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制約四川省乃至我國主要淡水魚優質安全高效生產的產業難題,率先并專注于增強草魚等主要淡水魚功能器官健康、改善魚肉品質和養殖水體質量的營養和飼料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究,研發產品并產業化應用,在提高主要淡水魚飼料利用效率、減輕養殖環境污染、降低用藥量、提升魚產品品質和養殖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率先以魚“功能器官健康、魚肉品質和養殖水體質量”為營養和飼料技術目標,分別研究確定了保證淡水魚功能器官健康、改善魚肉品質和降低氮磷排出的動態和精準營養技術13套、飼料關鍵技術31項,創建了以保證淡水魚“功能器官健康、魚肉品質和養殖水體質量”為核心的營養調控技術體系和關鍵飼料技術體系,總體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創新了“三建三突破”“三融合三突破”的成果推廣輻射平臺模式,在20多個省市的飼料企業推廣。成果應用后草魚等淡水魚氮、磷排出降低13%~16%左右,生長速度提高了12%以上,發病率下降幅度為65%以上,死亡率下降幅度為71%以上,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創造了重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針對枇杷產業中存在的品種單一、凍害及生理性病害頻發等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運用實生選種和雜交育種等技術,培育出大果型高抗生理性病害的紅肉和白肉枇杷新品種,并育成3月開花、6月成熟、味濃甜的可完全規避凍害的全球獨有春花枇杷品種,創新了春花枇杷配套栽培技術,豐富了品種結構,降低了產業氣象風險,促進了產業健康發展。
通過省級枇杷新品種認定7個。“春花1號”突破了現有枇杷品種秋冬開花,冬春幼果凍害減產等亟待解決的重大瓶頸,實現了春天開花(花期與油菜相同),果實6月中下旬成熟,味濃甜,較同一種植區“大五星”枇杷晚熟45d左右,固酸比高2倍以上。紅肉和白肉枇杷新品種單果重50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2%以上,可食率72%以上,風味濃郁。
團隊培育的枇杷新品種廣泛適用于枇杷產區,白肉和紅肉枇杷新品種秋冬開花,果實5月上旬至中旬成熟,抗性強、豐產、果大、質優,而春花枇杷因其可完全規避凍害尤其適用于冬春幼果凍害頻發的枇杷產區。枇杷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不僅豐富了四川枇杷品種結構,延長果實采收上市期,更使枇杷產業由氣象高風險轉變為氣象低風險。
面對甜櫻桃等核果類產業在高效栽培背景下,技術要求高、革新發展快和推廣難的現狀,針對生產中甜櫻桃的坐果難和濫用植物調節導致果實硬度等品質降低等痛點問題,通過調整授粉樹配置、高光效樹形修剪、科學肥水管理、電解水農業和套袋技術等的應用,生產精品水果,研究集成了甜櫻桃等特色核果類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生產出安全、營養和健康的甜櫻桃等核果類產品,市場價高。通過應用該技術,甜櫻桃產量增加超20%、單果重提高20%以上、花青素含量增加1~2倍,效益平均提升2~5倍。指導創立了“漢源甜櫻桃”等品牌,產品連續6年賣進中南海,受到中央七臺、四川電視臺、人民網、四川農村日報等媒體關注,入選科技部中國農技中心面向三區三州先進適用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核果類水果(特別是甜櫻桃)產業技術廣泛服務于西南地區,特別是“三州三區”鄉村振興區的甜櫻桃、脆李等核果類生產區,能顯著提高水果產量和品質。團隊通過前期探索總結出“專家教授+技術服務隊+村民”的科技梯度推廣模式,確保科技推廣應用,增收效果突出,甜櫻桃產品售價高達80~150元/kg,增收超10000元/667m2。
針對四川特色水果葡萄、甜櫻桃、李等存在種質資源相對匱乏和育種新材料創制不足、產量不穩定且極端災害頻發、調節劑和肥藥濫用、品質差、安全性和效益無法保障的瓶頸問題,審(認)定、鑒定突破性新品種27個、鑒定成果8項、獲科技進步獎5項。探明了土壤養分與樹體營養庫源調控機理,獲得了快速成苗成花、高光效整形修剪、精準肥水一體化、枝蔓花果數字化管理及果園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成果,并得以快速轉化推廣利用。
選育出了優質、高抗、廣適的甜櫻桃、李和葡萄等新品種,創建了設施避雨、精準肥水藥一體化減量協同增效、高光效整形修剪、高品質精準枝蔓花果數字化管理產業鏈關鍵技術體系,單果重提高5%~10%,TSS提高2%~3%,果實硬度提高15%~20%,實現減肥、減藥、節水達25%以上,純收益達1.5~3.0萬元/667m2。在生態、營養與品質形成調控方面達國際領先水平,葡萄、甜櫻桃和李均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本團隊葡萄、李成果適用于高溫高濕寡日照生態區、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區。葡萄限產1500~3000kg/667m2,產值2.0~6.0萬元/667m2;李限產2000~3500kg/667m2,產值1.5~3.0萬元/667m2,二者可節本增效1500~4000元/667m2。甜櫻桃成果適用于冷涼干旱~半干旱生態區,產量達1500~2250kg/667m2,產值3.0~9.0萬元/667m2。上述產品質量達“NY/T844-2017”綠色食品標準,實現綠色生態、優質高效。
主要從事作物重大病害發生流行規律和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針對生產上獼猴桃病害種類多、病害流行致災規律不清、防控措施缺乏等問題,創制病害早期診斷技術、改換或栽培抗病品種技術、創新避雨栽培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推動了我省獼猴桃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早期診斷獼猴桃苗木、砧木、接穗和花粉等材料,防止帶菌材料流入市場,培育健康無病苗木。通過栽培抗病品種,尤其是在潰瘍病爆發園,在原砧木上直接改接抗病品種,實現病區低產園快速恢復產量。通過避雨栽培控病技術,有效阻斷病害循環,有效防治獼猴桃多種病害,防效達85%以上,農藥減少施用3~5次/667m2,增產250kg/667m2。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技類一等獎等。
廣泛適用于廣元、雅安、成都以及省外等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以抗病品種和避雨栽培為核心、植株健康栽培為基礎,藥劑防治為輔助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有效控制病害發生,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通過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有效降低了農民盲目用藥的現狀,農藥施用量減少50%以上,實現國家農藥減施增效目標,對我省獼猴桃產業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成果均來源于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