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花,肖 孟,張翔宇
(1.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升水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南充 637300;2.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南充 637300;3.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四川 南充 637300)
小麥赤霉病是由多種致病性鐮刀菌株引起危害小麥生長發育的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造成麥穗損失。鑒于小麥對赤霉病的抗性較低,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目前推廣的品種很難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該病已是近幾年繼我區小麥銹病大發生危害后(由于育種專家加大選育力度,該病得到有效控制)小麥的又一重大病害,累計危害區域面積已經超過2×104hm2,嚴重制約小麥種植的產量和品質。為此,亟需針對小麥赤霉病開展品種選育和綠色綜合防控指導,提高農戶防控水平,確保小麥安全生產。
小麥赤霉病又稱“紅麥頭”“爛麥頭”病害,可迅速侵染小麥莖、穗柄等部位,初發病多數在小麥幼苗期至抽穗期,導致作物發生莖褐腐、苗萎枯、穗白腐死亡等田間癥狀。雖幼苗期造成危害可能性不大,但在小麥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這三個主要生育期的發病特點較為突顯,主危穗部。當小麥被感染后,穗部常出現類似白色斑點或淡粉紅色斑塊的褐色霉層,有凸起感,造成早期抽穗不好,或抽出來的穗枯黃,特別是到后期,一部分變成了白穗,嚴重影響麥穗的正常發育生長,目前無有效藥劑能治愈,許多農戶稱其為“癌癥”。
該病具有隱蔽性強、發生周期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在其各生育期均可能發生,尤其在小麥揚花期危害嚴重,主要危害穗部,病菌通過穎殼侵入籽粒內進行危害,被害籽粒,皺縮干癟,籽粒變成灰白色或紫紅色,籽粒內并含有大量的毒素,食用價值從而喪失。
該病病菌體主要以菌絲體或子囊殼粘附于麥樁(稈)、玉米大穗、紅苕藤莖等作物殘體上及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根莖上越冬越夏。一旦在春季氣溫適宜時,首先會產生子囊殼(即穗腐初侵染的主要來源),待其發育成熟后,再源源不斷向空中釋放子出囊孢子,然后隨風雨很快傳播到揚花的麥穗上進行危害。在我麥區,一般在每年4月中下旬,可見一些零星病穗發生,5月上中旬為盛發高期。小麥成熟收獲后,子囊殼、菌絲體開始附著孢子在發病的麥和玉米樁(稈)及雜草等殘體組織上越冬發育和越夏。
該病是否大規模區域流行及其流行暴發強度,與菌源量、品種之間的群體抗性、抽穗到揚花期間降雨集中日數多少及同期降雨量、田間相對濕度變化等因素均有較為密切之關系。特別重要是與該品種之間的個體抗病性水平及易感病株生育成熟時期、適宜于發病地區的暖濕氣候條件和有大量的菌源這3個綜合因素上的大致吻合程度相關。品種抗性強是防治該病主要病種基礎,菌源量直接決定于該病發病危害程度,抽穗及揚花期陰雨高濕天氣是適宜該病主要發病條件。造成川東北地區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赤霉病害也是近年發生四川省小麥區主要的常發性病害來源類型之一,每年均有發生,尤其在川東北麥區的常年田間平均年發生的危害程度一般是在4級以上,每年各地農田都會積累有相當一個時期較高程度以上的菌源基數,具備以下幾方面有利大發生的菌源條件:一是國家近年來的大力推廣免耕、旋耕及農作物秸稈分解還田工程等技術,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導致在田間滯留大量農作物秸稈和雜草,未能完全被及時進行分解和處理,造成田間病殘體微生物大增,越夏越冬土壤的微生物菌源量又隨之加大。二是麥玉輪作,可為小麥越冬后病菌大量滋生繁殖提供一個較為豐富良好的營養寄主源土壤和適合病菌越冬生存的環境基質土壤等。三是一些路邊零星雜草。雜草夾縫通常說也是小麥藏匿病菌大量滋生為害的藏身場所,在其越夏越冬,等到翌年小麥播后,就隨著風雨進行傳播造成危害。
