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帆 戴 軍
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江蘇 無錫 214028
送達制度不僅關乎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有效行使,而且會直接影響到審判活動能否順利開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各項立法登記制度的深化改革,使得我國法院辦理的案件不斷增加,呈現上升的趨勢,而基層法院案件較多、處理人員較少的問題逐漸突顯。對于基層法院而言,送達工作會關聯到民事案件審判效率高低,送達是每一位民事法官都會面臨的工作量巨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根據當前的狀況分析,民事送達難問題已經成為基層法院結案率下降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我國現有的民事訴訟立法中,送達流程只是一個輔助的程序,在當前的民事訴訟理論研究過程中,送達流程始終處于理論研究的邊緣地帶,難以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對于送達工作而言,無論是對法律制度的規定還是理論研究的論述,都沒有引起重點的關注。在我國傳統的送達流程中,民事訴訟有關學者重點以價值研究作為核心內容,專注構建我國民事訴訟法學體系。以訴訟價值為理念的訴訟原則研究已經逐漸包括了多數訴訟制度,但是送達制度始終沒有被納入其中進行統一規范。送達制度主要是指人民法院根據有關流程,將法律文書傳遞到當事人及其他相關訴訟參與人手中的法律制度。送達流程作為民事訴訟過程的關鍵紐帶,具有承上啟下的現實作用。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明確規定,送達方式主要有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及轉交送達等。送達程序屬于輔助類審判工作的事務,對民事訴訟整個流程具有重要的影響[1]。
根據各個國家送達法律制度的規定及有關條例,送達具體職責的承擔者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送達模式,分別是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對于送達工作的責任劃分,根據上述兩種形式的表面含義,前者主要是指當事人自身送達,后者則是法院的職責。我國民訴法中對送達主體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但是從法院在立案5日內向被告送達起訴副本的有關規定及各類送達方式的內容可以推理得出:我國基層法院中的民事訴訟送達主體是人民法院,而并不存在當事人送達的現象。由此可見,在我國送達制度下,由法院為主導承擔送達的具體責任,根據法律制度的規定,此項工作的有序進行需要由法院啟動才能夠開展,對于執行送達工作的人員范圍并沒有詳細的規定與要求[2]。
對于民事訴訟的有關內容,根據其表面含義,可以理解為向受送達人具體送交哪些材料。根據我國民訴法中的規定,在一審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送達內容可以分為裁判文書、民事調解書,這些文書主要是由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后作出,一般情況下這類文書的送達便意味著案件的完成。通知書主要包括受案、舉證、出庭以及訴訟等,此類文書主要適用于通知當事人有關的注意事項或行使的權利及義務。另外,最為常見的還包含向被告方送達起訴狀、向原告方送達答辯狀,以及向雙方當事人送達開庭傳票等與民事訴訟有關的材料[3]。
送達方式主要是指將訴訟文書遞交給受送達人的方式。根據我國民訴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等法律規定,我國當前的送達方式主要包括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公告送達、郵寄送達等。對上述幾種送達方式的適用性及條件,我國已經給出了具體的規定及要求。基層法院送達人員必須要率先選用直接送達的方法,即直接向受送達人或受送達單位的負責人遞交有關文書材料,在明確可以適用此種方式時,受送達人不限于當事人本人,還可包括其共同居住的成年家屬、訴訟代理人。當受送達人拒收時,基層法院可以選擇留置送達的方式,但是需要由滿足有關條件的人員共同見證或通過拍照、錄像等形式進行記錄。法院通過直接送達的方法難以順利地完成送達任務,此時要選擇郵寄的方式或將所需的材料交由其他法院代替辦理并送達,前者即郵寄送達方法,將實際需要的材料通過郵寄管理部門并使用指定快遞進行送達,在無法及時聯系到當事人或出現拒收情況時,只能標注后作退件處理。后者即委托送達的方式,在滿足適用條件后,被委托的基層法院應為受送達人當地的法院,受委托的法院要在收到有關函件及文書材料后的10日內送達到當事人手中[4]。
送達場所與送達方式有著緊密的聯系,根據我國民訴法及民訴法解釋等法律規定,使用直接送達、郵寄送達、委托送達等方式,其送達場所多數為受送達人的住所地或經常居住的地點。在采用直接送達的方式時,送達地點的范圍不會受到限制,還可在法院、工作地點等直接向當事人遞交訴訟文書等材料。在上述地點送達過程中,受送達人可以拒收,也可采用留置送達的方式。根據我國民訴法的規定,受送達人主要包含當事人本人、指定代收人、訴訟代理人。在當事人是自然人時,還可由共同居住的成年家屬進行簽收。如果受送達人為單位性質,其有關的負責人員或收件部門可以進行簽收。具體而言,除此之外的任何人員簽收均不具有送達的法律效力[5]。
