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海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服裝設計專業包含“服裝設計”與“服裝技術”兩大類課程。服裝設計作品需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法來實現,同時,各種技術手法也可以起到豐富服裝造型的作用。因此,服裝設計專業是藝術與技術的雙重結合,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藝術性與技術性雙重屬性的培養。
“服裝結構設計”屬于技術類課程,與“服裝造型設計”“服裝工藝設計”并稱“三大設計”,是服裝設計專業核心課程,在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1]。但是,“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在國內高校教學中卻存在不少問題。
(1)過度重視舞臺藝術效果,輕視結構工藝技術及市場需求。我國服裝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從美術教育課程中轉化而來,教學過程以培養學生感性的藝術思維方式為主,導致學生過度重視舞臺藝術效果,輕視結構工藝技術及市場需求。后來,紡織類高等院校開設了服裝工程類專業,以理性思維方式為主導,雖然開始重視結構工藝技術,但是又忽略了對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沒有考慮到學生藝術性思維方式和技術性思維方式的協調關系,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都無法滿足當下服裝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造成了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工作能力的欠缺以及就業困難等問題。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內外服裝相關產業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為了滿足國際服裝市場的需求,國內服裝產業開始進行企業的轉型升級,部分高等院校也逐漸認識到服裝專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開始調整教學模式,改善教學內容,注重藝術和技術的雙重培養。
(2)課程教學安排不合理,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完善。“服裝結構與工藝”是服裝設計專業中一門獨立的重要課程,也是服裝生產制作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研究以人為本的服裝結構平面分解和立體構成規律的學科,其知識結構涉及人體解剖學、人體測量學、服裝造型設計學、服裝工藝學、服裝衛生學、美學及數學等,是藝術和科技相互融合、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的實踐性較強的學科。
服裝結構設計位于服裝設計的中間環節,前有服裝造型設計,后有服裝工藝設計。造型設計具有服裝外形的審美性,結構設計具有款式構成的合理性,工藝設計具有結構關系的可行性。服裝結構設計將造型設計所確定的立體形態的服裝輪廓造型和細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出服裝細部的形體、數量吻合關系、整體與細部的組合關系,修正了服裝造型設計中不可分解的部分,改正了費工費料及不合理的結構關系,使服裝造型更趨于合理與完美,是服裝造型設計的延續與補充,是將服裝造型設計的構思及形象思維結果轉化成服裝平面結構圖的工作過程,既忠實于“原作”,又包含了再創作。同時,服裝結構設計還為服裝縫制加工提供了成套的規格齊全、結構合理的系列樣版,為部件的吻合提供了數值依據和實物保障,有利于制作出能充分展現設計風格的服裝。因此,服裝結構設計既是服裝造型設計的延伸和發展,又是服裝工藝設計的準備和基礎,在整個服裝設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服裝結構設計是一門與生產實踐有著密切聯系的實用性學科,是嚴密的科學性與高度的實用性的統一。服裝結構的設計方法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因此,必須通過一定數量的實踐才能理解并牢固地掌握。當前,高等院校的“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學時分配較少,教師不能深入、系統地講述服裝結構相關知識與運用方法,特別是工藝制作實踐部分時間不夠;其次,同一個時間段開設的課程較多、課時集中,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不到鞏固和吸收;再次,課程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聯系,“服裝結構與工藝”“立體裁剪”等課程開設的時間以及教師安排不合理,課程教師之間缺乏溝通,課程銜接不夠完善;最后,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安排不合理,教學缺乏系統性,結構原理講解不夠,邏輯關系不清晰,設備實際操作不熟練。
(3)課程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單一。單純的板書講解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手工制版方式不適合當下的市場需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及計算機輔助設計不能及時跟進。
(4)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結構制圖不夠嚴謹,實踐操作能力較差。學生對結構類課程的認識不夠,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服裝結構制版原理的理解,結構制圖過程不夠嚴謹,實踐操作能力不足。
(5)大部分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驗,教學內容無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對結構制圖原理的實際運用能力,上課內容陳舊、方式呆板,缺乏藝術性,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制版方式老化,不能及時改進,無法實現以學生為本、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工藝設計的基礎,也是服裝款式造型得以完美呈現的關鍵[2]。只有將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設計三者相結合,才能使“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教學出現質的飛躍。中國大批服裝設計師只注重款式設計表面,不能深入服裝結構設計,這是服裝設計受限的重要因素,進而也直接導致服裝成衣的造型效果及制作質量較差,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由此可見,觀念轉變才是行動轉變的前提。
