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是幫助記憶的工具,也是幫助人們找尋記憶的工具,對于一個國家、民族來說,記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歷史題材紀錄片是將傳承下來的歷史影像資料、文字資料以再現的方式還原并加以評價,在記錄歷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不僅僅是記錄歷史,還記錄了歷史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下,互聯網發展速度迅猛,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受眾視野不斷拓寬,審美需求不斷變化,推動了紀錄片創作的轉型升級,如受短視頻影響推出的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受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影響的VR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集合廣大群眾的視頻素材制作的全民紀錄片《溫暖的一餐》等。可以說,在新語境下,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再因循守舊,而是轉型探索創新的、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如《中國》《大唐帝陵》《我在故宮六百年》等。本文主要從緣由、探索與反思三方面進行梳理。
新語境指的是受全媒體傳播的影響,網絡文化發生了改變,與后現代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新的環境背景。近幾年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網絡影響力增強,為適應新的語境,紀錄片行業通過調整紀錄片題材,采用新形式、新技術等創作出一批優質的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二十二》《四個春天》等。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1],享有“國家影像志”之稱的紀錄片對此號召責無旁貸。歷史題材紀錄片作為中國影視領域的特殊存在,其作品意義與價值是其他影視形式無可比擬的,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其主題由內涵單一到多元化發展,一直隨著我國的文藝政策、經濟實力、國際地位、技術進步和時代語境的變化而不斷探索轉型。在新語境下,傳統歷史題材紀錄片逐漸失去了觀眾和市場,進入發展瓶頸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2]。如調查所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民數量增加,紛繁復雜的信息吸引著網民們的注意力,只面向小部分精英群體的歷史題材紀錄片難以被大眾所接受,觀眾的注意力不斷被短視頻或者新技術、新手段所吸引,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宏大敘事不再受歡迎。隨著年輕的一代成為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紀錄片的受眾結構發生了改變,歷史題材紀錄片應積極探索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
當下,中國紀錄片進入“網生時代”,呈現出產業格局上的“融媒化”;生產創作上的“網絡化”;內容形態上的“網感化”和觀看受眾上的“年輕化”相結合的特質[3]。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者致力于進行與“網生時代”相適應的產業升級、生產內容創新,在努力還原歷史真實和保持原有構建主流文化功能的同時,進行大刀闊斧的年輕化探索。
從2000年開始,歷史題材紀錄片就開始將情景再現的手法用于創作當中,優秀的作品有《圓明園》《故宮》等,該類型紀錄片既迎合了融媒體的發展趨勢,還試圖將動畫、電影等藝術形式的優點運用到自身的創作中來,并且未改變真實性的原則,被廣大年輕受眾所喜愛。2015年以后,歷史題材紀錄片逐漸由宏大敘事向年輕化敘事轉變,敘事方式更加豐富,由俯視大眾轉變為講述當下觀眾喜歡的故事,如嗶哩嗶哩平臺播出的紀錄片《歷史那些事》,在融合當下媒介的同時突破次元壁,通過真人或動畫演繹以及化用流行梗等方式,讓知識傳遞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更容易被年輕群體所接受。2020年,熒幕上又涌現了多部受到廣泛好評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如《中國》《大唐帝陵》《我在故宮六百年》等,在引導受眾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同時,一改傳統歷史題材紀錄片的沉悶氛圍和模式化制作,走向了青春化。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時間不可能回到過去,創作者也不可能穿梭時空記錄影像,歷史題材紀錄片只能根據歷史遺跡、古書典籍、歷史文物去推測歷史原貌,情景再現的創作方式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填補影像的缺失。制作者不僅可以通過演員扮演,還可以通過電腦虛擬技術與動畫的形式復原歷史。情景再現一直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法,但以往作品往往以俯視的視角再現歷史,不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審美。當下,許多優秀作品采用由演員扮演的形式進行情景再現。2020年末,芒果臺制作播出的《中國》以平視的視角講述從春秋時期到唐朝的中國歷史,每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均采用演員扮演的形式,將數字動畫技術運用到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中進行情景再現,是一種新鮮的嘗試。然而,部分學者對運用動畫手法進行情景還原與再現表示質疑,認為動畫與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相背離,如巴贊所說“只有攝像機才是唯一復原物質現實手段”,歷史題材紀錄片用動畫技術還原歷史就失去了合理性[4]。但是時代在進步,《圓明園》就利用三維建模來復原歷史建筑,以獨特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用較為直接的形式讓年輕人銘記歷史,更具教育意義。2020年新出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大唐帝陵》,也被稱為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運用動作捕捉技術、數字動畫技術講述大唐帝國的十位帝王及其陵墓之間的神秘莫測、蕩氣回腸的千古故事,完成了對歷史記憶的還原。該紀錄片在年輕人所喜愛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播出,受眾大部分是年輕人,通過動畫的手段復原出來的帝陵、城市和人物風貌十分逼真,相比早期長篇的旁白講述更為生動,年輕受眾喜歡觀看并有所收獲。