目前所推廣的一些品種抗性都較差,通過引種觀察研究發現:遲老熟、穎殼質地較厚、高感低抗、不耐肥性品種品種發病現象較重。四川省小麥栽培以川麥、綿麥、蜀麥、南麥、內麥、中科麥、西科麥等系列麥品種為主,其中綿麥主要品種特征為中高,川麥主要品種表現一般都為輕度中感,對赤霉病的抗性也不強,蜀麥對赤霉病有較好抗性,其他品種在我地種植面積很少。
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陰雨天氣多,其發生幾率大增,田間空氣越濕潤,就越易發病。據2021年氣象資料顯示,4月1日至5月10日全省有6次明顯降雨過程,川東北主產麥區雨日數多達15~19d,比常年同期多5~7d。4月上中旬的降雨時段與小麥抽穗揚花期接近,非常有利于病菌初次侵染,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降雨有利于病害反復侵染流行。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短缺,撒播直播較多,密度過大且不均勻,導致發生病蟲害的發病幾率急劇增大,這實際上是由于麥田間的小范圍氣候 (通風性、通光性)較差,削弱影響了植株的良好長勢,有利于病蟲害的繁殖生長和蔓延。
農戶缺乏科學施肥技術,特別是偏施高氮肥料,并超量使用,導致小麥旺長。磷鉀肥和微量元素使用偏少,導致小麥不能健康生長,赤霉病發生的概率隨之發生。
農田排水不暢、地勢低洼、土壤黏重等因素影響嚴重。特別是在第一次澆水灌溉之后,或剛遇過下雨天,田間排水若很慢,不僅會發生赤霉病,其他各種病蟲害也必然會隨之發生。
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關鍵是要抓好抽穗至揚花期的預防,一般在齊穗時普防1次。在抽穗揚花后,若再遇陰雨天,須搶晴時再防1次。近年來,特殊陰雨氣候造成的降雨影響(特別是2021年正值小麥的抽穗揚花初期,夜間降雨十分頻繁,導致田間植保防控工作普遍難以有序開展,即使是在一些地方已實施起了搶晴防治,卻常因晴天停雨的時間較短,后期持續受雨水的沖刷作用,影響了前期防效。
一是農戶認識偏差,導致錯失最佳防治期。農戶盲目集中打藥方式往往是見病才施防,錯過了病蟲害最佳集中噴霧防治處理的好時期,很大一部分農戶通常選擇在作物孕穗、揚花期等生長末期開始后幾天才開始集中噴藥,甚至要等土壤布滿了厚厚的粉紅色霉層之后才考慮用藥,過晚施藥導致防治效果較差。二是噴藥方式及器具不科學。部分農戶使用大孔徑噴頭或將噴頭取掉進行噴霧,農戶打藥器具嚴重老化,出現“跑冒漏滴”現象造成霧滴過大,著藥展布不均勻,導致吸收藥液不均勻而染病。三是部分農戶著藥部位定位不準確,不打在麥穗上而打莖稈上,導致麥穗吸收藥液少而染病,四是打藥時用水量過于太少,很難把藥劑混勻噴均。
選育和推廣抗病小麥品種,從源頭上解決防治難的問題。要持續加大育種研發資金投入,培育新型抗病優質良種,是目前防止小麥赤霉病蔓延發生的關鍵手段之一。若是赤霉病高發區,在審定選用抗病種子時,須盡可能達到中輕抗水平。對高(易)感的品種,在申請品種的審定過程時,均不予通過。
盡管目前暫無較滿意的抗病蟲品種,但仍有許多農藝性狀優良的耐病品種。在小麥生產中,“蜀麥133”“蜀麥830”“綿麥48”“綿麥228號”等品種抗病性表現較好,其他品種抗性較弱。應加大抗(耐)病品種宣傳力度,治理品種“多亂雜”現象,防止高(易)感品種用于生產。
5.3.1 堅持深耕掩埋技術 由于近年來大力推廣免耕、旋耕及秸稈還田,加大了該病的發生機率。為此,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清掃掩埋好前茬作物莖稈基部及根茬,采取措施減少復耕地層表面病殘體數和殘留菌源量,減少小麥發病率。增加翻耕層深度,有利于根系下扎及植株健壯,提高小麥抗病能力。
