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看河南衛視地域文化傳承“破圈”之道

2022-11-21 14:33:36尹文琴
西部廣播電視 2022年18期
關鍵詞:受眾文化

尹文琴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精神食糧,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所擁有的寶貴遺產。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傳播格局中,如何以現代化的手段傳承地域文化,強化國人對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河南衛視通過精心策劃打造“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傳承思路。

近年來,河南衛視以傳承地域文化為宗旨,以“中國節日”為創作主線,在傳統佳節到來之際,圍繞極富特色的中原文化,大力挖掘地域悠久的歷史故事并以靈巧的敘事結構重組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通過創新敘事形式、多角度表現中華美學、科技賦能喚醒主體自信等方式積極打造了“文化百寶園”。歌舞類節目《唐宮夜宴》直播結束后,河南春晚位居微博綜藝榜晚會欄目類節目第一,視頻播放量超20億次,同時被《人民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轉發報道。隨后,河南衛視抓住機遇,相繼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特別節目,在其精心構造下,節目組以多元的創意形式掀起了文化尋根潮,真正做到了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1 “文化”霸屏:積極打破創作壁壘

1.1 深挖地域文化資源,走內容獨創道路

河南地處九州之中,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在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歷史更迭中,河南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擁有眾多顯著的地域文化,如河洛文化、河南豫劇文化、嵩山少林文化等,還被譽為“考古重鎮”,在20世紀中國考古百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河南共有17項考古大發現入選,名列全國第一。

這些散落在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寶給予了河南衛視開發文化地域資源的優勢。此次“中國節日”系列的開篇之作《唐宮夜宴》的創作靈感來自1959年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陶俑”作為中原優秀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本身極富歷史厚重感,在河南衛視精巧構思下瞬間“活化”并上演了一場活色生香的千年穿越之旅。觀眾在欣賞節目時不僅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加深了對于文化自信的理解。緊接著在《元宵奇妙夜》中,河南衛視獨具匠心地將焦點鎖定在極富地域特色的河南武術上,將天文與傳統武術合二為一,通過武術的展演形式將中華民族“重禮儀、講武德”的精神進行完美詮釋。而后在《七夕奇妙游》中,河南衛視又以傳統七夕為主線,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將洛陽龍門石窟的飛天與金剛形象相結合,再輔之以現代元素的潮流表達,在虛擬和現實的交互中綜合展現浪漫與力量并存的中國面貌。

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發揚本土文化為著力點,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為線索,將散落在中原大地的歷史遺址、名人典故巧妙地融合在節目中,借助充滿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打造異彩紛呈的晚會舞臺,闡釋了中華民族節日的文化內涵。其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滿足廣大受眾體會文化之美的需求,更是抓住了本土地域文化優勢,跳脫固定思路,開辟了一條文化強省的道路,真正做到了譜寫文化強音。

1.2 把握群眾需求,創新文化敘事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1]。新時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于文藝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的需求,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推介優秀藝術,傳統文化才能擁有持久的動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保留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創新文化的敘事表現形式是一個現實課題。河南衛視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其以“中華節日”為靈感來源地,通過大打創意文化牌的形式將具有民族烙印的傳統文化借助新型的技術手段轉化成更富古典韻味的視覺化影像,從而滿足群眾的意識形態需求。

與此同時,河南衛視在推出“中國節日”系列時深諳文藝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不同于傳統晚會儀式化與程序化的展演,河南衛視另辟蹊徑,積極納入“自我振新”的理念,打破既定的晚會模式。其推出的《端午奇妙游》采用短劇與綜藝的形式,將晚會的時長壓縮在幾十分鐘以內,以“晚會連續劇”的模式賦予4位唐宮小妹獨特的人物身份:唐小玉出身碼頭船家,水性極好;唐小彩癡迷琵琶技藝;唐小可擅長傀儡戲與皮影;唐小竹作為醫圣傳人,從小學醫。河南衛視將唐小妹們的身世作為連接線索,將敘事重點放在個體命運走向上,觀眾跟隨她們的腳步在端午節穿梭于各大舞臺劇目中,最終以她們的視角在街頭鬧市觀看皮影戲表演。這便使得節目之間的故事線銜接得十分自然,一方面改變傳統結構化的敘事形式,增強了敘事方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讓觀眾進一步產生情感共鳴,在具象化的視聽節奏中找尋傳統文化的美學意蘊。

