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凌毅
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4
業余足球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對提高國民素質、豐富文化生活、實現體育強國夢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3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提出了要加強足球行業作風和法治建設,適應足球發展需要和行業特點,完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足球行業規范規則,打牢足球治理的制度基礎。形成預防與懲處并重的足球法治教育體系、執法和監督體系,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1]。足球運動是高風險強對抗性運動,運動過程中意外傷害頻發,由此所產生的糾紛更是數不勝數。想要從根本上降低業余足球運動傷害糾紛數量,就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和良好的社會保障環境[2]。本研究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查找業余足球相關糾紛案件的判決書,篩選出4例不同類型具有代表性的糾紛案件,詳細分析了案件的判決結果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目前我國沒有業余足球運動專項法律法規,關于傷害賠償方式和比例沒有明確規定,導致相關案件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結果。第二,提升業余足球運動傷害保障能力能夠有效降低此類案件上訴率,從根本上保障足球運動愛好者的權益。
我國業余足球運動傷害糾紛案件可分為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是由于足球運動本身所具有的對抗性、危險性以及不可預見性等原因致人受傷,非主觀故意或惡意傷害。而刑事案件一般是行為人基于對足球活動過程中的不滿(包括隊員之間的矛盾、對方球員的違規動作、裁判判罰的不滿等原因)從而對受害人實施故意傷害行為。
1.基本案情:鄧某和楊某旭參加業余足球比賽,鄧某跑到大禁區前沿線踢搶隊友傳來的足球,從球門處向外奔跑而來的守門員楊某旭雙腳離地踢向球時踢到鄧某的右膝關節部位,致鄧某右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右膝關節外側半月板復合撕裂、右膝內側副韌帶撕裂傷,楊某旭亦造成輕微傷害。經鑒定,鄧某的傷殘等級為十級傷殘。鄧某住院治療,共支付醫療費59884.92元,用球隊購買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及醫療保險報銷了部分醫療費用。鄧某的上訴理由為:(1)楊某旭應當為此次傷害事故承擔主要責任,其所在球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2)承擔承諾書并非由其本人簽署,對承諾書內容不予承認。(3)A市足球協會沒有盡到安全保障和監督義務,應當承擔補充責任。
2.法院認為:此案中各方當事人的實質爭議是鄧某在該足球比賽中造成的人身損害是否可以獲得損害賠償的問題。針對該爭議,法院認為足球比賽是一種十分激烈的競技運動,這種強烈的對抗性也必然使參賽雙方人體直接碰撞在所難免,從而使參賽者的人身安全存在風險隱患,參與該比賽的人員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對此風險應有合理的預見,鄧某明知在足球比賽中有可能受到傷害而自愿參加,且參賽代表(參賽隊長)已經簽署承諾書,根據誠信原則中的“禁止矛盾行為”,鄧某因此而主張侵權責任,向加害人請求賠償,有違誠信原則。同時,競技體育比賽的慣例,參賽者一旦參加比賽,應視為其自愿承擔比賽過程中的風險,同意承擔相應損害后果,屬自甘風險行為,故在該足球比賽中產生的風險后果應自負。根據風險自負原則,即使行為人存在違反運動規則的情況,行為人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楊某旭在防守中雙腳離地踢球時致傷鄧某,雖屬足球比賽中的犯規動作,但不構成《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所規定的過錯,不屬民法意義上的傷害行為,不應承擔侵權責任。鄧某的損失已通過球隊為其購買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及醫療保險獲得相應的救濟,楊某旭不應再依據公平原則分擔鄧某的損失。
3.判決結果:鄧某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不予支持。駁回鄧某的訴訟請求。
