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黑龍江建綱律師事務所,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兩法的先后施行在分別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權益和隱私權的前提下,不斷優(yōu)化信息公開中個人私密信息保護體系,確保我國公民信息保護的順利實施,更好維護公民基本權益。
《民法典》相關條例明確了個人隱私權的法定權利性,也就是說,個人隱私在法律保護范圍內,涉及私人生活事宜及個人不愿向他人透露的私密信息即為個人隱私,個人隱私也包括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和私密空間等。而個人信息指的是當事人年齡、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以其是否具有隱私性和私密性為界線,具體劃分為普通信息和私密信息兩類。個人信息不代表個人隱私,二者內涵上有較大差別,個人隱私具有不公開性、私密性特征,強調信息“隱私”,個人信息側重點在于“個人”[1]。深究的話,二者存在交叉關系,有些個人隱私不在個人信息范疇內,有的個人隱私屬于個人信息。一般情況下,個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曉的信息屬于個人隱私。
隱私權針對個人私密信息保護最為適用,個人私密信息既涉及個人信息,也關系到個人隱私的保護,進而受個人信息權益和隱私權雙重保護。與此同時,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是對個人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的保護。《民法典》條例規(guī)定了隱私權保護原則,其中明確指出在隱私權沒有規(guī)定的前提下,則適用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由于隱私權強調人格尊嚴的維護,而個人信息權強調個人身份信息的保護,所以相比于個人信息權保護,隱私權保護強度更高,執(zhí)行過程中更為嚴格。政府公開個人私密信息更要嚴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則,作為隱私權核心保護內容,個人私密信息的收集、管理、公開都尤為重要。
目前在各國的立法中,對于個人的信息主要使用三種概念,即個人數(shù)據(jù)、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這其中個人的信息是與特定的人緊密相關聯(lián)的,它反映了這個人特有的特征以及可以很容易識別的一個符號系統(tǒng),其中就包括這個人的身份、工作、家庭以及健康程度等各方面的信息。現(xiàn)在在我國的學者中普遍都認同一個觀點,個人信息所指的是可以識別一個人所有信息的總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觀點,認為個人信息所包含的是與這個人有關的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物理特征、思想情感、經濟狀況、身份信息等等,也就是說純粹屬于一種個人資料;還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是可以直接識別一個人的特征信息,例如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們識別出一個人往往會通過他的肖像、聲音、姓名等等,也就是說個人信息就如同是各種符號一樣,通過這些符號標志來識別出一個人。總之,個人信息中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的廣泛的[2]。
如果只從概念上來說個人信息是比較接近于個人數(shù)據(jù)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個人信息的實際內容中其實是有很多的重合之處的,如果用另一個概念來說的話,那就是隱私。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隱私權,隱私權也就是指我們擁有自己的私生活不受別人干預的權利,或者是說自己的私事在沒有自己允許的情況下不允許被公開。如果從個人信息以及隱私權利的角度上看的話,不管是個人信息權利還是隱私權,這二者都是屬于一種人格權。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例如,這二者權利的主體都是自然人,也就是個體。從隱私權上來看,它主要是為了保證個人的私密性的權利,所以隱私權所作用的是指個人。不管是個人信息還是隱私權,都表現(xiàn)出一個人對于自己獨立空間的絕對掌控權,是彰顯個人的尊嚴的一種自由。從客觀上來說,這二者具有非常多的交叉性,未公開的個人信息其實就是屬于一種隱私的范疇。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個人信息都是不可以對外部公布的,并且也不愿意有其他陌生人介入到自己的空間內,這無關經濟利益,而是體現(xiàn)自我人格的價值。而隱私權上有一部分其實也有個人信息的特點,例如從個人的通信上來說,現(xiàn)如今的技術可以把個人的信息數(shù)字化,從而納入到個人的信息范疇之中[3]。
嚴格意義上來說,個人信息與隱私權這二者都屬于是一種人格權。但是基于它們不同的保護方式上來看,二者還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從內容上來分析的話,隱私所著重強調的是一個人的私密信息,還有他的活動等不可以被除自己以外的人所知曉,也不能不經自己允許而被擅自公開。因為自己的個人隱私中大多數(shù)是一些帶有私密性的私人信息,一旦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害,那就是屬于一種非法的披露和騷擾,而個人信息卻更多的是指自己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有著絕對的決定權。個人信息權中包含著個體對自己的信息有著支配與決定的權利,在具體內容上包含著信息收集、利用等權利,還包括自己對這些信息授權,以及最后是否決定為他人所用,即便是一些不是特別隱私的可以公開的信息,個人也必須有著一定的自主控制權。
從法律的層面進行分析的話,隱私權所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個人精神人格權利。如果我們的隱私權被侵害的話,那就會導致我們的精神受到損害。而個人信息則不同,它在一定性質上屬于是個人的利益以及財產等集于一體的綜合性權利,并不僅僅是一個精神性的人格權利,不僅包括精神的價值,同時也包含了每個人的財產價值。另外隱私權其實是屬于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消極的、具有防御性的權利。當我們的隱私權受到不法侵害前,我們個人往往無法主動去行使隱私權的權利,大多情況下都是在遭受了不法侵害之后,再請求他人為自己排除妨害或者是賠償精神損失等。而個人信息權則并不是這種消極的權利,個人信息權可以讓權利人不再那么被動,對于個人保護上還能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4]。
從個人防范的角度來看,隱私權的側重點在于個人的隱私不被其他人非法披露,但是并沒有對這種個人的私密性擁有保護和控制的作用。而個人信息權則是有收集和使用的作用。對于他人的非法搜集、存儲、倒賣信息這些不法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力。這二者的保護方式也是不同的,個人隱私大多數(shù)都是事后的一種補救,主要途徑也是通過法律。而個人信息保護則是有預防的功能,保護方式也比較多,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尤其是還可以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對自己進行保護。
所以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對于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也都應得到尊重。但我們的私密信息遭到其他人的惡意公開,從而對自己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破壞的時候區(qū)分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的功能就非常重要。