《元宵奇妙夜》更是大膽去除主持人,整場晚會以唐小妹的所見所聞為視角,觀眾隨其步伐游歷河南文化地標,體會元宵節歡喜氣氛下的奇妙旅行。這種宏大敘事微觀化的處理方式不僅拉近主角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大大激發受眾自覺參與熱情,更能夠放大傳統地域文化的魅力與特色,讓受眾在構建文化場域的過程中完成主體身份的自我認同,可謂達到了體現藝術價值與滿足群眾需求的雙重效果。

2 國風視覺盛宴:夢回大唐睹風采

2.1 具身傳播下的身體美學呈現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最早提出“具身性”,他認為人體是意識自我投射的實際環境,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我們的精神具體地把握世界的“身心統一體”[2]。而舞蹈從誕生之初就與身體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便充當原始人交流思想與感情的工具。相較于歌曲、戲劇等憑借語言來建構意義空間的藝術形式,舞蹈利用人體形態的可塑造性開拓動作的藝術美,這也就意味著此時的肢體作為一種呈現手段,其所具有的迷人的魅力與強烈的美感是其他藝術所不及的。

河南衛視積極應用以身體為媒介的藝術形式頻繁征服受眾的感官,不僅緊緊抓住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更是創新了中華文化的呈現形式。其在編排舞蹈節目《洛神水賦》時,大膽采用水下舞蹈的創意載體展現中原文化。節目組之所以選用挑戰度極高的水下舞蹈,一方面是看中了水下舞蹈的意蘊美,另一方面是想從另一種角度展現中華文化之美。演員突破身體極限,通過水中翻轉、緩慢下墜等動作片段打造驚艷的視覺特效奇觀,使得受眾沉溺于絕美的古風場景之中。作為視覺加工后呈現的藝術形式,節目并沒有只注重舞蹈的演繹,而是借助舞蹈中身體符號去展現泱泱華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演員身穿五彩絲線再配上點綴中華文化的飾品,在水中利用身體的“失重”展現“洛神”飄逸靈巧的舞姿。舞者的身體符號與水底世界交相輝映,最終呈現出來的舞蹈不僅是原生態的影像視覺刺激,更將古典浪漫主義的意蘊延續在現實空間里。舞者隨水舞動,或拂袖起舞,或撥裙回轉,或剛勁有力,完美彰顯了剛柔并濟的中華形象。

“洛神”透過一千年的歷史穿越到現代,再次觸發了人們對于中原文化的喜愛,河南衛視也憑借身體的述情功能很好地營造了虛實相生的視覺化空間。可以說,此時的舞蹈不僅僅是簡單的身體展演,更是通過不同藝術的結合綜合表達情、意、境。這一場由身體符號建構的美學畫卷在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里緩緩鋪陳,觀眾在幕后團隊打造的美學空間里與歷史人物“對話”,沉浸于傳統文化固有的浪漫意象中。

2.2 舞美空間下的細節演繹呈現

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諾認為,現有大量作品屬于低級的商業化藝術領域,這或許是由于某種公式化的隨意偶然性所致,或許是因為這些作品過于潦草或過于陳舊,或許是因為它們摒棄了藝術性的表現或闡述,臆想立竿見影,借此制造一種直接的影響[3]。換句話說,現代藝術生產的大量機械復制讓藝術作品喪失了靈韻。《唐宮夜宴》以真實出土的陶俑為節目創意原型,構筑文物“活化”后奔赴舞宴的場景,在體態、妝容、服飾等上做到一比一完美還原,在細節處重塑藝術作品的靈韻,力求讓節目達到精品的標準。

第一,在造型部分,演員的造型來源于唐三彩的樂舞人俑。舞蹈動作的定格畫面設計不僅參照原始影像,還借鑒了《韓熙載夜宴圖》等名畫中的歌姬形象,可謂是構筑了深厚的視覺傳播場面。第二,在體態妝容部分,演員選擇借助脫脂棉球與連體棉衣來展現唐代女子身姿的豐腴,臉部著唐代盛行的“斜紅”妝容,頭梳雙垂髻,在體態上凸顯“以胖為美”的盛唐風韻,表現了唐代宮女靈巧活潑的一面。第三,在樂器部分,舞者手拿富有古典韻味的樂器,如琵琶、橫笛、排簫、手鼓等,樂器表面的紋路皆是根據敦煌壁畫鐫刻,保持了樂器與節目風格的統一,盡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第四,在舞臺設計中,河南衛視一邊利用技術復原傳統場景,一邊在細節處凸顯巧思。舞臺的整體布置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為背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河南本土的國寶文物一一展現在舞臺上,在情節的起承轉合中潛移默化地展現中原地域文化瑰寶,無形之中進一步激活了中國人血脈里自帶的家國情懷基因。

