004年7月,公安部成立心理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時正式確定了“心理測試”技術這一稱謂。2005年,公安部將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列入第八種刑偵技術;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把測謊列入法定的鑒定項目;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中,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給犯罪心理測試結論進入法定證據隊伍帶來很大法律支持。這些法律修改和相關部門舉措表明,社會對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態度由否定到接受甚至認可。。
犯罪心理測試是基于“刺激—反應”這一心理學原理,由測試人向被測試人提問,測試人回答,相關儀器,記錄被測者心理變化數據的一項專業活動。測試的關鍵是問題庫設計和對多導圖譜的分析。問題庫設計必須由專業且經驗豐富的測試人員經過分析案情、測前談話,分析出案件的關鍵信息;然后設計對應案件的問題庫,常用測試格式有GKT、POT、CQT等[3],每種測試格式都有不同題目數量和題目順序;測試時,被測人員需要佩戴收集數據的胸呼、腹呼、血壓計、皮電、指脈等儀器,這些儀器采集的是被測試人自主神經系統(也被稱為植物神經系統)所控制的各項生理機能參數,而人類無法用意識控制自主神經系統,這大大增強測試結果的客觀性;當被測人員心情平穩時,向被測人員提問已準備問題庫的題目,其僅僅回答“是”或“不是”,此時,被測人員身上的胸呼、腹呼等儀器會收集被測人員各項生理數據變化,然后經電腦程序轉化為多導圖譜;測試人員按照規范且專業分析方法,結合自己測試實踐經驗來解讀圖譜反饋信息,最終給出測試的結論性意見:被測人員是否涉案;若涉案,是作案人員還是知情人員;若是作案人員,口供中的作案關鍵信息是否真實;若是知情人員,是否反饋了公安機關尚未掌握的線索。當然,此種結論僅僅針對刑事案件,對于民事、行政等案件的測試結論,有不同的結論格式。而本文討論犯罪心理測試結論正是這種結論性鑒定意見,這也是整個測試流程唯一可以遞交法院作為證據的部分。
犯罪心理測試結論想要成為證據,就必須具有證據通說認為的證據三種要素,即科學性、合法性、關聯性。犯罪心理測試有著科學的測試原理和測試方法,犯罪心理測試基于“刺激—反應”這一心理學原理,而心理刺激產生心理反應,生理反應推出心理反應,已被無數科學實驗和實踐案例證明是正確的[4],而且被測人是自己和自己的數據進行比對,被測人的心理素質并不影響犯罪心理測試的準確率。國內外犯罪心理測試發展100多年,常用的測試格式如GKT、POT、CQT經過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實際案例檢驗,被認為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其科學性能夠得到保障。在中國,犯罪心理測試結論的合法性確實需要研究一下,由于《刑事訴訟法》未將其列入證據行列,犯罪心理測試結論合法性體系似乎缺了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域外情況,美國有36個州的法院認可測謊的證據能力,11個聯邦巡回區法院中有9個區法院認可測謊的證據能力[5];1968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裁決認定測謊結論具有證據能力;德國人早期反對犯罪心理測試結論證據化,但德國現在不再認為犯罪心理測試違反《德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a項的規定。
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實踐的證明和實務工作的需要,犯罪心理測試結論證據化不斷被認可,被法制化,在中國,2004年7月,公安部成立心理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時正式確定了“犯罪心理測試技術”這一稱謂。2005年,公安部將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列入第八種刑偵技術;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把測謊列入法定的鑒定項目;犯罪心理測試啟用和測試流程都是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下進行的,論其合法體系的話,它只差得到《刑事訴訟法》的認可,所以其具有合法性,只是不是嚴格的合法性。犯罪心理測試證明的事實對案件處理具有法律意義,具有實質性;而目前的技術和測試經驗能夠保證測試的準確率,犯罪心理測試具有證明性;犯罪心理測試沒有被我國法律政策排斥,甚至被我國政策法規運用來看,其具有有效性。保證了犯罪心理測試的實質性、證明性和有效性,當然也就具有關聯性了。