送達后果是一項訴訟行為,基層法院向受送達人傳遞訴訟文書后會產生特定的法律效力。送達流程產生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使某些訴訟法律關系產生或消滅,例如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并經被告進行簽收,法院及被告間便會產生訴訟法律關系;明確計算訴訟過程的起始時間,例如當事人對民事訴訟文書的上訴時間為法院向其送達判決書起15日內;受送達人簽收訴訟文書后有義務根據法律規定或訴訟文書的具體要求履行自身義務或實施有關訴訟行為,否則將不利于訴訟的最終結果,如原告方在傳票傳喚下沒有按時到庭,法院便可以按照撤回起訴進行處理。另外,送達還可在實體法的基礎上產生法律效力,在實體法上產生的法律效力,主要是指一些訴訟文書在當事人簽訂后,即刻具有的法律效果。這就代表著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論的法律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決,即產生了有效的既判力,例如經過雙方當事人簽收的民事調解書。送達回證是可以充分證明法律效力的文件,并且可以根據此明確效力是從何時開始計算。
我國的民事訴訟送達制度還不夠完善,具體表現在送達方式的適用性沒有進行細化。我國民訴法中對新添加的電子送達方式適用條件沒有進一步明確,例如如何準確判斷電子送達程序中受送達人的主體身份,以及電子送達方式的書面憑證如何獲取。又如公告送達對受送達人無法聯系的情況下沒有加以規定。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法院僅經過多次送達后聯系不到受送達人便認定其屬于下落不明的狀態進行公告處理,對于下落不明的受送達人具體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或出具哪些證明,法律制度中均沒有明確的體現。法律規定中的不明確事項對法律適用性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不僅會損害到當事人的權益,且會有損基層法院判決的權威性。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送達制度的規定,基層法院送達訴訟文書時,可以讓受送達人自行到法院進行領取,還可到受送達人的居住地或受送達人標注的地點完成送達。與此同時,人民法院還可在受送達人的居住地以外的場所向其傳遞文書材料。對刻意躲避送達的受送達人,法院可以向其一年內在其他案件中的地址進行送達。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當事人在其他訴訟案件中提供虛假地址的現象,但基層法院可以通過對方當事人、受送達人身邊的人等方式掌握具體的情況,了解受送達人其他民事活動的詳細地點,但人民法院不能以此為依據直接將其作為受送達人民事活動的主要地點。由此可見,當前送達地點的規定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與實際的訴訟送達需求存在偏差。
民事訴訟送達制度中所涉及的主體為送達人與受送達人。但是在我國民事送達立法中沒有專門根據民事送達人及受送達人有關責任做出明確的規定。例如對法院送達人員,沒有規定送達的流程規范,對違反送達規定的人員也沒有相應的處罰機制。同時司法實務中對于受送達人躲避及阻礙等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沒有專門的處罰措施,而這些行為多數都沒有達到受處罰的條件,所以沒有受到法院的重點關注。
承辦民事訴訟案件的法官在收到案件后,要將送達的法律文書提交給法院送達小組處理,并由送達小組交由外包機構人員,其利用電話、短信等通知的方式,通知當事人按時到法庭領取訴訟文書等材料;對于電話或短信無法聯系到的受送達人,需要攜帶執法儀到送達地點進行送達并回傳到法院的送達平臺中;對受送達人所在地點路途遙遠不便送達的,需要利用郵寄的方式,郵政機關中從事民事訴訟的人員會攜帶執法儀到指定的送達地點完成送達,并回傳到法院送達平臺中。具體可以概括為在法院設立專門的送達小組或中心機構,并配備專業的公證人員常駐法院。公證處可以將電話、郵寄、上門送達方式相結合,如果仍然沒有尋找到受送達人,公證處可以出具詳細的送達報告及記錄送達過程的錄像。對規定狹隘的代收人可以適當放松標準。當前我國民事訴訟送達代收人僅限于受送達人共同居住的成年家屬,而此范圍過于狹隘。因此,要不斷擴大代收人的范圍,將具備辨識能力且自愿代收的人員納入范圍中[6]。
針對現有送達地點規定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決。第一,將當事人在其他民事活動中使用的地點與其在一年內在其他案件中的地址進行整合分析,由送達人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自行選擇更加合適的送達地點完成送達任務。第二,法院可以與互聯網、通信運營商等合作,獲取這些平臺中受送達人常用的地點及聯系方式,以此提高送達工作的效率。在實踐過程中,民事活動的含義十分廣泛,例如當事人經營的店鋪、生活居住地、淘寶購物地址等,都屬于其他民事活動的送達地點。
為盡快地解決民事訴訟送達中存在的問題,法院要對送達難有關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例如建立法律文書送達外包制度,將送達工作交由外包機構完成。外包機構可在法院內部成立專門的送達小組,配備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及司法記錄設備,由法院統一指派送達任務。根據我國基層法院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每個業務庭中需要指派一名書記員,作為送達的主要聯絡員,送達的文書材料由聯絡員負責保管。各庭將需要送達的文書材料及被送達人有關情況提前轉交給送達小組,送達小組此時可以規劃統一送達路線,有助于提高送達的效率。通過社會化外包的方式,使審判力量從繁雜的工作中得到解放,可以使具體人員專注解決民事訴訟案件,提升送達的效率及質量,確保送達任務能夠有序完成。
綜合分析,針對我國當前民事訴訟中存在的送達難問題,需要法院及有關機構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不斷細化現有的送達制度,明確相關送達人員的送達責任及義務,提高送達工作的效率及質量,確保民事訴訟中送達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