事實上,現代化流水線式的藝術生產早已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倦,而河南衛視勇于抓住“出圈”密碼,在服裝、道具、妝容、舞臺等設計中運用工匠精神進行細節性的品質把控,“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才能得以不斷完善品牌形象并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建立了獨屬于河南地域的價值坐標。其不僅在視覺上突破了傳統文化的創新壁壘,更是將傳承中原文化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2.3 技術融合下的視覺意蘊貫穿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4],也就是說大眾傳媒在為人們塑造“擬態環境”的同時也拓展了人們的感官。特別是隨著媒介體外化趨勢的進一步拓展,以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為代表的新技術為人類的交往活動又打開了一扇窗戶。其通過模擬和建構現實環境生成一個超真實世界,進而在生理乃至心理層面形成高度的沉浸式感受,讓受眾獲得身臨其境的獨特視覺體驗。

《七夕奇妙游》之《龍門金剛》通過AR、三維建模、染色等數字化手段,著重復原千年石窟佛像,使得悠久的石刻藝術在AR技術的加持下凸顯洛陽底蘊、河南精神、中國力量。原本停留在古籍里的飛天與金剛通過技術力量瞬間“活化”,它們在佛像的注視下或莊重肅穆,或鏗鏘有力,使觀眾不自覺沉溺于絕美的國風場景中,感受亦虛亦實的場景變換,體會中華文明的剛柔并濟。除此之外,為了展現舞者靈巧的飛天姿勢,節目組采用360度環繞拍攝,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將觀眾帶入舞動的畫面里,觀眾巧妙地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不再被動接受信息,反而可以主動選擇多樣的觀看視角,進而產生沉浸式體驗,展開對于傳統文化美學空間的想象。在《龍門金剛》中,節目制作團隊為了視覺效果采用實景拍攝,在不損害文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運用技術賦予文物生命力,舞者在三維空間中表演,“全真”的視覺氛圍讓觀眾自由穿梭在充滿古典風味的場景中,品味飛天形象的氣魄,感受獨具匠心的中國表達。

“中國節日”系列做到了技術服從于畫面視覺,結合科技與創意,統籌內容與形式,以工匠精神為半徑,成功畫出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同心圓”。其通過努力挖掘地域文化底蘊,運用技術融合的理念在溫暖明亮的色調里打造出一場只屬于華夏兒女共情的視覺浪漫空間,降低了高雅文化的門檻,擴大了傳統文化的輻射范圍。不僅大大提高了文藝作品的視覺審美價值,擴大了傳播效應,更是對普及盛唐文化與弘揚中國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視覺美與人文美的統一。

3 參與式文化生產:發揮文藝作品長尾效應

3.1 抓住國潮密碼,激發“用戶生成內容”活力

《百度2021年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顯示,自2011年到2021年,國潮在過去十年關注度上漲528%;“新時代的國潮不再局限于新國貨,還包括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背后中國力量的全面崛起”[5]。“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迅速竄紅的背后離不開“國潮”二字。“國潮”是指中華文化的流行趨勢,這種潮流間接地代表中華文化的魅力與風采,能夠喚起中華兒女強烈的情感共鳴與文化歸屬感。隨著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精美的“國潮”主題節目擁有大批潛在受眾。然而,縱觀國內市場,打響“國潮”名聲的優質節目屈指可數,而這其中大多以央視制作的節目為主。地方衛視在“國潮”方面的嘗試大多同質化嚴重,不懂得如何本土定位,造成最后呈現的節目良莠不齊。

河南衛視在打造“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時,將國潮元素貫穿始終。其以中國的傳統節日為綱要,選擇河南當地顯著的文化元素,如龍門石窟、河南博物館、河南武術、豫劇、牡丹等融入其中,借助藝術形式轉化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創資源,不僅引發新一輪的“國潮熱”,更是讓觀眾在潛移默化的國風氣息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不僅如此,河南衛視還注重表達節目背后的時代價值,除了還原歷史的經典場景外,還將節目主題延伸至女性精神的呼喚上,展現一種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形象。2022年河南春晚《巾幗令》將舞蹈、武術與影視藝術相結合,創新表達新時代女性奮勇向前、勇立潮頭的精神,歌頌每一位勤勞的女性,在情感層面上做到表達“出圈”。