現(xiàn)如今,人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越來越看重,所以新出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個人的數(shù)據(jù)在符合國家法律的框架之下得到合理的操作,個人的信息也將得到妥善的保管。在這個大數(shù)據(jù)發(fā)展的時代,能使我們的個人信息得到合法化的儲存和使用,個人信息的保護并不僅僅是對個體的保護,同時也影響到國家的形象,甚至關系到國家于國際競爭上的影響力。
目前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剛剛實施,以往的司法實務中,對于個人信息侵害大多是處以民事、行政或者是刑事處罰。以往的較為零散的法規(guī)對于普通人來說很難有特別明晰的認知,如今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該法統(tǒng)一規(guī)制了個人信息保護條款,這樣的話不管是從節(jié)省資源上,還是從技術上、規(guī)則上,都可以很好的向大眾普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知識,從法律法規(guī)的普及到公民自身個人信息保護常識性的培養(yǎng),以及個人信息保護預防性上都存在著必要性與合理性。
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其他組織,在對個人信息進行采集的時候,應該滿足同意性和選擇性原則。也就是說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擅自采集。在個人隱私信息的安全上,要確保管理機構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個人信息的采集、存儲以及使用或者是刪除等方面,必須按照明確的生命周期規(guī)定和相關的法律約束來進行合理使用,最終確保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安全的。同時,國家機關以及政府部門應該完善信息泄露情況下的緊急預案,盡管從法律層面上沒有對個人信息泄露提出合理完善的補救措施,但是出于國家、政府以及社會的責任,在出現(xiàn)個人信息泄露的時候,必須要有合理科學的應急預案,應急預案必須要提前制定,并且要有定期的演練,確保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可以把信息泄露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另外如果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個人信息泄露,是會對社會的穩(wěn)定性造成很大影響的,所以還應該對個人信息的監(jiān)測管理提出嚴格要求。
所以國家制定施行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可以讓普通民眾看到國家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決心。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樹立了一個法律地位,可以很好地對不法分子形成威懾作用。同時保障了人們對于信息層面所具有的知情權、選擇權,而且還給予了人們一定的尊重,這樣的話能夠更好保障信息安全和社會的穩(wěn)定[5]。
我國制定法律過程中,始終秉承著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與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典》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在不斷充實、優(yōu)化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更要確保每一項內容都滿足我國憲法精神,真正意義上做到維護人民利益與權益。將關注點更多放在每一個自然人、合法公民身上,保護人民個人隱私信息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對人民人格權、隱私權的維護,有利于促進社會全面發(fā)展。執(zhí)行憲法的意義在于保衛(wèi)人民生命健康、交易便利、財產安全、人格尊嚴等,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是保護人民平等權利的重要武器。法律規(guī)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法律法規(guī)體現(xiàn)了國家對公民權利需求的確認和肯定。在法規(guī)條例中區(qū)分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個人信息得到進一步保護,二者定義明確的情況下,概念上的爭論得以解決,為個人私密信息保護的順利執(zhí)行奠定了基礎。
每個合法公民都應尊重他人人格,不做侵害他人健康、生命的事情,也不得非法獲取他人私密信息。國際上人權是人格權的統(tǒng)稱,也就是說人格權是每個自然人有效權利,不可隨意剝奪。正因為如此,才能很好保護個人隱私權及私密信息權。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明確人權是在法律范圍內實現(xiàn)保障的,如缺乏法律保護,人權僅是一種理論,進而《民法典》得以編制,強調對個人健康、安全、人格的保護。信息時代下,人們生活、工作、學習方式發(fā)生改變,手游、網購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生活娛樂更加便捷。但是,個人信息在互聯(lián)網中也更容易泄露,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刻不容緩。基于此,信息網絡高速發(fā)展背景下,《民法典》的頒布,其中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內容目的是加強公民隱私權,這不僅是我國憲法發(fā)展的重大轉折點,也是網絡健康發(fā)展的關鍵。
我國《憲法》始終堅持保障人權,賦予了人民生存權與發(fā)展權。具體含義有三重:首先,人民有自然人應享有的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等;其次,人民有國內法律管轄范圍內的法律權利;最后,人民有實質性的現(xiàn)實權利。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權內容不斷拓展,從最開始的自由權、生命權延伸至現(xiàn)在隱私權、文化權領域。《民法典》中強調保護個人私密信息,也是對人本身的保護,彰顯了我國憲法對人格權的肯定,促使人權保護司法基礎不斷夯實,保護個人私密信息也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體現(xiàn),使得每個合法公民都真正擁有現(xiàn)實權利[6]。
在這個大數(shù)據(jù)信息時代,個人信息已經被存儲在各個機構、各個組織當中,而個人信息又關系到每個人的隱私和正常的生活,所以對于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國家以及政府或者相關組織對群眾宣傳個人信息保護的知識。同時由國家從法律層面不斷出臺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條款,對那些企圖利用不法信息謀取利益或者是惡意泄露個人信息的主體進行約束,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尊嚴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國家的利益。所以在當今的《民法典》時代下,不斷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適應性發(fā)展,并制定相關的個人私密信息保護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