當下觀眾追求極致的視聽享受,歷史題材紀錄片有著先天的優勢,其本身就有著宏大的背景和敘事,在視聽語言、影像呈現、敘事手法方面都傾向于電影化,給觀眾電影般的觀看體驗,更符合年輕化的創新理念[5]。雖然《中國》的首播平臺是在電視和網絡上,但其制作水準符合大銀幕的要求。全片以5.9 K攝制、4 K成片標準,每秒50格的升格拍攝,除使用業內最先進的電影級的拍攝設備外,《中國》攝制組從前期到后期都采用標準的電影工業化流程和前沿的視聽技術。全片還采用天工自主研發的大禹(DAYU)流程管理軟件進行數據流程管理,實現對應環節數據自動化銜接,并使用了Maya、Nuke等電影主流制作軟件,中國盒子、銅人、地圖等都是分層渲染出來,通過精細調整,一點點打磨畫面品質。在CG地圖鏡頭視覺效果設計上,區別于傳統地圖,視效團隊采用了青綠山水的中國畫技法,手繪的青山和城市底色選擇通透的淡黃綠,疊加在起伏的絲綢底紋上,重要的黃河、長江等用金線勾勒,最終形成了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圖效果。這一系列高標準的電影化制作水準,拍出了極致的中國之美,滿足了年輕人所追求的極致視聽體驗。除此之外,《中國》的角色選用實力派演員,他們大都來自國家話劇院,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提高了情景再現的表現水準,而何炅、汪涵等跨界明星扮演角色又可以有效地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可以說,該片將電影化的極致影像與演員扮演的情景再現手段相結合來講述中國故事,是年輕化探索成功的典型。
隨著生活條件變好,人們的衣食住行愈加便利,但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快節奏的生活背后有著較大的壓力,人們對娛樂的需求隨之增加。年輕人往往會選擇觀看短視頻或者綜藝節目來釋放壓力,尤其是喜劇類綜藝節目。歷史題材紀錄片往往是平實冷靜的,較難引起受眾的關注,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制作者嘗試將綜藝娛樂元素與歷史講述相結合。歷史題材紀錄片《十三行》是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該片稱“專為年輕人制作”,加入了常用于綜藝節目的娛樂元素,片頭設計是二次元的卡通動畫,圍繞“十三行”各具特色的主題,每集內容的講述都伴隨著風趣的解說,比如,第三集《富可敵國》還原“白銀洗街”故事,邀請明星扮演角色,“穿越”到清代體驗古代人如何做生意,如同真人秀一般,讓觀眾在“行商白銀淌街兩里”的情景中有了更真實的觸感。該紀錄片在加入娛樂元素的同時參考史實實現情景再現,通過全新的綜藝化語態和表達方式發起了一場關于“錢”的討論,引發了年輕人對“錢”的思考。由優酷視頻獨家出品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古墓派:地下驚情》在保留了紀錄片真實性的同時,也參考真人秀模式加入了“互動”的內容,不同于以往單線敘述的呈現方式,其采用了互動探案的模式。該片讓觀眾以考古學家的第一視角走進“古墓”進行選擇探索,是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在紀錄片中增添“互動”式娛樂元素,提升了年輕觀眾所追求的參與感,使其體驗到了在娛樂中獲得的沉浸感和自我滿足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嘗試。
中國紀錄片持續向好發展,紀錄片市場逐漸活躍起來,創作和傳播方式不斷創新,5G技術的普及也使紀錄片創作更加豐富多樣。與此同時,在新語境下,受眾更加傾向碎片化、便利化內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題材紀錄片的進步,在未來發展中,該類型紀錄片應該結合自身特色,弘揚中華文化獨有的價值,發掘吸引廣大受眾的方式、方法。
歷史題材紀錄片要想創新表達,不僅僅要在內容上下功夫,還應該適應當下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用小篇幅、快節奏且優質的作品留住觀眾。但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題材紀錄片嘗試縮減時長的同時,一方面要貫徹真實性原則,另一方面應創作小體量的優質內容。如美食類紀錄片率先進行轉型,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一集五六分鐘,講述各具特色的早餐店,同時運用帶有綜藝效果的音效和字幕,結尾處添加了單曲循環歌單,創新的手法讓介紹美食變得富有樂趣。該紀錄片以短小的篇幅取勝,第三季在豆瓣獲得了9.0的高評分,為歷史題材紀錄片微紀錄片化的探索提供了經驗。再如,《如果國寶會說話》受到短視頻、Vlog的啟發,在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對片子時長進行適當的縮短,每集都有五分鐘的時間,讓文物與觀眾“對話”,“訴說”自己的故事,讓原本冷冰冰的歷史文物變得可愛起來,更符合廣大受眾的審美,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年輕化探索。鑒于此,歷史題材紀錄片應該在濃縮歷史內容的同時向優質的小體量微紀錄片發展,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對于歷史題材紀錄片,大多數人會覺得普及知識、講述歷史是枯燥的,每部歷史相關的紀錄片的創作模式好像差別不大,大都是“解說詞+畫面”,音樂穩重緩慢。針對這個問題,跨界協作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突破發展瓶頸的好辦法。
首先,創作者可與網絡視頻平臺進行跨界協作,如傳統媒體湖南衛視制作的紀錄片常常依托芒果TV進行多平臺傳播,實現了“跨媒介”的互動協作;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在電視和網絡平臺同時推出,且在芒果TV平臺同步上線明星配音版本,并在微博進行話題討論,反響熱烈。其次,創作者可進行“跨形式”的創作,采用動畫紀錄片、互動紀錄片的形式,符合年輕受眾的審美喜好,如《大唐帝陵》。再次,在宣傳上,創作者可以進行跨產業傳播。歷史題材紀錄片內容豐富,歷史事件和文物歷久彌新,創作者可以圍繞本篇內容設計紀錄片的衍生品,如《我在故宮修文物》推出的文物盲盒、故宮口紅等文創產品受到大家的追捧。其他優秀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應該學習借鑒,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鏈,進行持續性的宣傳。
歷史題材紀錄片在中國影視領域的存在是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是其他影視形式無可比擬的,其能夠以客觀的角度去記錄和還原真實的大國風貌、串聯我國的歷史與現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進步。歷史題材紀錄片永不過時,優秀的歷史值得以紀錄片的形式千古留存。中國的千年歷史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應有新的表現手法進行更好的表達,其中,年輕化表達順應了當下語境的發展趨勢,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新法寶,能夠通過獨特新穎的視角展現中華風采。