4.案件分析:賽事舉辦方為比賽提供專業的場地、裁判等服務,一般均要求參賽者提供意外傷害保險證明,或由舉辦方統一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賽前要求參賽隊負責人簽署承諾書。目前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認為足球運動是具有較強身體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不可避免會發生身體接觸,甚至直接對抗,具有一定危險性及風險性。雙方當事人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自身為業余足球愛好者,亦熟悉足球運動的規則,選擇參加這一運動并參加比賽,理應對該項運動的風險性具備一定的預見及認知,當屬自甘風險行為,若無有力證據能夠證明加害方屬故意或惡意傷害,則認為該傷害行為不構成侵權。關于賠償或補償范圍方面,各法院的裁量不同,有的法院認為受害人有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用來報銷醫療費用,那么就不應該要求他人分擔賠償責任。有的法院則認為雖然加害方不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但畢竟是由于其意外過失導致受害人受傷,應當適用公平原則給予受害方一定的經濟補償,賠償比例無明確規定,視加害方的經濟能力與受害方的受傷程度予以裁量。
1.基本案情:2018年5月16日晚,謝某與唐某在廣州市某足球場踢比賽,謝某擔任守門員,唐某為對方隊員。一次進攻中,唐某作為進攻隊員與謝某發生劇烈碰撞,兩人均跌倒在地。經鑒定,謝某右膝韌帶斷裂構成十級傷殘。一審法院認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酌定由唐某向謝某補償損失30000元。唐某因不服一審判決,予以上訴。
2.法院認為:二審法院認為本案涉及的足球運動,具有一定的對抗性和風險性,謝某與唐某均系自愿參加該項運動,理應對該項運動的高度對抗和有可能造成的人身風險有所認知,如行為人對損害結果并無故意或重大過失,不應由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一審法院已經認定唐某的行為并不存在過錯,再適用公平原則判決唐某分擔謝某的損失,適用法律不當,予以糾正。
3.判決結果:(1)撤銷一審判決;(2)駁回謝某的訴訟請求。一審案件受理費3600元,二審案件受理費525元,均由謝某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4.案件分析:本案一審認為行為人不存在過錯,依照公平責任原則,認為應由雙方分擔損失,二審認為既然行為人不存在過錯,就不應當再適用公平原則判決分擔損失。這也是業余足球運動傷害案件中同案不同判的典型案例。自發組織的業余足球活動與正規業余足球聯賽相比,沒有專業的人員進行組織策劃,參與者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且沒有完善的保險保障措施,發生運動傷害的概率更高,產生的糾紛也更多。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此類案件的責任歸責方面均認為在受害人無法提供有力證據能夠證明行為人對損害結果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基于足球運動本身的風險性,適用自擔風險原則,行為人不承擔侵權責任。關于賠償比例方面,各判決結果不一,也是因為無法統一賠償標準,導致同一案件上訴率高的問題出現。
1.基本案情:2015年12月29日下午課活動時間,呂某甲等六人在學校體育辦公室取得足球,在學校足球場踢足球時,呂某甲將足球踢出后,李某某在接球時,足球撞到其身體的下腹部會陰處。次日上午李某某和呂某甲說“肚子疼”。后恰逢元旦放假,開學后于2016年1月7日下午李某某感覺疼痛加重,當天在xx診所輸液治療,未見好轉。于2016年1月8日入住長治市xx醫院,李某某傷情被該院診斷為“右側睪丸壞死”,并施行“右側睪丸切除術”。李某某住院12天,后經保險公司委托鑒定,原告傷殘達八級。在治療過程中,呂某甲父母曾經支付給李某某3000元。呂某甲與李某某所在學校在保險公司投保了校(園)方責任保險,保險金額為:5000000元,累計責任限額:5000000元,每次責任限額:2000000元,每人責任限額200000元。李某某在校方責任保險學生的名單內。
2.法院認為:踢足球是具有風險性的競技活動,學校教師理應在從事活動之前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告知學生所存在的風險,而且應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本案中,李某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受傷是在學校活動課時間,學生在學校體育辦公室取得足球,在學校操場踢足球所致。在活動課期間被告學校未進行安全教育,未派專門人員進行監督指導。故對李某某的受傷學校負有相應的責任。李某某沒有證據證明呂某甲有故意加害行為,因此,呂某甲的行為在主觀上無過錯,客觀上亦不具有違法性,但李某某的病情與其存在因果關系,故呂某甲應承擔一定的責任。李某某在受傷后未及時告知老師和家長,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延誤了治療時機,致使病情加重,對此,其自身也應自行承擔一定的責任。李某某因本次事件造成的損失由學校承擔90%;呂某甲承擔5%;李某某自行承擔5%。因學校在保險公司投保校(園)方責任保險,故學校承擔的部分由保險公司在校(園)方責任保險限額內予以承擔,不足部分由學校承擔。呂某甲系未成年人,其應承擔的部分由其法定監護人呂某乙、郭某某承擔。
