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政
江西融冰律師事務所,江西 鷹潭 335001
2021年1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了《公司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公司法(草案)),其中新增了部分關于董事制度的相關規定,如“增加董事接任補償的規定”“允許公司選擇單層制治理模式”等。與此同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盡快改革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這些政策指導為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思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強化董事責任、義務,完善董事民事責任制度,是健全公司內部制衡機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重要環節。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于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一流營商環境。這期間,商事制度改革將從解決市場主體“準入難”進入解決“準營難”的攻關期,旨在構建更加公正、透明、規范、便捷、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建成更高標準的市場體系,讓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是“十四五”時期市場經濟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公司治理作為產權與要素優化配置改革、促進市場主體更加活躍的關鍵一招,加強公司治理改革對促進市場主體活躍有著積極作用。[1]所以,在這種政策環境下,現代公司治理要求有了新的變化:一是優化股權結構,保證股權流動性強;二是規范市場,發揮市場自身的優勝劣汰功能。吸引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發揮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優勢與信息優勢。
新形勢下現代公司治理要求要不斷規范和優化市場,讓更多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保證小股東的利益。[2]完善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和完善,解決公司內部治理問題,如濫用職權等,使得公司內部治理更加規范、合理,充分保證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還可以加強對董事的法律約束,促使其積極履行職責,以維護公司的整體利益和小股東的利益。
《公司法(草案)》第一百八十條對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進行了區分和認定,明確了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各自的內涵。董事的忠實義務強調不得“利用職權”謀取不正當利益,勤勉義務則強調應為公司“最大利益”盡到“通常應有”的“合理注意”,使得董事履職過程中的責任更加明晰。可以看出,《公司法(草案)》對董事履職過程中的民事責任認定標準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和區分,使得董事進一步明晰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之間的不同。但是,《公司法(草案)》對董事負有的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的認定標準分別為“不得利用職權謀取不正當利益”和“應當為公司的最大利益進到管理者通常應有的合理注意”。前者認定角度較為單一,認為范圍還不夠全面,缺乏其他方面的認定標準內容;后者認定范圍較為寬泛,只強調實行管理者應有的職責,卻沒有對其作出進一步的細化,民事責任認定標準不夠明確。這種情況下,容易使得董事履職不到位,進而影響公司治理效果。
《公司法(草案)》第四十七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設立時的股東有前款規定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五十二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股東有本條第一款規定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與此同時,據統計,2021年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平均薪酬為7.5萬以上,與那些巨額民事賠償相比,獨立董事的薪酬水平還比較低。董事承擔著公司的監督職責,如果因履職不到位而給公司帶來損失,那么董事也要面臨追責,需要承擔較大資金額度的民事賠償風險。[3]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責任限額機制,那么董事很可能需要使用自己的薪資賠償,可能會增加董事的心理負擔,容易導致董事履職效能低下的情況出現,影響公司整體治理水平。
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在職能定位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獨立董事是公司董事會的成員,負有重要的監督職責,可以對公司的發展戰略進行表決,但這種權力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監督職能上。執行董事和獨立董事不同,其具有戰略決策和執行的職能,除了參與公司發展戰略的決策之外,還負責公司發展戰略的執行。也就是,兩者的職能各不相同,一個是監督者,而另一個則是執行者。但是,當前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對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的民事責任并沒有進行較為詳細的區分。兩者都是在同一種規定約束下承擔責任和義務的。董事民事責任區分不夠合理、科學,未能結合各董事的職能,使得民事責任制度內容與公司實際治理需要不符。[4]
董事民事責任是公司董事應當承擔的主要責任,而董事民事責任制度則是促使公司董事勤勉履行職責、義務的重要手段。[5]目前,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提出,政府對現代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制度不斷優化和完善。但就當前董事民事責任制度運行實效情況來看,董事履職效能還有待提升。據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指數顯示,從2005年到2021年,董事制度指數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指數由56.59增長至61.4,但是近幾年董事制度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董事履職有效性不足這一問題未能得到明顯改善。以董事外部兼職為例。2014年上市公司中在外單位兼任2個及以上職務的董事人數占董事總人數比例的平均值為21.44%,到2015年猛增至44.69%,在2021年為55.40%,短短幾年間翻了2倍多。過多的外部兼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董事的履職效果。
