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凱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藝展小學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隨著新課標的頒布,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道法”)學科終于有了專門的課程標準,其中兩方面的內容尤其值得教育者們關注:一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和表述更加清晰,這為道法學科的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將更加明確;二是小學、初中階段道法學科的一體化設計,即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的編排、課程目標的設定方面均體現出學科整體性和系統性,將使授課教師更清楚地認知小學道法課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定位。在筆者看來,道法學科既迎來了發展機遇,又面臨多重挑戰。本文,筆者將基于自身的教育實踐,以小學階段為例,闡述自己的幾點思考。
小學階段的道法學科因不屬于考核科目,教育研究較少。關于教學形式的探討、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等各方面幾乎屬于學術研究領域的“空白地段”。對于有志深耕道法學科、想要探索學科奧秘的教師而言,這里有充足的探索空間,教師們可領會新課標精神,從創新教學形式、論述德育理念等方面入手,仔細研究、大膽求證,就很有可能在這門學科的研究中大有作為。
新課標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法學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這些表述不僅表明了道法學科的重要意義,也指出了其應有取向。如何由此出發,設計出適應小學生學習階段、身心特點的課程,是值得授課教師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為正式開啟學校教育的重要階段,小學文化課的學習壓力較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在關心關愛中茁壯成長,而這為道法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授課教師可根據道法學科兼容并包的特點,結合其他學科開展跨學科學習,如組織項目化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綜合運用語文、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在團隊合作、探尋答案的過程中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加深對于具體問題的認識。充分把握小學階段這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重要時期,以道法課堂為陣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啟蒙開智、厚植情懷。
道法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積極影響屬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如何最大化地發揮道法學科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成為一道必答題。各地開展的黨支部書記上思政課的活動,就體現了道法學科與學校德育的融合。只是,如何讓這道題有更新的解法,仍需繼續探索。
首先,新課標精神的滲透與運用是一個長期過程。有關道法學科的各項研究和實踐尚未成熟,亟待更多符合其精神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出現。其次,道法學科師資隊伍有待進一步優化。小學階段道法學科的專職教師配備不足,很多時候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授課,教師缺乏應有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機會。再次,缺乏相對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評價是標尺,也是指引和導向,考核體系的不完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道法學科教學的有效性。當前,初中階段的道法學科已納入中考科目,而很多小學階段的學校并未真正重視道法課,部分原因就在于這門學科缺乏相對正式的考核體系。
新課標的頒布,毋庸置疑地助推了道法學科的發展,小學道法學科的發展更是處于窗口期,把握機遇,直面挑戰是道法學科教育工作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唱響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