如果說“國潮”元素是“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爆火的動因,那么社交媒體的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則使得節目徹底“出圈”。河南衛視擅長從海量的信息生產中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節目上線后積極在官方微博設置“河南衛視上心了”等話題。隨著話題的發酵,不少用戶參與到節目二次創作中去,制作卡通版圖片、海報、動圖、視頻、H5等來發揮節目“出圈”的夢幻聯動效應,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受眾借助社交平臺不斷創建分享節目的意義形態,在互動儀式鏈的構建中完成社會成員信仰的強化。與此同時,廣大海內外游客打卡河南地域景點并同步上傳在社交媒體中也再一次引發圈層傳播效應。如此一來,既有利于當地旅游經濟事業的繁榮,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復興。觀眾在參與式文化體驗中助推文創產業經濟增值與中原文化永續傳承,無形之中再次復興傳統文化,并給予后續傳統節目開發創作的信心,讓傳統文化元素在節目與民眾之間的雙向互動中形成正向循環的融合創新效應。

3.2 開發“文化+”產業鏈,提高文創作品附加值

今天信息化所引發的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使人類已經進入物質與精神高度發達的時期。“文化+”的概念悄然興起,毫無疑問,在“文化+”時代,文化產業成為社會的主導產業之一。“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之所以能夠持久“出圈”,還得益于后續的營銷開發,其將“文化+”理念運用到極致,通過聚合傳播能量打造“中國節日”文化品牌,在固定的傳統節日推出連續的文化節目并積極進行產品聯名合作,發揮文藝節目的長尾效應。

作為“中國節日”系列初篇,《唐宮夜宴》在后續營銷中有著不俗的成績。在“文化+產品聯名”方面,《唐宮夜宴》繼春晚亮相后再次參與天貓國風大賞秀場,小姐姐們身穿聯名款漢服再次復刻舞臺上的精彩瞬間。此舉不僅有利于展現漢服風采,促進漢服復興,更能增強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唐宮夜宴》還涉足多個領域,攜手三草兩木打造“東方韻味”的美名品牌、聯合鍋圈為消費者打造年味十足的年夜飯禮盒、與沃爾瑪合作推出《月圓奇妙夜》,讓14名舞者跟隨購物車穿越到現代上演了一出超市奇妙夜……在“文化+旅游”方面,《唐宮夜宴》更是憑一己之力推動河南文旅事業發展,河南博物館、龍門石窟等標志性景點成了眾多游客假日觀光的不二選擇,更有官方在微博平臺發起“慢直播”讓受眾云觀光,讓人不得不感慨泱泱華夏文明的強大魅力。在“文化+后續節目發力”方面,河南衛視進行節目連續策劃,在“端午奇妙游”系列節目中推出《唐宮夜宴》前傳故事,再一次讓觀眾在端午節夢回大唐,體會大唐文化的意蘊。

在七夕、中秋、重陽節等節日中,河南衛視不斷打破晚會節目的模式化套路,以優質的內容配合后續精心策劃延續“中國節日”文化品牌的熱度,不僅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更促使觀眾自覺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中,無形之中營造“中化文化共同體”的氣氛。其成功打開了營銷產品開發大門,突破了傳統文化發展的固有思路,通過聯名、合作等形式讓優質節目在眼球效應的時代保持了應有的價值,形成了一條成熟的“文化+”產業鏈,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更加強勁的生命力,擁有在歲月長河中發展的底氣。

4 文化觸發共情:建立集體認同感

4.1 營造節日儀式感,塑造文化共同體

美國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凱瑞曾提出傳播的儀式觀,他強調傳播的本質在于以一種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傳播的本質不在于信息的提供或者思想態度的轉變,抑或某種功能的履行,而在于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6]。地方主流媒體作為輿論引導的主角之一,不僅承擔著宣揚主旋律的責任,還在塑造文化共同體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河南衛視選用傳統的中國節日作為基調,一方面可以通過特定的節日氛圍增強民族凝聚力,特別是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河南衛視打造精品文化盛宴吸引觀眾與家人共賞國粹精華,大大強化了人們對于文化中國的認同[7];另一方面,共同的文化血脈讓群體在節日無形的氛圍中形成群體認同,儀式化卻不失質感的文化節目為千家萬戶營造出一個闔家歡樂、共享天倫的獨特文化空間,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情感。2022年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國色天香》再一次引發全網關注,其用舞蹈藝術的呈現形式邀請受眾共赴“牡丹之約”,在獨具煙火氣息的節日中傳遞出華夏浪漫意蘊。受眾帶著對文化的自豪與歸屬感參與到節目進程中,感受著華夏詩詞的魅力。

