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萌,徐澤平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人類對地毯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時代。為適應周圍環境,早期人類會在洞穴或草屋的地面上鋪設一層草墊、獸皮、動物毛發等絨狀物,可以起到驅寒保暖、防濕防潮的作用。之后出現了編織、結繩等方法,將植物的莖稈、藤蔓與獸皮捆綁和編織,就成了最早的地毯。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紡輪、紡垂,民間的手工地毯也應運而生并開始發展。地毯的裝飾圖案最早發現在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植物纖維編織物上,其紋樣有網狀紋、繩紋、弦紋、條紋等幾何形紋樣,在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人獸紋、獸鳥紋、植物紋、龍鳳紋、博古紋等裝飾紋樣。由于地毯圖案樣式種類不同,構成的藝術特色也各不相同,逐步發展為花鳥魚蟲、佛教植物、道教八仙、吉祥紋樣等四大類。《物原》中提到:“毯,毛席也,上織五花色。”地毯的配色體系發展得較為完善,出現了以大紅、中黃、藏青、深棕、乳白為主的五大配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手工地毯也逐步進入皇宮,唐代以后,手工地毯技藝從新疆沿周邊省份進入中原地區,最后傳到南方,由此,手工地毯的制作技藝推廣至全國。地毯根據樣式類別可分為北京式、美術式、彩花式以及素凸式。在工藝歷史方面,明清時期,手工地毯的編織通常是由一個或幾個工人單獨進行。1949年以后,手工地毯廠成立,便于集中統一管理和分工,提高了生產效率,逐步形成了植物花卉、祥獸動物、山水書畫、神祈信仰、文字博古等系列的地毯裝飾類型。在工藝制作中,手工地毯的制作工藝被劃分為編織、片剪、上經、洗滌和修正等工序,實現了流水線式分工,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手工地毯的制作效率;加上紡織技術與材料的不斷升級,手工地毯得以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還出現了懸掛在墻壁上的手工壁毯,壁毯中繪制了文人山水畫、吉祥圖案和博古紋樣。民間手工地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逐步實現了區域完善,制作工藝與裝飾圖案形成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結合,至今仍有手工地毯廠在運作,并為市場所用。
手工地毯是一種高檔的地面鋪裝材料,展覽廳、酒店、會館等高檔場所以及家居裝修等對手工地毯的需求量居高不下[1]。《2016—2021年中國地毯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指出:地毯在全球范圍內有著龐大的消費群體,其中,手工地毯的需求量較大。因此,中國的手工地毯市場作為世界地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長期以來,我國的手工地毯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因圖案精美、樣式豐富、價格適中,越來越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隨著羊毛地毯工業的發展,有關羊毛性能與地毯質量關系的研究需要加強,為增加地毯用毛資源和合理選用地毯用毛提供科學依據。地毯的質量包括圖案、顏色、光澤、彈性等內容[2]。手工地毯自誕生之初,就有勞動者手部和自然物的溫度,隨著歷史的演變和勞動者手藝的改進,逐步形成現代手工地毯的圖案樣式與手工制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美學價值。
民間手工地毯的制作工藝流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主要采用羊毛與真絲制作。手工地毯制作的第一步則是選取優質原料,主要采用本土的寧夏毛、青海毛、藏毛、和田毛,也有采用進口的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羊毛,并準備經、緯編織線,在現代手工地毯中,一般采用棉線與桑蠶絲進行編織,隨后對羊毛進行清洗、晾干、凈毛,并煮染毛紗、羊毛,再準備繪制圖案,此階段為手工地毯的藝術創作過程,是提高地毯藝術價值的關鍵一步,首先結合市場需求繪制小稿,其次對小稿進行放大,并注明顏色與編織工藝,設計好地毯圖案,最后交由編織工人對照圖紙進行編織。將紗線染成對照顏色,彩紗要經合股方可織毯,織毯用紗則為三、四、六股,合股纏球后供織毯時使用。
在準備好材料后,備齊工具,如鐵耙、工具刀、剪刀等,按照圖紙上至經線,栓好絞棒,隨后進行打底、纏邊,將底邊打好并進行描樣,最后開始織毯。在織毯過程中,常采用八字形絨結拴住經線,其間用鐵耙劃實緯線,用工具刀割斷毯紗。在手工地毯編織完畢后,簡單進行修邊,并將地毯表面的絨狀物進行修整,此過程也被稱為“剪荒毛”,經過平毛、洗毯、剪花等一系列修整工序后,方可做成地毯。