(1)適當增加課程的課時量,確保教學內容能夠深入展開,同一時間段不要過度安排相關課程,保證學生能夠有精力消化相關知識。在課堂上,以結構制圖以及制圖原理講解、教師操作展示為主,將工藝技術練習、結構創新實踐、市場調研等環節安排在課后進行。藝術類學生的個性較強,善于運用感性的思維方式,要想學好“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要有針對性地強調理性思維的學習,加強造型結構制圖的訓練,需要利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與動手實踐操作,這樣才能保障學習效果。
(2)根據不同課程內容之間的關系,合理安排相關課程的上課順序及上課教師,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服裝結構與工藝”相關課程包括“服裝制作工藝基礎”“童裝結構與工藝”“女裝結構與工藝”“男裝結構與工藝”“服裝立體裁剪”“服裝CAD”等課程。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課程的先后順序。“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的系統性較強、課程銜接較強,因此,最好安排相同的教師進行授課,可以保證課程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的教學內容系統性較強、類別較多、難度大,教學內容可以選擇經典的款式進行講解。對于領子、袖子等設計難度較大的部件,教師可以單獨講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講述完人體體型特征及人體測量之后,可以將具體的服裝款式結合結構設計,避免孤立、單調的課程教學。
“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內容較多,難度系數較大,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非常重要,而改善教學方式、增加教學手段是關鍵因素。教學方式較為多樣化,比如教師示范、課堂討論、專項練習、課題研究、項目實踐等,需靈活運用不同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線上網絡課程、CAD輔助教學等,且教學進程要由淺入深、化繁為簡。
2.3.1 手工制版演示教學
手工制版演示教學對于初次學習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便于鍛煉學生的手繪能力、理解制圖規范、夯實學習基礎。
2.3.2 利用真人模特進行教學展示
不同的人體特征、服裝與人體的空間關系、人體浮余量的處理、省道的設置等都是課程教學的重難點,利用真人模特進行教學展示,便于學生對人體的理解,而人體是學習服裝結構的關鍵和根本。
2.3.3 服裝成品展示教學
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對于結構工藝缺乏基本的概念。單純的語音講解很難達到教學效果,而成品展示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服裝的結構特征、工藝手法,便于學生對結構工藝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3.4 利用網絡多媒體對著名品牌、大牌設計師的經典款式進行剖析
網絡教學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結構清晰,不同的結構造型、工藝手法的優勢都較為直觀。對于經典款式的剖析,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結構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3.5 服裝電腦制版軟件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服裝制版軟件開始廣泛運用于服裝產業。服裝制版軟件設計速度快、尺寸精確、修改方便、儲存便捷,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強度、降低生產成本,這些都是傳統手工制版方式無法比擬的,而計算機輔助設計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
2.3.6 實際的結構工藝操作展示教學
學生通過實際的結構工藝制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平面的結構衣片通過結構工藝手法的綜合制作運用,轉變成立體的服裝款式造型,可以促使學生快速理解二維平面和三維立體的空間轉化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綜合性實踐項目,讓學生自主設計服裝款式,并且完成款式的結構制圖,再制作成服裝坯樣進行效果檢驗和調整,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省道轉移、領子的結構設計、袖子的結構設計、部件的結構設計等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單獨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靈活處理結構問題的能力。
課程教學可以引用校企合作教學、工作室實踐教學等實踐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很好地應用課程內容,使學生真正面對企業、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結構工藝的理解。
目前,高校的教師隊伍中缺乏既有藝術修養,又有設計思維能力,還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服裝結構設計是既要有技術性又要有藝術性的一門學科,將結構設計與藝術創作有機結合起來,設計與工藝并重,是服裝結構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3]。高等院校應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育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應加強校企合作,引入企業高級技師進校交流、培訓及教學,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與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人才需求也越來越高。現在服裝行業飛速發展,需要大批適應社會發展與服裝潮流趨勢的設計人才,要求服裝類高等院校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而培養出適應當前服裝設計需求的高端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