5.3.2 堅持適時播種,避免過深過密 在播種時,要認真研究考慮當地品種特點、播種期、墑情、氣候特點條件和麥田種植管理環境等有關條件,一是要因地制宜適當合理調整播種量,避免因播量較大,導致苗期郁閉度大,利于感病。二是播種時間盡量不要太過早或者過晚。要根據歷年的氣候變化和本品種生育期等,適時調整播期,從而避開在抽穗至揚花期易遇陰雨,相應就避開了發病有利時期,以減少病菌的間接侵染范圍和次生危害。三是播種不宜過深,以3~5cm為佳。否則,會過度耗費小麥自身營養,導致植株過于細弱,抗病力下降,同時延長了出苗時間,其發病率也隨之增加。
5.3.3 持力研究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及平衡施肥先進技術 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重要農業防治措施之一。為此,在施肥方式上,應堅持用無機肥為主和施有機肥為輔相結合,實施測土配方均衡施肥,增施足磷鉀肥,控制過量氮肥;在早春大田施肥管理問題上,應根據植株長勢長相,早撒速效臘肥,看苗追肥,增施適量微肥,以提高植株的生理抗病力。
5.3.4 強化田間溝系及配套生產體系規范化建設 加強川東北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改善農村排灌用水系統,降低農用地下水位,減少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對于中稻復茬水稻田、低洼河谷田地,要充分重視地頭溝、廂溝、腰溝水的正常相通,相應降低田間水位,從而可避免濕害流行和澇漬二害交替發生。為此,要能隨時監控小麥田間濕度,降低麥田地下水位含量及改變田間小氣候的相對濕度,為促進小麥健康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長方式和生態環境,抑制其發生。
5.3.5 及時清理病株殘體和雜草 對已經發生有過小麥赤霉病的田地塊,為要保證在來年后的小麥苗快速健康生長,不致被其所危害,在麥子收獲結束兩周內,一定要立即把地面病殘體和及周圍近地塊上的枯枝雜草徹底清理干凈,以清除病菌的棲身之地和場所。
在小麥播種前,應選用苯醚甲環唑、苯醚·咯·噻蟲、戊唑醇等殺菌劑,進行藥劑拌種或種子藥劑包衣,以及時防止外來病菌的傳播侵染。其方法: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0~30ml或2%戊唑醇拌種劑10~15g,對水700ml,拌麥種10kg或12%苯醚·咯·噻蟲120g可拌種30kg。
5.5.1 抓住關鍵期,適時防治 該病害是小麥上一種很典型的通過空氣傳播的病害,在氣溫條件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傳播速度非???。根據多年防治實踐,主要是以預防為主,治療效果非常差。發生時期一般會集中表現在揚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用藥處理最佳時期也是在小麥揚花初期,也就是有5%的植株揚花時,此時防治效果最好。為此,在防治時,需提前預防,而部分農戶在病蟲害防治中,重治輕防,等發病后再防治,則效果不佳。
5.5.2 準確研判,莫靠經驗 在防治過程中,不能光憑經驗,要準確研判發病的原因,才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為此,要著重針對當前小麥品種在田間出現的主要生理抗病性差異,麥苗稀密度,田間郁閉度,空氣相對濕度大于80%以上的田間小氣候來分析判斷是否可能造成該病大流行。需注意,在小麥集中開花抽穗階段及揚花期間,若遇上持續降水3d或者以上,全年累計12mm及以上降水量或極端連陰雨天,非常有利于導致該鐮刀菌子囊孢子群體的孢子快速繁殖釋放迅速形成群體和病菌大量生長侵染,極有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小麥赤霉病暴發疫情的大面積流行,此時就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能靠經驗去防治。