將犯罪心理測試結論作為證據程序上的必要性,199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能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問題的批復》指出:CPS多道心理測試(俗稱測謊)鑒定結論與《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鑒定結論不同,不屬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種類。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幫助審查、判斷證據,但不能將CPS多道心理測試鑒定結論作為證據使用。這個批復并沒有完全否定犯罪心理測試結論的價值,而且肯定其可以作為偵查的輔助手段,這就在程序上出現一個漏洞,由于法律并沒有肯定犯罪心理測試結論的證據價值,犯罪心理測試結論在程序上不能出現在證據材料中,證據審查階段無法對犯罪心理測試結論進行評價,非法證據排除自然無法規制犯罪心理測試結論的使用,這從側面說明,如果將犯罪心理測試結論歸為證據種類,那么該技術一旦使用,其結論必須出現在證據材料中,鑒定意見材料必須接受證據審查程序的審查,測試人員也必須出庭接受質證,進而非法證據排除便積極規制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使用,這也是犯罪心理測試技術規范化使用的一項措施。因此,從實際的司法程序上看,將犯罪心理測試結論定位證據是很有必要,也是實際所要求的。
在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關于其結論是否作為證據,有兩個激烈學術爭議值得探討:第一,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是否侵犯了公民的沉默權,筆者認為沒有侵犯公民沉默權。原因有二,一是在法律層面,在我國明文法律法規中,并沒有規定我國公民享有沉默權,而且,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在面對偵查人員的訊問時,有如實回答的義務;一是隨著民主法制發展,我國公民被賦予沉默權,犯罪心理測試鑒定的啟動,是建立在辯訴雙方同意,尤其是被測試人員同意的基礎上,才啟動犯罪心理測試,至于如何讓犯罪心理測試更加公正,筆者會在司法建議中詳細論述。第二,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是否違反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這也是一些學者反對將犯罪心理測試結論作為證據的論點,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其實是對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原理和過程不了解所致,一是測試基于被測人員同意,即測試具有合法性;二是在“測真”中,測試的題目是在嚴格根據出題規范和詳細了解案情的基礎上產生的,測試目的是還原案件事實,“測謊”測試中,讀圖依據是被測人員自身數據與自身數據比較;三是我國實行孤證不立,僅有犯罪心理測試結論不能定案,而且,隨著犯罪心理測試程序的完善,筆者相信,犯罪心理測試將會在偵查終結后至審判結束前這個階段啟用①本文建議在偵查終結才能啟用犯罪心理測試,原因在于避免過早得出結論限制偵查人員的偵查方向,規避刑訊逼供。而且在我國,偵查階段,偵查人員是不向外界公開偵查情況,一些案件關鍵信息很難被普通人接觸,這有效避免了關鍵信息對其他人的感染。。
需要提出的是,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并不是完美的,世界上并沒出現百分之百測試正確率的國家,相比其他已經被歸為法定證據的鑒定技術來說,犯罪心理測試專家武伯欣曾說:“我曾經統計過自己主持的案件,區分無辜者與涉案人的準確率能夠達到98%。這2%的失誤,主要是由于初期偵查階段缺少經驗,對被測人體能與生物指標的關系認定不足,確有把涉案人認定為無辜者的情況,而尚無把無辜者錯認為作案人的情況?!保?],因此,對于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我們既不可過度迷信,也不能完全拋棄。
正如上文所說,犯罪心理測試并不是犯罪偵查的靈丹妙藥,作為一項技術手段,在其發展前期肯定是不完美的,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這項技術,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過于迷信。結合以上研究,筆者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在立法和司法中明確犯罪心理測試結論證據屬性的地位,讓其由“偵查輔助”手段晉升為“取證程序”措施,使其在法律的約束下發揮作用;第二,大力研發測試硬件設備,更新佩戴設備,當前胸呼、腹呼、指脈等設備都是有線,可以根據現有技術研發無線設備,優化當前多導儀系統,基于犯罪心理測試委員會制定的心理測試使用指南來制定行業準入要求,測試操作規范和法律責任規范;第三,建立獨立的犯罪心理測試機構,將該機構獨立出公安系統,建立獨立的社會鑒定機構,以保證鑒定機構的獨立性;第四,加強實證研究,當前中國犯罪心理測試方面實證研究比較落后,我們的技術可以向域外學習,我們的測試流程可以模仿或照搬域外經驗,但如何出測試問題,如何分析多導圖譜,是需要中國化的,這些方面如果照搬域外經驗,很有可能東施效顰。
本文認為司法機關應該積極考慮現實需求,重新評估犯罪心理測試結論證據能力。使測試結論晉升為法定刑事訴訟證據,這既是刑事訴訟實踐發展的要求,更是提升訴訟效率、促進訴訟文明、保障司法公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