對于民事責任認定標準不夠明確這個問題,公司要進一步明晰董事責任邊界,確定董事民事責任認定標準,同時擴大董事會職權,引入職工董事,有效完善董事民事責任制度。第一,明晰董事責任邊界,確定董事民事責任認定標準。董事的監督職權主要通過參與董事會決議表決、審查重大關聯交易等方式來行使。[6]公司在明確董事民事責任認定標準時,要結合具體事項進行分析。如果是一般的經營決策行為,則不能對董事附加過高的注意義務標準;如果是一些涉及專業領域的事項,那么則應當要求董事具備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或實際經驗,并且注意義務標準也應當提高。第二,擴大董事會職權,引入職工董事。董事會是公司的執行機構,行使《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定屬于股東會職權之外的職權。實際當中,公司要設立相應的董事會。在確定董事會職權時,要擺脫原有觀念,緊跟新理念,不再限定董事會職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董事會的職權。與此同時,2021年5月,A公司發布董事會決議公告:董事會設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1名。因此,有限公司可以此為借鑒對象,如果公司職工人數超過300人,那么就在現有基礎上引入職工董事。通過開展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其他民主選舉活動來選擇職工代表,保證選舉的公平和公正性。
第一,建立董事有限責任制度。一方面,公司應當構建董事有限責任制度,對董事和其他董事、監制、高管等實施違規分類處罰,并根據過錯大小以及津貼合理限定董事的賠償數額;另一方面,在判斷董事的損失責任承擔時,不僅需要將其與執行董事相區分,也需要對不同的獨立董事作區分處理。也就是說,在判斷董事損失責任承擔之前,應當先根據不同董事職能的不同,各自區分它們的責任義務,再根據責任義務的大小,進一步判斷董事需要承擔的責任的程度。例如,在公司財務報表造假的情況下,具有財務和會計專業知識背景的董事應比其他董事負有更高的責任和義務。第二,落實董事問責機制。通過事前考評體系完善董事履職約束機制,結合董事專業性等重構勤勉履職要求。公司應結合原有的實踐經驗,完善董事考評問責制度,明確和細化董事無效監督的責任,在事前對董事不盡責監督起到警示和防范作用。對于具有特定專業知識的董事,應結合具體的職責內容重新設定其勤勉履職標準,要求其在履行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職責時負有更高的勤勉義務。第三,建立董責險等容錯免責機制。供公司建立和完善董責險等容錯免責機制,為董事積極履職提供保障,鼓勵董事積極參與到公司治理當中,維護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與此同時,公司需要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現狀,合理調整董責險的相關保障范圍和賠付標準。
關于董事民事責任區分缺乏合理性這個問題,公司應當明確界定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的民事責任,設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在此基礎上,將制度具體落實到公司治理當中,讓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都能夠明確區分自己的職責,進而更好地履行職責,提高履職效能。獨立董事是公司董事會的成員,對公司發展有表決權,但這種權利的行使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監督職能上。也就是說,獨立董事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一名監督者,而執行董事則更多的是參與公司相關戰略的執行,是一名執行者。依照這個特性,公司可進一步完善董事民事責任制度,為公司治理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獨立董事是公司完善治理結構、促進規范運作、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的重要一環。推動獨立董事任命由利益導向向基于能力和獨立性導向轉型,讓獨立董事本身的能力能夠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突出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特殊性,更好地發揮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提高公司治理成效。
對于董事履職效能亟待提升這一問題,公司可以從升級公司治理準則、改革董事提名機制、豐富董事履職評價、強化董事履職保障以及促進董事職業化發展等幾方面出發,構建提升董事履職效能的長效機制。
第一,升級公司治理準則。公司應按照所屬行業和戰略定位,重新設置董事比例要求;根據中國公司治理實踐經驗,增加董事會會議次數和董事有效工作時長;在公司治理準則或相關治理政策法規文件中明確要求獨立董事兼職應不超過3家,確保董事有效履職。
第二,改革董事提名機制。公司可以考慮采取累積投票、委托投票等過渡方法限制大股東的提名權限,建立有利于中小股東的投票機制,提高董事選聘機制的獨立性。同時,進一步明確更嚴格的董事資格標準,促進董事團隊多元化,以確保董事的獨立性和勝任能力,從而使董事不僅具有獨立性而且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公司治理中來。
第三,豐富董事履職評價。公司可以在現行董事評價機制基礎上,探索開展科研機構、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第三方評價,使董事的工作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細化董事勤勉盡責的量化標準,定期發布董事良好實踐案例,凸顯履職有效性的導向和優秀公司的標桿作用。
第四,強化董事履職保障。首先,應暢通董事與投資者、中介機構、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渠道,多元化收集中小投資者的訴求和心聲。其次,建立規范化、常態化的董事實地調研工作機制。董事會應為董事實地調研提供必要的組織條件和經費保障,推動建立規范化、常態化的董事履職保障團隊和實地調研機制。最后,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導入首席董事制度,促使董事作為一個群體更好地發揮對大股東和高管的監督作用。
第五,促進董事職業化發展。公司可搭建董事交流、聯誼平臺,組織開展獨立董事相關專業問題的調研與研究,反映公司和董事的呼聲和訴求,為監管機構改進、完善董事相關政策提供建議。
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制度現存民事責任認定標準不夠明確、民事責任承擔缺乏限額、董事民事責任區分缺乏合理性以及董事履職效能亟待提升等問題。對此,應該采取的措施有:明晰董事責任邊界,擴大董事會職權;完善董事問責和免責體系;推動獨董任命向能力和獨立性導向轉型;構建提升董事履職效能的長效機制。本文關于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制度研究還不夠深入,未來階段應當持續關注公司董事民事責任制度相關的研究動態,不斷學習,豐富研究經驗,以彌補本文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