5.5.3 選準藥劑,輪換用藥 目前,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新型藥劑類型較多,但在選擇時要遵循如下3個原則:一是藥物要著重注意各藥劑相互之間的生物抗性能力及藥效作用機理藥物的功能互補平衡和配伍互促平衡。二則是要充分注意幾種不同有效作用機理藥劑配伍的最佳正確選擇使用藥劑方法,特別注意是要混合配伍用藥方法或藥劑交替搭配用藥,要盡可能確保藥所應選擇藥物的組合具有高效內吸、保護、鏟除病害等的多重藥物功效,進而達到阻止病害進一步發生蔓延和擴散蔓延。三是農藥要合理選用高耐長期雨水和沖刷環境的超微粉、膠懸劑等有效劑型,同時必須注重多次輪換用藥,若實施第2次施藥防治,應慎重選用有與實施第1次農藥防治完全不同安全作用機理特點的高效藥劑,以盡可能延緩其抗藥性的產生、提高綜合防治綜合效果、減輕田間病害發生危害過程和土壤毒素等污染。鑒于目前還沒有高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選擇高效低毒殺菌劑也是預防赤霉病發生和蔓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對于甲基硫菌靈等一些常規殺菌劑,病菌可能已開始產生極強的交叉抗藥性,防治效果非常差,須選擇具有保護、治療和鏟除作用的殺菌劑,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經生產實踐,以下幾個配方,防治效果較好:①4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懸浮劑,用45~65ml/667m2。②45%戊唑醇·咪鮮胺懸浮劑,用25~35g/667m2。③48%氰烯·戊唑醇,用40~60ml/667m2。上述均對水30~50kg,有保護、治療和鏟除作用,預防和治療作用較好。
5.5.4 噴準部位,掌握噴量 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用藥量合理,建議選擇無人機、機動彌霧機、電動噴霧器等器械,還要注意選用小孔徑噴頭,并添加相應功能助劑進行噴霧,以保證適宜的霧滴和藥液展布均勻。
5.5.5 加強防控,掌握次數 在防治實踐中,要根據土壤菌源量、天氣條件、田間相對濕度、藥劑及其防治病蟲效果強弱等因素,確定田間防治次數。對于當年發病較輕的田塊,可噴施1次。但對在往年發病較重的田塊和氣候條件差的年份,要再噴一次。第一次噴藥成功后,要及時檢查效果,若效果不好的,還要及時再噴1次,以確保防效。
5.5.6 “一噴多效”,豐產增效 在小麥病蟲害生物控制技術預防治理工程實踐中,應以建設小麥赤霉病高效綜合植保防控植保體系項目為技術實施新重點,因地制宜,科學混配藥劑,兼顧做好麥田吸漿蟲、蚜蟲、紅蜘蛛、銹病等病蟲害的源頭防控。同時,結合防衰控旺,藥肥科學組合混用、保粒又促增重。可每667m2用10%吡蟲啉10g+25%氰烯菌酯100~200ml或48%氰烯·戊唑醇40~60g+磷酸二氫鉀150g或尿素、豐產素等,既可一噴多防多效,又能提高小麥千粒重,實現高產高效。
由于小麥赤霉病是一類較典型代表的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型農業土壤病害,氣候因素對該病發生的影響非常大。為此,要真正做到隨時密切注意并了解當前全球環境氣候變化,及時準確對此災害進行預測預報,并隨時做好各種預防措施。尤其應該注重抓好植保統防統治各項業務工作,建議政府進一步切實加大支農資金建設投入,充分和利用基層植保專業組織,持力推進區域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工作,確保小麥穩產增效和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