在編織、織毯過程中,根據地毯尺寸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織機進行編織。首先是按照地毯規格掛至經線,再將其掛至織機上,拴以絞棒,即可開始編織。在手工地毯的制作過程中,通常采用手工結繩的方式,如采用八字扣的方式進行編織,將兩根經線的交界處栓打出一個八字形的栓頭,而后將棉紗栓至經線上并剪短紗線,形成一個小網格,往返重復此動作;沿著緯線逐個在網格上打結,形成一排線,再將兩對經線橫穿過一根緯線,用鐵耙將其梳理平整,沿外緣處橫向穿過一根緯線扎實,往返此動作后,便形成了整塊面,最后用剪刀修整毯面,便完成了整塊地毯的編織。在栓扣、打結完成后,再對部分圖案所遺缺的部分進行潤色、補色處理,而有的設計稿中會有漸變、暈染部分,需要用圖案中的過渡色和相近色進行填補,或用顏色相近的絨線再打成一股結。手工地毯的編織環節相較于機械編織,因編織工人的技藝特點與個人喜好的不同,會編織出不同樣式的地毯圖案,每一張地毯都保留著手工者的溫度,并且手工地毯更具自然立體感,編織工人在手工編織過程中會對其進行微調,遇到特殊情況會加以改造,進而在打結過程中會更富神韻,這也是手工地毯的圖案藝術性高于機械制作的地毯的原因之一。
在打結完畢后,會對地毯進行平整化處理,剪去線頭與絨頭,對地毯進行平整,除了修繕毯面層次不齊的地方,同時也可以對超過標準厚度的毯面進行切削,使整塊地毯厚度均勻、毯面平整。平整完畢后進行片剪,根據圖案的走線、構圖與花紋樣式,使用剪刀,運用剪、片、投、琢的手法,對地毯的圖案進行二次加工與裝飾,使地毯邊緣形成凸凹有致的輪廓線,使花紋更加清晰、輪廓線明晰,頗有浮雕風格。除了用傳統的剪刀、鐵耙壓制平整外,還會采用火燒地毯的方法,該工藝是用明火燒熱地毯背部,將地毯背部多余的絨毛去除,同時需注意控制溫度,避免溫度過高造成意外。隨后對地毯進行清洗,通過一系列的浸泡、沖洗、干燥等工序,除去地毯中的油脂與污垢。待地毯清洗完畢后,再進行修整,隨后再次清洗、干燥,使手工地毯得以成型。
手工編織的地毯較機器編織的地毯更有光澤,且柔軟度更好。由于手工編織時沒有施加任何強力的抽拉,不會損壞地毯織線與羊毛質感,進而不會破壞羊毛組織與毛線。手工編織出的地毯經久耐用,保證了保暖性與舒適性。
在手工地毯裝飾圖案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文人書畫與民間手工藝匠人的貢獻較大,同時還有國外特色裝飾圖案的傳入。1949年后,大批美術專業人才涌入地毯圖案設計行列,地毯的裝飾圖案設計開始趨于規范化、分工化、正規化,也為大批量生產創造了條件,進而為地毯圖案帶來了現代化的藝術氣息,但又保留了傳統手工地毯裝飾圖案的創作風格,做到了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手工地毯的圖案裝飾風格追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創作理念,在圖案設計中,會將對人無害、與人和諧共融、對人有益的自然物作為寓意吉祥的圖案編織在手工地毯上。“對自然意象的象形方式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理性活動,而絕非是被動復制。”[3]地毯裝飾圖案的吉祥寓意所遵循的造像規律與美學寓意,是在巧用象征、諧音、指事等手法的基礎上,賦予生活中的物質形象特殊含義進行藝術化的加工,進而繪制成圖案來表現其吉祥寓意。通常是將民間所認為的吉物作為創作加工的對象,也因為漢字的字數種類繁多而讀音相對較少,導致同音詞較多,所以在吉祥圖案中也有取諧音的習慣,例如“蝠”通“福”,“魚”通“余”。在手工地毯的圖案表現上,也經歷了由顯至隱的過程,譬如地毯中的“八仙紋”,就由最初的“明八仙”—將八仙人物直接刻畫在玉器上,到后期發展為“暗八仙”—將八仙使用的“法器”置入玉器。這種頗為隱晦的表達比直接的顯性表達更加意味深長,在制作上也可縮短單件地毯的制作時長并降低成本。《原始思維》提及:“沒有哪個現象只是現象,沒有哪個符號只是符號。”[4]早期手工地毯的裝飾多為幾何紋,有谷紋、繩紋、蒲紋、旋渦紋、勾云紋等,隨著玉制工藝的進步,逐步向麟、凰、龜、龍四靈紋樣轉化,后期也有云鶴玉佩等復雜的玉器造型。龍為神話中風調雨順、有利于萬物的瑞獸,常被古人視為最高祥瑞。麒麟則被奉為“仁獸”,享“瑞獸”之美譽,在儒家語錄中,麒麟為“四靈之畜,五行之精”,具有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涕等象征忠義、孝道、仁厚的含義。龜可用來占卜吉兇,有“健康”“長壽”的美意,也具有堅韌、適應性強的品質。鳳代表南方,屬火,象征著溫暖、太陽、活力、生命,通體深紅。中國古代的家族觀念是以傳宗接代為主,家族的世代繁衍也是家族榮光的標志,而婚姻一方面是因男女雙方的相互吸引,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家族繁衍的需求。
民間手工地毯中八仙紋的廣泛應用則是因為“八仙”是市民階層最津津樂道的人物。“八仙”多為下層的失意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勤勉修成正果,因此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也從側面反映了勞動人民希望通過自身努力而改變現狀的質樸精神。八仙人物流落江湖,行俠仗義,正好契合了勞動人民的理想與寄托。八仙紋在發展上遵循了由顯至隱的過程,由最初將人物極盡刻畫,以表現人物的動態與聲色,到后來抽象地刻畫,開始將其所持有的法器作為圖案隱喻八仙,由此被稱為“暗八仙”。除此之外,還有花卉植物、龍鳳瑞獸、文人山水、神祈典故,同時還有幾何紋與佛教蓮花、道教八寶等裝飾紋樣。然而,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文人詩畫、瑞獸神祈以及八仙圖案,地毯裝飾圖案的藝術性需與地毯保暖、防潮的實用性相結合,以實現手工地毯的美學價值與實用價值的統一。
柔軟的手工地毯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步朝著規范化、藝術化、大眾化方向發展。手工地毯的制作除了運用優質的羊毛材料,還包含織毯工人精湛的編織技術與精美圖案。手工毛毯的制作工藝與裝飾圖案至今依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美學和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