3.判決結果:(1)由承保的保險公司在本判決生效15日內,在學校投保的校(園)方責任保險限額內賠償李某某損失180597.14元。(2)呂某乙、郭某某(被告人父母)在本判決生效后15日內賠償原告李某某損失7033.17元。
4.案件分析:本案發生在校園,首先校園足球傷害案件的主體為學生,涵蓋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于其認知程度與身體素質情況以及對足球運動的風險預判能力都不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故學校對學生活動的安全性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一)基本案情:2013年7月31日20時50分許,趙某在深圳市某足球場踢足球。當日21時許,雙方球隊因搶球產生矛盾,繼而發生打斗。打斗過程中趙某被對方幾名隊員打倒在地,后趙某用腳踹中彭某下巴位置,致彭某受傷。經法醫鑒定,彭某因外傷致右側下頜骨骨折及面部、右小腿軟組織損傷,其傷情屬輕傷。
(二)法院認為:趙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輕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因趙某案發后有自首情節,依法可從輕處罰。本案因雙方在踢球過程中打斗而引發,被害人彭某在本案中亦有一定過錯,且被告人家屬已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并取得彭某的諒解,對被告人從輕處罰。
(三)判決結果:趙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
(四)法律依據:依照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六十七條第一款。
(五)案件分析:足球運動中,非惡意傷害源自運動本身所具有的對抗性和危險性,但惡意傷害就屬于主觀故意,屬于犯罪,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我國缺少業余足球運動專項法律法規。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業余足球運動傷害案件判決的法律依據主要有《刑法》《民法典》《民事訴訟法》等。1995年頒布實施的《體育法》,在調整社會體育關系和群眾體育行為方面只有一般政策性的規定,業余足球運動傷害案件發生時不能夠作為直接法律依據,而是通過其他法律來作為判決依據,說明我國的《體育法》缺乏法制系統性和協調性。業余足球運動糾紛作為因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權利義務爭議而引起的緊張的社會關系,需要專業完善的體育法律體系進行調整。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自甘風險”①《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的明確規定為各類文體活動的良性開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司法實務中需要充分重視并準確適用自甘風險條款,才能更好平衡各方利益,推進體育活動健康發展。
完善我國體育運動相關法律,并依據業余足球運動的特性制定專項法律法規。法規中應明確侵權責任認定標準以及賠償責任標準,便于司法實踐中的裁量,避免出現同案不同判、上訴率高的情況。培養體育法律專業人才。秉著堅持依法治理,規范發展的原則,把足球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全面提升法治觀念和法治水平,創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構建依法、依規、依章的治理體系。著重培養一批懂法律和體育的跨學科專業人才。體育法律人才的介入可以更好地解決體育糾紛,為體育法治化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
積極開發業余足球相關保險,采取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應對業余足球運動傷害的保障能力。鑒于業余足球運動的高風險性,建議業余足球運動參與者能夠依據自身需要購買適合的商業保險,傷害發生時采取社會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方式來分散傷害所致的經濟壓力。建議保險公司能夠針對業余足球運動特性,積極開發業余足球運動專項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