基于此,“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要想持續贏得熱度與口碑,不能只是將傳統文化與技術生硬地組接,不顧受眾需求而盲目凸顯宏大價值理念,而應該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構建出符合現代媒介傳播的話語空間,尋求適當的敘事表述方式,令受眾在生理與心理乃至意識層面中產生情感認同,真正認同本土文化[8]。事實上,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如果想走出傳承困境,節目一定要立足受眾的精神需求,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在多元的探索中喚醒國人的文化自信,從而建立起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記憶。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中歷久彌新,經歷歲月的洗禮仍能實現價值觀的正向引導。

4.2 大小屏聯動,打破傳播壁壘

移動優先是當下大力推行的傳播策略,這一傳播策略是為了適應當下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移動端接受信息的習慣。因此,移動小屏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當今融媒體發展的潮流,有利于傳播內容滲入年輕群體,擴大傳播范圍。然而小屏的聯動效應仍然離不開傳統媒體的內容支撐,只有將“大屏”與“小屏”正向相加,才能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9]。“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積極探索移動化優先策略,利用大小屏聯動的方式突破圈層壁壘,成功吸引了大批流量,是一次傳統媒體媒介融合的成功實踐。

《唐宮夜宴》作為河南衛視最為“出圈”的節目之一,其運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在電視端春晚正式開播前,河南衛視就將互聯網首播平臺定于擁有大量下沉用戶的快手,并在快手平臺傳播采用“正片+主持人點評”“直播+短視頻”的模式為節目在社交平臺的傳播贏得先機。春晚相關直播結束后,快手平臺觀看河南春晚播出的人次超過8000萬,《唐宮夜宴》相關視頻的播放達6580萬次。同時,河南衛視并沒有止步于直播,在節目播出后迅速形成視頻合集進行二次傳播。這些二創視頻選取精美的片段外配上音樂,在嗶哩嗶哩、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上收獲了幾千萬的點贊量,在大量的互動儀式鏈中不斷地擴大傳播范圍,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此外,河南衛視還積極攜手河南共青團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將中原文化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遞出去,凝聚了更多新鮮力量關注河南春晚,最終在“大屏+小屏”的聯合傳播中讓《唐宮夜宴》成功“出圈”,引發大屏補充小屏、小屏反哺大屏的正向效應。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精準定位受眾人群,勇于應用“大小屏”的傳播模式,在大屏傳播的同時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在各大移動社交平臺上投放視頻、設置話題,讓優質內容在不同的平臺吸取流量,最大限度吸引年輕群體。這也預示著在未來的節目生產中,移動優先策略將在市場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如何利用小屏吸引年輕受眾參與節目生產直接影響節目的生命力走向[10]。值得肯定的是,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河南衛視沒有放棄探索傳播策略,成功“出圈”也給同類的節目創作提供了相應的借鑒,為傳統地域文化的傳播形式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5 結語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典型的傳承地域文化的案例。河南衛視緊跟國風熱潮,響應時代主旋律,以立足本土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文化輸出,以文化自信的強大感召力積極打破文化傳承困境,讓不同代際的受眾在璀璨的文化遺產中增強自信心[11]。同時,注意傳播方式創新與后續IP聯名運營,巧用技術豐富節目呈現形式,使得節目元素有著更加完整的表達,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河南衛視此次打響的地域文化戰已為其贏得了巨大的熱度,筆者相信在未來的文創道路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不僅是河南衛視,會有更多的地方衛視能夠抓住這股國風潮流,將地域文化轉化成有著科技感與人文魅力的現代特色文化,讓經典文化煥發全新生機。

猜你喜歡
受眾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欧美在线|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乱论视频|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69视频国产| 啪啪啪亚洲无码|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热99精品视频| 99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天天躁狠狠躁|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天堂av综合网|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a| 高h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基地|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a级片视频| 在线免费a视频|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午夜日b视频|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人在线|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中文字幕第4页| 在线五月婷婷|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清纯|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